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跟孩子談談情、說說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9/2022

人需要愛,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愛都有不同的體會和需求。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需要父母肯定的愛、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在青年期,我們開始著重同伴的友情,以及對異性的愛情。父母與子女談談情、說說愛,當然可以從小開始。本文會就著兒童對於愛常常作出的提問,分享一些回應方法。

小故事一:男同學都喜歡欣欣

五歲的欣欣雀躍地向媽媽說一個秘密,她認為全班的男同學也喜歡她,想跟她結婚。媽媽看著她一臉認真的樣子,感到女兒悄悄地長大了,她亦開始留意異性。媽媽順口道:「嘩!不過你不能和全班男同學結婚啊!那怎麼辦?」欣欣想了一會,說:「可能我會和陳霆欣結婚,因為我們的名字都有『欣』字。」媽媽聽完後啼笑皆非,不知怎樣回答。

家長的回應:「你喜歡和他做朋友」

與人交往時,特別是初相識的朋友,如果對方跟自己有某些共通點,例如住在同一個屋苑、彼此有相近的興趣、養同類型的寵物……這些相似之處就會成為話題,大家會顯得份外投緣,這都是發展友誼的美好開始。無論發展友情或愛情,都需要時間和心思,以觀察對方的品格、性情,是否如自己心中所想。故事裡的欣欣覺得陳霆欣或許是個理想的結婚對象,家長可以問她:「除了名字之外,你和陳霆欣有傾談過嗎?你們會傾甚麼話題?」家長要引導幼兒在生活事件中去思考對方的品格,例如欣欣說她知道陳霆欣很喜歡踏單車,就算跌倒也會再次練習。家長可以這樣回應:「陳霆欣面對困難也不會放棄,真的好厲害!所以你欣賞他的堅持,喜歡和他做朋友。」

幼兒之間的友情通常都很簡單直接,就算互不認識的小朋友也可以一起追逐玩耍,大家離開之時也是互動完結之時。隨著幼兒日漸成長,家長可教導他們學懂怎樣和別人「做朋友」,例如每星期見面一次的教會朋友,除了一起玩耍之外,還有甚麼是值得幼兒注意的呢?我們可以引導幼兒留意對方的性情、喜好,假若大家意見不同的時候,又可以怎樣處理和協調。這些對幼兒學習發展長遠的人際關係,都是很重要的。

小故事二:爸爸和寶姐姐只是朋友

六歲的裕朗指著爸媽的結婚照片,問爸爸:「為甚麼你和媽媽結婚,但不和寶姐姐結婚呢?」寶姐姐是爸爸和媽媽的共同朋友,所以裕朗在父母的朋友聚會中,已見過寶姐姐幾次,也間中聽父母提起她。爸爸回答說:「我和寶姐姐只是朋友,不能和她結婚,而且我也不愛她。」裕朗說:「寶姐姐也來過我們家啊,如果你和寶姐姐熟一點,你會愛她,和她結婚嗎?」爸爸和媽媽相視苦笑,不知怎樣回應。

家長的回應:「結婚是爸媽一起作的決定」

與人建立關係都是由做朋友開始,多點見面的確能增進彼此的認識,或許能慢慢發展成好朋友。其實發展和維繫人際關係,都需要彼此有相同的意願和投入,故事裡的寶姐姐和爸爸早已經是朋友,但是要發展成更為要好的朋友,甚至情侶,不僅要投放時間去經營彼此的關係,也需要爸爸和寶姐姐有共同意願。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無論發展友情或愛情,都不能勉強對方。因為爸爸和寶姐姐均沒有意願和對方拍拖,因此選擇繼續做朋友。而爸爸和媽媽在做朋友的過程中,不但彼此吸引,更希望能和對方白頭到老,建立家庭,因此爸爸和媽媽在合適的時間決定結婚,這是爸爸和媽媽一起作的重要決定。

