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明光社近年斷續以電影小姐的形式,透過電影欣賞分享不同的文化、生命的價值觀,你可以在這裏重溫不同的電影評論。
一齣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讓港人對「生死」多了幾分思量。明光社電影小組趁三週年之際,除了邀得從心會社主席吳思源先生出席電影欣賞會外,也在七月下旬邀得九龍殯儀館董事總經理程廣寧博士及遺體化妝師楊佩佩女士,進行一次實地的殯儀館考察活動。
死亡向來是中國人的禁忌,拍攝方向多是指向鬼怪、陰曹的恐怖路線,刺激官能多於促進思考。如何以莊嚴、認真的態度面對人生歸途是個容易叫人逃避面對的人生問題。而《禮儀師之奏鳴曲》(下稱《禮》)敢於嘗試這個冷門市場,刺入敏感地帶,可謂勇氣可嘉,而實則以此拍攝出有味道、富思考的劇情片,難度亦相當高。
《禮》榮膺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為日本本土電影工業打了一口強心針,在港上映雖然院數不多,但愈映愈旺,由口碑築起票房。身邊友人看後大多認為此片得獎可謂實至名歸,在觀賞過程中更為之動容流下男兒眼淚。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下稱《一》)是齣低成本高回報的電影,無論獎項、票房一致獲得佳績,讓觀眾在光影中親睹印度貧窮一面,引發善心人士解囊施以援手,這足以見證影像在動員社會族群改善不平、不公的正面能量。
誠如電影《墨攻》所言,弱者不一定代表全然良善,當梁城面對強者趙國攻擊,得墨者革離(劉德華飾)相助解困,豈知梁城城主(王展文飾)以惡報恩,企圖把他殺之而後快,劇情虛構,但人性刻劃卻是真實,超越時空至今日。
今屆柏林影展塵埃落定,最高榮譽金熊獎由西班牙和秘魯合資拍攝影片《The Milk of Sorrow》(下稱《Milk》)獲得,此片講述一名秘魯少女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正值國家政治暴亂期間,親眼目睹母親被害,遠走他方試圖走出遺留的陰影,努力開始新生活。
第4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2008年12月7日晚上在台中舉行,賽果不算意外,值得留意是歌手出身的劉美君憑《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下稱《賣》)被封影后,她飾演一個企街毒姑黎鐘鐘,傻氣之餘帶人情味,演來與角色有點抽離,像化外之人,或許這就是獲評判青睞的原因罷!
以「墮胎」為主題的電影成為近期新貴,娛樂以外,亦有不少訊息傳遞,需要解構、分析,方可與導演、編劇平衡對話,避免觀眾、讀者一面倒接受,筆者今回選取了三齣電影為例,望收拋磚引玉之效,豐富對這個議題的討論。
《遊走光影間》舉行已有兩個年頭,中間涉獵了共24部電影,分享包括愛情、戰爭、家庭倫理等主題,鼓勵組員們投入戲中角色,同步思考人生路上遇到的不同抉擇;分析導演、編劇所提供種種出路、看法在現實環境是否奏效;談得投契時組員更會從個人經歷、信仰出發,收集思廣益及相互激勵之效。形式似團契多於學術討論,因聚會本意藉電影刺激對生活難處思考,故重點並非提供樣版答案,而是聚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學習欣賞生命,回應文化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