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化研究

這裏你會看到我們就社會的不同論述作出分析,透過時事,網上的討論帶出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的問題,以及我們作為信徒可以做的取態和生活踐行的建議。

離開畫地為牢的身份政治

17/11/2015

去殖民化,去中國化等議題,近日突然成為新聞討論焦點,不論是從龍獅旗談港獨,抑或政府計劃拆除部份帶有殖民時代色彩的郵筒標記,身份認同,不論從政治上,或者文化上,也是香港一個很重要,而且必須處理的問題。

萬事小心就能解決問題?

17/09/2015

 

網絡上流傳很多不正確的消息,有時一個消息被發佈不久,就有人走出來說這消息是假的;又例如有時一些好心人教你留意櫃員機有沒有貼著膠片套取你的密碼,又或者透過電郵或即時通訊工具著你轉賬給朋友。但更可怕的是在最近發生的事:有人聲稱自己是「中聯辦打畀你」,又或者是信用卡公司來電聲稱送你優惠,托辭說確認資料,實際上是套取資料,然後再賣予他人。

站在「生與死」的另類香港遊 —由快活谷看殊途同歸

10/09/2014

一說到「本地遊」,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那些由政黨舉辦的「蛇齋餅粽」街坊團,旋風式在香港九龍新界一日遊。不過,隨著近年愈來愈多人對香港本土文化和集體回憶的重視,漸漸也興起了本土「深度文化旅遊」的熱潮。

我真的能只代表自己嗎?

10/09/2014

近月不論社會議題,又或是基督教教內議題,眾人都紛紛表達不同的意見。當有人發表了一些具爭議的意見後,會有另一些人走出來說:「某某某不代表我。」又有人因著某些身份,而獲得機會在一些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但為怕得失人,便說了句:「我所說的,只能代表自己的想法。」甚至,早前有高官參加反佔中的簽名運動時,居然向記者說一句:「我在私人時間以私人名義支持一個運動。」這不禁令人問:「身份和人,真的能分開嗎?」

綜藝節目 娛樂至死方休

17/07/2014

我們在免費電視台看到的節目類型都不外乎以下種類:遊戲節目、清談節目及真人SHOW節目。自八十年代開始,無綫的強項就是將外地的綜藝節目改頭換面,包裝成香港通俗文化版,並價廉物美地製作節目,實質就是山寨出品。[1] 然而,同樣的方式,在全球化的社會,已經不合時宜。

 

文化旅遊的五顏六色

17/07/2014

不少香港人也有一個很獨特的習慣:凡有假期便想著「出去玩」!事實上,每年香港人外遊的人次是驚人的﹗一個關於港人外遊的調查顯示,接近八成受訪者(79%)表示過去 12 個月曾離港外遊,遠高於區域平均數(39%)。

開放的信徒群體 無分左翼或本土

08/05/2014

近年左翼和本土政治運動在香港沸沸揚揚,當中矛頭直指新移民及自由行。本土派稱他們為蝗蟲,損害香港人利益,更影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關心新移民福祉及左翼人士則認為新移民既來港就該得到社會資源,以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成為真正香港人。左翼和本土派,在網上隔空對罵,兩派有時互相攻擊,令多元的公民社會敵意上升,對陣升溫。

桂林夜市的另一話

11/02/2014

今個農曆新年的亮點,一定非「桂林夜市」莫屬。在這幾天春節假期裡,深水埗桂林街一帶(其實在很多舊區也有這樣的情況)因少了食環署人員的驅趕,而成為了小販天堂。久違了的香港地道小吃再次於街頭重現,人人樂於湊湊熱鬧,這不單成為了網上「洗版」的話題,更變成香港人引以自豪的「集體回憶」。

一說到夜市,很多老一輩的香港人就想到以往的「大笪地」。不過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香港市民開始著重環境衛生,當年的市政局落實執行「趕絕」小販政策,小販(特別是熟食檔小販)幾近絕跡街頭。究竟香港應否保留小販及夜市?

香港究竟有沒有街道文化?

23/01/2014

旺角行人專用區自開設以來車水馬龍,吸引不少表演及藝術人士到來一展抱負;同時,亦有不少創意小地攤於此開業。可是,隨之而來的噪音問題卻對附近居民造成困擾。
 
因此,在2013年11月中,油尖旺區議會通過建議,將原本每天都設立的旺角行人專用區,改為只在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開設。
 

偽文青.標籤與身份建構

21/11/2013

以前,我們說一個人有很獨特的生活態度,往往是被他的態度吸引,並從這態度產生的相應行為,以致他能影響周圍的人和事。現在,我們的生活態度卻往往由不同的消費產品所定義,以不同的象徵物去堆砌一個「有自己態度」的空間,近年日漸流行的「偽文青」可算是一個實在的例子。究竟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或者身份是怎樣建構出來?與消費品及空間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