當與人相處時,有時小朋友會側重自己的感受。當自己想和對方玩時,別人就一定要配合,當不想玩時,就突然一聲不響地跑開;這些都不是理想的情況。家長可以教導小朋友學習社交技巧,包括如何和別人建立朋友關係,例如禮貌地問對方:「我們可不可以一起玩啊?」有時別人不想其他人加入,我們也不能強迫對方接受。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不用氣餒,陪著他試著找其他朋友玩耍。當要離開的時候,家長可教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說再見,相約下次見面時再一起玩。一般來說,小朋友們只顧著玩,或許對這些問候和道別都沒有特別的感受,也不怎麼重視,但其實幾句簡單的問候,都有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社交技巧。這對孩子發展友情,或者長大後發展愛情,都有所幫助,並且能讓他們享受與人相處的快樂。

小故事三:時時都要黏著媽媽的韻婷

四歲的韻婷非常喜歡媽媽,很希望媽媽每一秒都留在她的身邊陪著她、和她玩。媽媽陪伴韻婷玩煮飯仔遊戲,不知不覺地已到了約定的遊戲結束時間。因為媽媽要預備午餐,於是媽媽提議韻婷自己玩,韻婷卻鬧起情緒來,並說:「你不陪我玩,即是媽媽不愛我了。」媽媽苦惱地唉了一聲,不知怎樣回答。

家長的回應:「媽媽暫時不在你身邊,依然很愛你」

無論是幼兒對父母的依賴,或是情侶間對彼此的掛念,這都是人之常情。但部份人卻愛到發狂,只希望和心愛的人時時刻刻都黏在一起,甚至容不下任何人跟所愛的人有任何接觸。這種病態的想法不但令自己失去朋友,也會讓對方感到窒息和壓力。故事裡的韻婷認為愛就等於要每分每刻都待在一起。媽媽可以告訴韻婷,就算媽媽暫時不在身邊,依然非常愛她;而且暫別過後,她們很快又能相見,所以韻婷是能夠忍耐和等待的。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學會健康地投入不同的群體中,也需要幫助孩子在獨處時學習放鬆自己,而不會有被遺棄的感覺。家長可以按著孩子的年紀,提出一個合理的自由時間,並告訴孩子在自由時間裡,大家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預備午餐、畫畫、看電視、呆坐……只要是在安全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且不被打擾。故事裡的媽媽需要幫助韻婷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媽媽可以這樣對韻婷說:「現在是自由時間,你可以自己決定想做的事。」媽媽可讚賞和肯定韻婷能夠獨立地作出決定,並且開心地度過這個自由時間,這對於孩子能夠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

愛是一種力量

當長大後,我們或會發現世事未能盡如人意,或曾經歷心靈破碎的時候,對於要教導孩子關於愛的課題,家長可能會感到力不從心。其實愛是一種力量,能讓人覺得有自尊,也能幫助受傷的心康復和痊癒。我們不能抹去曾受過的傷害,但因著親人的愛、朋友的愛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情況是可以改善的,而且最壞的處境亦會成為過去。筆者勉勵大家一起引導孩子發掘世上各種形式的愛,例如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聲道謝,讓孩子在愛中成長,變得柔韌有力,將來有力量去面對人生各種挑戰。

資料庫

孩子愛黏著爸媽源於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

幼童愛黏著爸媽,一旦與父母分離便會感到不安,就像上文提到的韻婷,一旦與媽媽分開就覺得她不愛自己了。有臨床心理學家表示,六至九個月大的嬰兒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警覺和拒絕接近,而18個月大的嬰兒,若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或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這都是正常的,是幼兒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她指,這種因著與主要照顧者分離而產生的焦慮,稱為分離焦慮,多出現在三至五歲的小孩身上。[1] 不過,孩子總要學獨立,步入校園便是一個好開始,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他們可能都會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有幼稚園的校長就建議家長,在跟孩子分離前,先預告自己會離開,這樣能給孩子一點適應的時間。她又告誡家長,不要對孩子說:「你再喊我就唔要你」、「你唔想返學,以後都唔好返」,因為這些強硬語氣的說話,只會令本來已欠缺安全感的孩子更害怕。此外,讓孩子多接觸新面孔,鼓勵他們向人打招呼,這都有助他們適應新環境。[2]


