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明光社近年斷續以電影小姐的形式,透過電影欣賞分享不同的文化、生命的價值觀,你可以在這裏重溫不同的電影評論。
今屆柏林影展塵埃落定,最高榮譽金熊獎由西班牙和秘魯合資拍攝影片《The Milk of Sorrow》(下稱《Milk》)獲得,此片講述一名秘魯少女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正值國家政治暴亂期間,親眼目睹母親被害,遠走他方試圖走出遺留的陰影,努力開始新生活。
第4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2008年12月7日晚上在台中舉行,賽果不算意外,值得留意是歌手出身的劉美君憑《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下稱《賣》)被封影后,她飾演一個企街毒姑黎鐘鐘,傻氣之餘帶人情味,演來與角色有點抽離,像化外之人,或許這就是獲評判青睞的原因罷!
以「墮胎」為主題的電影成為近期新貴,娛樂以外,亦有不少訊息傳遞,需要解構、分析,方可與導演、編劇平衡對話,避免觀眾、讀者一面倒接受,筆者今回選取了三齣電影為例,望收拋磚引玉之效,豐富對這個議題的討論。
《遊走光影間》舉行已有兩個年頭,中間涉獵了共24部電影,分享包括愛情、戰爭、家庭倫理等主題,鼓勵組員們投入戲中角色,同步思考人生路上遇到的不同抉擇;分析導演、編劇所提供種種出路、看法在現實環境是否奏效;談得投契時組員更會從個人經歷、信仰出發,收集思廣益及相互激勵之效。形式似團契多於學術討論,因聚會本意藉電影刺激對生活難處思考,故重點並非提供樣版答案,而是聚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學習欣賞生命,回應文化議題。
奧運火炬運送過程連番受阻,燃起反而是中國國民的愛國情緒,網內族群實行各自各精彩,這邊廂貼上中國心表明立場,高歌「做人別太CNN」,那邊廂搶聖火玩意在網上風行,本地青年似隔岸觀火多於切膚之痛,首次舉辦奧運的光榮總沾不上身,在這個實行國情教育,建立身份認同的最佳時機,港府在硬件配套看似準備十足,軟件推動只流於各區區議會大搞以迎奧運為名的種種文娛活動,牽起關注、熱情的點子比諸奪火、侮華言論的方式來得失色。
近來不少有關未婚懷孕的電影陸續登場,內容是鼓吹抑或反映現實很難一言以蔽之,而其一代表《少女孕記》(下稱《少》)奪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大獎, 箇中編劇原來並非「老手」,乃因其私人網誌「人氣」鼎盛而獲戲中監製青睞,或許情節正正不走「大路」,對白掌握年輕人脈搏,青少年觀眾必會大呼「過癮」, 惹起共鳴,不過迎合某個年齡層口味向來只是有效溝通的基本,要續問的是戲內壓根兒藏著是怎麼樣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