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文化
香港社會,各式各樣的消費陷阱,各種的銷售方法令你不自覺失腳,我們怎樣看消費和購物?甚麼才是真正的需要?廣告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態度?消費文化如果由物品擴展到服務,甚至是生活的不同部份,對我們的靈命有甚麼影響?我們會在這裏讓你了解消費的真義。
數年前,日本「斷捨離」達人近藤麻理惠與串流平台合作,製作了一個有關「斷捨離」的真人show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節目大受好評,於美國引起了不少迴響,亦有很多人跟隨來整理家居,他們都表示空間多了,思緒似乎也透徹了,亦令心情平靜了許多。
每逢假期,不少香港巿民會選擇外遊,台灣、日本、歐洲與美加都是熱門選擇。同儕間常笑問:「放假係咪返鄉下?」
旅行時,入住民宿,在世界任何一處的民宿中你都發現會有客廳及房間;即使是入住酒店,房間也是乾淨整齊,面積達二百多尺。放下行李後,就外出飲飲食食,逛街到處遊玩,在郊外欣賞風景,或者留在民宿或酒店看看電視,躺在四尺大床上休息,做日常在家會做的事,彷彿就是世上最美好的享受。
在剛過去的11月11日,於部份熱愛家庭的朋友眼中是「夫妻節」,但在內地卻是被稱為讓單身人士自豪的「光棍節」,近年更被大財團塑造成為瘋狂割價的日子,催谷網民購物。今年淘寶光棍節當日全球交易額超過了1200億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三成多!當馬雲先生擔心物流系統因包裹一時間增加太多而未能消化之同時,究竟有沒有人會擔心在衝動消費下,物質的浪費對地球造成的影響?
消費者委員會收到投訴,稱有子女使用父母的手機購買手機遊戲程式,損失愈萬元;又有人聲稱花了高價仍然抽不中希望得到的虛擬角色。消委會建議巿民,如不想使用信用卡購買遊戲程式相關的虛擬用品,宜設定手機之取用限制,以防未獲授權的網上交易,減低損失的機會;另外,就抽不中虛擬角色的問題,就呼籲巿民留意有關條款,減少損失。
你的銀包裡有多少張信用卡呢? 它們是放在備用、有折扣時才用、或是每張都在用?而在還款時,你會不會感到困難?
早前,有信貸公司委託港大,在八月以電話訪問了近500位18至35歲的8、90後,發現他們平均有2.5張信用卡,而且90後的平均卡數最高總額是$81,500,比起80後的$78,300為高。
大批內地人來港買奶粉及生活用品,令到不少旺區成為自由行及水貨客的集中地,而香港本土的小商場因著所謂「資本主義」、「巿場經濟」的威力而「被消失」,變成專為內地旅客而設的商店,甚至大型商場。
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貼上價錢牌,為每一件東西賦予「價值」。為了吸引人消費,這個制度還為這些價值訂下不同的「標準」,對美醜有一個標準、對好壞有一個標準、對成敗有一個標準。
智能手機,簡單而言是指一部運行獨立作業系統(OS),可安裝不同類型應用程式(apps),擴充了功能的手機,並同時提供音樂播放、攝影、攝錄、上網(Wifi, 3G, 4G LTE)、GPS導航等功能。近年隨著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日益加深,手機的更換頻率亦愈來愈快。
香港很多商人很聰明,常常「創作」很多消費術語去蠱惑人心,到謊言被拆穿,還要振振有詞說對方無理,這就是語言的威力。
例如「無限上網」一辭。好幾年前智能手機開始在香港出現,手機要有流動數據網絡支援,開網站、看地圖、檢查電郵、玩遊戲甚至看短片統統都要上網,當時流動數據有限,一旦超額要收高昂額外費用。網絡商深知有人怕選錯數據計劃而因小失大,於是推出了「無限上網」計劃,讓人放心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