[1] 〈【拆解兒童分離焦慮症】註冊臨牀心理學家:4個方法可改善〉,Oh!爸媽,2018年7月30日,網站:https://www.ohpama.com/319795/親子教養/親子教養/拆解兒童分離焦慮症-心理學家:4/#page2(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2] 〈分離焦慮症拆解大全|校長分享6招 助孩子輕鬆開學〉,SundayKiss,2019年8月14日,網站:https://www.sundaykiss.com/育兒/開學-分離焦慮-鄔雪霖校長-320393/(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7日)。

相關文章

寫給21歲的你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16/02/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還記得女兒21歲那年,我們特意在家中舉辦了一個小型的酒會,在餐桌上放了各式各樣的酒,讓女兒和她的「成年」朋友無憂無慮地暢飲一晚。

21歲在德州可以做些甚麼?除了可以在超市買酒或在酒吧點杯德州特飲Frozen Margarita外,還可以吸煙和買煙草製品等等。當然21歲也可以馬上換一張橫身的駕駛執照代替直身的(直身未成年駕駛執照的設計,方便執法和查核買煙酒者之年齡),不單汽車保費會比以前便宜(據說21歲的保費會比16歲平60%,比18歲平45%),同時也意味著駕駛者已成年和要為自己開車的表現負法律責任。記得女兒剛21歲時,每次她出車,我們都叮囑她「已為成人,必須留神」。21歲的人可以完成大學課程,以及可以入賭場、買武器、考槍牌和領養孩子(不論單身或已婚人士)等等。

21歲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很多,當中有善有惡,有好有壞;有些事情甚至會對日後成長造成深遠影響。21歲的你有沒有甚麼慶祝的點子?有沒有想過做些特別有意義的事情?見些特別想見的人?說些特別想說的話?

假如生日收到一封21美元的利是,一般人都不會有太大驚喜,小小數目可以起了甚麼大作用?極其量夠買一個生日蛋糕!21美元可以賙濟在交通燈前向等候轉燈司機討錢的流浪漢或賣花籌奶粉錢的家庭。最近,剛好見到一位待業青年在紅燈時把一張20美元紙幣給了一位流浪漢(一般人多數只是給一兩個quarter〔25仙〕的零錢或一兩美元)。起初這位流浪漢沒有帶著任何期望循例在車邊走過,可能因為估計一位年青人不會有甚麼經濟能力或不懂同情人,還是飛快走往下一輛車把握未轉燈的短暫機會,誰知在車上的這位年青人忽然遞上紙幣,這位流浪漢的面容即時由苦變甜,笑容滿面連忙說了不知多少聲Thank You,我們都是第一次目睹一個流浪漢有如此燦爛的笑容。相信無論是流浪漢或這位待業青年,施者受者都畢生難忘此情此境,雙方都感受得到人間有希望。

21美元可以買五隻小雞回家飼養,待牠們成長後生雞蛋。我們認識一對年輕夫婦在後園養了五隻母雞,每天都享受有機新鮮雞蛋,還可以抗通脹(雞蛋價格已由一年前的1美元脹價到4美元一打)。另外有一個已有兩名孩子的家庭養了多隻母雞和公雞,他們最近告訴我們「喜訊」──就是其中一隻母雞生了幾隻小雞;他們一家都非常雀躍,就像自己家裡添了第三名寶寶一樣的興奮,兩個家庭都感受得到生命的寶貴。

21美元可以捐贈給那些幫助懷孕媽媽的機構(Women’s Pregnancy Center)[1],讓在掙扎中的媽媽們可以得到支援、鼓勵和實質幫助;同時也能挽救一個無辜的小生命。我們教會多年來也和有關機構合作奶瓶零錢捐款計劃,參加者可憑信心領取若干個空奶瓶回家,在一個月內用零錢填滿奶瓶。據統計,即使奶瓶內全部都是一仙,整個滿滿的奶瓶能籌得約25美元,施者受者都感受得到生命需要被珍惜。

21美元可以資助落後國家的小朋友過一個豐盛的聖誕節。去年幾位年青人夾份籌得約180美元送給柬埔寨的一位宣教士,為近百名小學生舉辦聖誕聚會,人人有得吃有得玩,還可以收到一份小禮物,施者受者都感受得到人間有情。

