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明光社近年斷續以電影小姐的形式,透過電影欣賞分享不同的文化、生命的價值觀,你可以在這裏重溫不同的電影評論。
近日香港流行兩套電影,一套來自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作品《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另一套是來自台灣網絡作家九把刀自導的自傳式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
細心看,兩套都是懷舊戲,都是近80後的「青春故事」。對,是近80後。兩個故事不約而同都在90年代的中學和近2000年的大學發生,計起數來,剛好就是現在約30歲的人,就是自覺剛剛事業有點起色的人。
10月份在電影小組推出《V煞V for Vendetta》,背後原因是世界各地社運轉趨熾熱,「佔領華爾街」掀起全球不同國家陸續響應,而《V煞》面具亦成為社運的一個重要符號(symbol),它指向是怎麼樣的意義(meaning)呢?各自表述也需從文本(text)起步,閱讀電影《V煞》自然是分析的開始。
一部在兩年前,完完全全由印度製作及發行的產品,居然多次成為香港票房單日收入的冠軍,《三個傻瓜》(港譯《作死不離3兄弟》)可算是票房奇迹。
有人分析《作死不離3兄弟》之所以大賣,是因為發行商在自己旗下的戲院上影,長達三小時的影片不用過分上調票價;另外,同期沒有太強的對手,再加上香港人愛跟風,在一傳十,十傳百之下奪得票房冠軍。《作死不離3兄弟》當中沒有超級國際影星、沒有聲勢奪人的特技、沒有數以億萬的製作費、甚至沒有香港熟悉的歐美或日韓味道,如果本身沒有實力,相信香港人再愛跟風,沒有聽過相當好的口碑,也難以吸引他們願意花三小時冒險一看。
夏天,自然會想起陽光與海灘,本想藉著欣賞一套充滿笑料的法國度假式電影《謊心愛漫遊》(Little White Lies)來讓自己輕鬆一下,但原來惹笑的場景是帶我們探討一個沉重的話題:在看來深厚的友情間,常隱藏一些不能讓對方知道的小秘密,教人好好反思自己是如何對待身邊的好友!
一班老友記每年都會相約去一個朋友的度假屋歡度數星期,但今年其中一位成員Ludo (Jean Dujardin飾)因為遭遇嚴重車禍而未能同行,惟其他人仍決定如期出發。可是,大家都帶著不安及一些私人問題前往這個美麗的海港度假,各人愈是輕鬆想去忘記心事,事情就愈是纏繞他們。
筆者跟電影小組在一起五年了,還是先跟讀者們打聲招呼︰「你安好嗎?還在跟好萊塢的口味團轉嗎?」
3D電影自《阿凡達》的勝利成了電影院的救星,也給觀眾一個理由去放棄等候片刻而租買藍光碟,特效營造的立體感合理地讓劇本素質退居二線,觀眾期望只是追逐無止境的爆破。友人問:「《變形》適合小孩看嗎?」筆者在Facebook內的回應是︰「No La」你的意見又是怎樣呢?
如果朝早起來,一按著電視就有一個非一般的早晨節目,以誇張抵死、娛樂味十足的手法,來代替你過往每天看到傳統正經的早晨新聞及天氣報道,你會不會感到特別「醒神」?
美國電影《晨早兜巴星》(Morning Glory)是一個輕鬆有趣的故事,講述一個被炒的電視節目製作人碧琪(麗素麥雅當絲飾)接受挑戰,為另一家電視台的早晨節目《晨光第一笑》執導,希望能挽救其收視。臨危受命的碧琪,不單止要面對原來節目「大姐大」主持人歌蓮(戴安姬頓飾)的挑剔,更要面對新聘請回來的過氣資深新聞主播米克(夏里遜福飾),以及他不能放下的「傳媒專業操守」,認真頭痛。
近來看過不少有關內地某電影的續集有過多產品廣告穿插於影片之中的批評,指片商硬生生要觀眾接收廣告信息,令人反感。其實現時無論是電影電視都有這種做法,只要細心觀看港產的影視作品,便會發現。
這類以產品或服務融入影視製作中的廣告形式,我們稱它為「植入式廣告」。它的出現是因大眾慢慢看膩了傳統的廣告宣傳方式,在電視節目環節之間的「唞氣位」播放廣告,似乎未能好好的抓着觀眾的心,甚至令人覺得煩擾,出現想逃避、不想看的情況。
廣告商為了令產品或服務留在觀眾的心,就開始慢慢滲入不同的節目或橋段,在故事中出現,叫人不知不覺地留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