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聰明「呃Like」不等於有智慧
14/04/2022
近日有五名男子於法院承認在公眾地方犯了妨擾罪和《香港鐵路附例》,因為他們帶備麻雀枱於港鐵列車中打牌,並於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有趣」影片。雖然,其中一人稱只是想「假扮打麻雀拍趣片」,但他們被警方斥為自私,阻礙車廂內的通道。[1]
近日有五名男子於法院承認在公眾地方犯了妨擾罪和《香港鐵路附例》,因為他們帶備麻雀枱於港鐵列車中打牌,並於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有趣」影片。雖然,其中一人稱只是想「假扮打麻雀拍趣片」,但他們被警方斥為自私,阻礙車廂內的通道。[1]
觀察網絡分享資訊的閱讀發展,不少人表示「識睇一定睇留言」。在社交網絡,留言更多時只是為了「花生」──指旁觀者說三道四,甚是多事。
網絡的重要性日漸加強,大部份的青少年都慣於網絡上瀏覽及閱讀新聞資訊及互相溝通,由吸收資訊到互為影響的模式和以往已大大不同。
為加深了解新媒體的影響力,是次傳媒教師訓練分為兩部份:
近月閱讀新聞,特別是社交網絡媒體,往往用如此格式寫標題:「社總指何君堯自稱社會工作者疑違法╱網民:你不如話你是個性工作者!男性工作者啦!」網民取代了巿民,成為社會普羅大眾的代言人。
你平日會看網民的網評嗎?當你要購買心儀的產品、看一齣戲,或是選擇餐廳時,你會到網上找資料,先參考網友的意見嗎?近日有傳網上人氣網站Facebook,透過公關公司聘請網絡博客,專責在網上留言去打擊對手谷歌,事件曝光後,網客與公關公司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惹人關注!
在社交網站,經常有網友分享不同的新聞、故事、短片、音樂片段等,當中有個人經歷,也有轉載別人的分享,或主流媒體的報道。過程中,我們不斷把資訊加工,如複製、分享、留言、增刪,甚至改圖改字。原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而是資訊發放者。那麼,我們需要學習「傳媒操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