21美元可以報讀網上防禦性駕駛課程(Defensive Driving Course)來抵銷交通罸單的記錄和獲得汽車保險的折扣。不過,Defensive Driving Course不是永遠合用的,我們就認識一位朋友,他曾經多次因為醉酒駕駛而被票控,甚至最終被判入獄,出獄後仍需接受行為監管定時報到。話說回來,這類課程可以讓駕車者獲得安全駕駛的資訊、調整駕駛心態和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也保障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雙方都感受得到生命需要被保護。

21美元可以買幾盆肉質植物回家,把它大量分枝種植,不需幾個月就可以送給朋友(我們在生日時也曾收過一小盆可愛的肉質植物),亦見過有人把它們放在網上售賣,實踐小本生意。

21美元可以買些簡單材料煮一大煲糖水,可以和家人享用甜甜蜜蜜的時光。有朋友正考慮退休後賣自家糖水和甜點,既可賺取少少收入,更可打發時間。

21美元也可以慢慢增值,如《聖經》所說的比喻,人把錢藏起來、做買賣或存在銀行收息。21美元可以比喻你擁有的天賦才華,在你21歲的日子裡可以盡情發揮創意,想想怎麼用它,令小小數目變得更有意義。21歲給人「唔大唔細」的感覺,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小年紀;若然能好好計劃人生,可塑性也是相當高(因為年輕就是資本)。正如若好好善用21美元,對人對已都可以起了重大作用。無論是生命時光或區區幾個小錢,它最終的價值和意義都在乎你怎麼選擇運用它。

21歲可以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忘記過去的失敗、頹廢、任性、傷痛、怒恨……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若然無從起首,可以從如何花掉21美元利是錢的比喻開始,說不定這次消費可以啟發你怎樣活餘下的一生。

最近,我們和幾個青少年人談及一個話題──你有甚麼夢想?快要10歲的誠實地說沒有夢想,快要20歲的羞怯地笑著不回答,快要30歲的爽快地說要重回武台(打拳)和揸小型飛機(考牌)。這三個青少年人剛好代表了人生的三個階段,由沒有夢想,不知有甚麼夢想,到勇於實踐夢想。如果每一個階段都要用10年時間去突破,那麼人生要有多少個10年才可以找到自己要活的方向?我們當時特別鼓勵那快要10歲的少年人由現在起就去想想自己的夢想,嘗試project一下10年後的自己會是怎麼樣,屆時是不敢有夢想還是正在實踐夢想?

時光飛逝,但願每一個21歲的你都能珍惜當下,可以規劃自己人生和實踐夢想的日子。常言道:人生就是選擇(Life is a matter of choice),你今天的選擇正建構著你的未來。若不介意,可以與我們分享10年後的你。


[1] Women’s Pregnancy Center, accessed February 15, 2023, https://wpchouston.com/.

計劃趕不上變化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31/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仍記得當駐校社工時,總要籌辦一些「生涯規劃」的課程和活動。大概就是讓學生計劃人生,為未來做好準備。認識自己的性向、興趣及能力,探索合適的升學途徑或就業渠道,這也算是一段「知己知彼」的過程。「己」也許可以藉活動的啟發而發掘出來,但「彼」卻非個人能掌握,往往狡猾多變,突如其來。誰能料到,學習場所竟一下子由偌大的校園,轉到自己狹小的房間;三五成群的同儕學習,卻變成獨自一人的孤軍作戰;有些人心之嚮往的大學學府,卻變作烽煙之地,更一度重門深鎖,難以進出。社會環境的劇變,實在叫人始料不及。孩子還來不及預備考試、升學;初出道的還來不及預備面試、上班;工作穩定的來不及置業、結婚……。一瞬間,整家就要連根拔起,出走異地。

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還有意義嗎?

就如筆者,本來計劃在台灣工作多一些時間,但突如其來的變動,我們整家就要離開。感恩有上帝的預備,帶領我們到新的地方。回想當時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要撫慰離愁別緒,搬離居住了四年的地方,隨即又要面對新環境,適應各樣的轉變.....若不是上帝的恩典,實在難以跨過。

在英國,重遇一些在台灣認識的香港人,當中不乏深思熟慮、計劃周詳的人。其中一個家庭,兩年多前以投資移民到台灣,順利取得國民身份並買下房子,因著希望得到更穩固的保障和工作機會,去年移居英國並購置房子,預計六年後入籍,多一本護照多一個機會。誰料到,家中成員突然離世!再周詳的計劃,再仔細的部署,也趕不及人生難料的變卦。

想起主耶穌提到財主的比喻:有計劃的財主,因自己田裡的出產甚多,他就籌劃重建更大的倉庫,好作收藏。他更對自己說:「你這個人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供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吃喝快樂吧!」(路十二19《和修版》)最後:「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十二20-21《和修版》)隨後,主耶穌再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神尚且養活牠。你們比飛鳥是何等地貴重呢!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路十二22-24)馬太福音就這個論述有這樣的結語:「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

計劃周詳的就是期望更能掌握「明天」,好降低或減輕「憂慮」出現。可是,誰能掌管明天呢!明早能否起來,我們也沒有把握;一條頭髮要掉落地,你我也無法阻止。財主為豐收作好準備,說實話,並沒有可責之處,問題是他只顧自己的「安逸」「吃喝」「快樂」,而忽略了他者的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生涯規劃……固然是好,但我們不應費盡心思去計劃明天,卻忽略了在今天好好地活著。

基督徒相對較有力量面對逆境,活得輕省及快樂,因我們能靠著主耶穌,常常喜樂,更知道主已經近了,就能夠一無掛慮,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深信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參腓立比書四章4至7節)

「人心籌算(計劃)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確立)他的腳步。(The heart of man plans his way, but the Lord establishes his steps.)」(箴十六9《和合本》、ESV

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1/2023

人生總有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不想面對的處境、以及不能逃避的現實,有時,學會看闊一點、看遠一點,才是避免令自己走進死胡同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作為父母的,對子女總會寄予十分高的期望,而期望愈高、壓力愈大,對雙方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學會如何調校自己的態度和期望,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十分重要。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最容易令親子關係緊張、產生磨擦的就是做功課和溫習的問題,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家長無法像補習老師般抽離,過份上心,以至容易牽動自己的情緒,按捺不住就會說出一些過了火位的話,因此,學會避免說一些會傷害關係的話十分重要。又例如在性教育方面,家長和老師往往既緊張卻又不懂得如何開口,卻容易忽略了性教育其實也是價值教育,誤將它看成只是與生理發展和性行為有關的教育,看闊一點,才更容易將它融入日常生活的不同話題,教的時候不會太過尷尬。

而在網絡的年代,要避免被別有用心的人牽著鼻子走,必須先學會主動而非被動地接收網絡上的資訊,更要橫向查證一些重要的訊息,並且刻意避開一些明知很有問題的「山怪」。當然,人生最不容易面對的問題是死亡,以及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掙扎,如何死得安樂或者可以安樂地死去雖然在香港仍未成為熱門的話題,但教會群體應看得遠一點,才能更有效協助弟兄姊妹面對時代的挑戰。最後,堂會與機構之間本應是最佳的伙伴,但往往又未能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作為堂會和機構的領導,為了天國的事工,實在有需要不斷反思,如何共創雙贏。誠願在2023年開始,透過今期的《燭光》,能與大家一起看闊一點、看遠一點。

家長教孩子做功課時不可說的三句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1/2023

相信家長對於教導讀小學的子女做功課一定感受良多,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長辛勞地督促子女完成各項學習目標,有時難免動了肝火,沒經過思量就說了一些過火的話,令子女做不好功課,又傷害了彼此的感情。本文嘗試分享「三句教子女做功課時不可說的話」,讓大家「口下留情」。

別以偏概全地說

「玩你就識,做功課次次都話唔識。」

有些孩子領悟力未必很強,但就活潑好動,家長看見他們不會答作業簿的題目,就會冷冷地說:「玩你就識,做功課次次都話唔識。」家長這種按印象而產生、帶有主觀性的說法通常都與事實不符,所以「次次都話唔識」這個說法,會令孩子心裡覺得很委屈的。更何況適當的玩樂是放鬆心情的方法,為甚麼要把它和做功課設成對立面呢?家長其實可以這樣說:「這條題目你未能掌握,我們再學一次吧。」

別拿孩子與他人比較

「你睇吓陳大文寫字幾靚!你學吓人哋啦!」

看見別家的孩子比較聰明優秀,家長有時或許會按捺不住對孩子這樣說:「你睇吓陳大文寫字幾靚!你學吓人哋啦!」相信家長們都聽過有人對自己說過類似的話,將我們與別人比較,當時我們的內心一定不好受,就讓這些帶傷害性的比較,停止於我們的口。若要為孩子找一個勤奮的目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以超越自己為目標,這能讓孩子看見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也沒關係,當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建立起來時,將來一定愈做愈好。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以前寫的字好像打風般凌亂,你看看,現在整齊了很多進步了許多呢

別埋怨學校

「你間學校又評估又默書又功課,係咪想做死人?」

面對孩子堆積如山的功課、默書、測試或評估,家長難免會感到挫敗,一不小心便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學校道:「你間學校又評估又默書又功課,係咪想做死人?」其實,父母對學校的評價將會直接影響孩子對學校的看法,請家長切勿在孩子面前埋怨學校,假若孩子認定學校不是好地方,受苦的只是孩子。我們可以這樣說:「下星期二要默書和評估,我們一起想想時間的安排。」另一方面,若家長對學校的安排有任何意見,宜直接向校方表達,方為上策。

家長需要調校心態和期望

教導孩子做功課,幫助他們在學業上有所長進,當然是重要的事,當我們宏觀地看孩子的成長,若因學習問題令孩子抗拒上學,甚至討厭自己,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家長不妨思考三個問題,以調校心態和期望:

  1. 孩子具備哪些性格上的特點和能力?

我們都需要明白每個人的能力有差別,家長平日留意到孩子有哪些性格上的特點?他好動還是好靜?他的強項又是甚麼?有甚麼能力?家長請告訴孩子這些觀察,重點是幫助孩子加深對自我的了解、欣賞和喜歡自己,也努力提升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請家長多肯定、多稱讚孩子,也盡量把負面的批評轉為建議。例如「你成日慢吞吞」這句話,家長可以改為說「你唔鍾意趕時間,所以我哋用45分鐘預備出門口返學,你覺得夠嗎?」;「講極你都唔明」就可以改為說「我們試試其他學習方法」;「你成日坐唔定點做功課啊?」就可以改為說「我們嘗試由專心五分鐘開始……」

  1. 家長在子女求學的路上,怎樣設定自己的角色?

​​面對子女漫長的求學道路,家長會用甚麼身份角色來看著孩子成長?有時家長會把自己設定為24小時的補習老師,最關心的是孩子在學業上的競爭力,親子間的日常對答可能總是「你做晒功課未?」、「默書幾多分?」、「評估成績排第幾名?」、「今日你要做多啲練習」。有時我們會把自己設定為學生,覺得讀小學的是本人而非子女,恨不得自己拿筆代答孩子的功課、用擦膠把不合心意的字擦掉、把正確答案明示給孩子、把忘了帶的課本和功課送到學校,這些也是常見的事。

家長在教導孩子做功課時,以上角色可能在不同時間呈現,不過家長最重要而又不可被取代的角色,是陪伴孩子成長。家長需要教導孩子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要承擔相對的責任,將來能夠成為獨立且有責任感的人。我們不能時刻監控或代替孩子去生活,因此請不要剝削孩子親自學習和體驗生活的機會。

  1. 你期望和孩子有怎樣的親子關係?

當家長們多番努力嘗試和調節後,真的發現孩子的學習能力似乎不似預期,甚至低於水平,我們能否坦然接納孩子不適合這種學習模式、甚或學習壓力大於孩子所能承受?當家長發現學業問題已持續地為親子間帶來壓力,大家應該坐下來好好地商量,審視一下不同的方案,例如約見學校的老師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尋求專家的輔導、為孩子另覓更合適的學校等等。

當家長因孩子的學業問題而勞氣,莫因一時動怒而口不擇言,傷害了親子感情。家長請切記其實再難做的功課,也會有做完的時候,再重要的考試,轉眼就會過去;惟有親子關係是長存的,即使任何一方的生命完結,那份親情也會延續在人的心裡,永遠值得珍惜。

資料庫

將學習時間分成小段有助孩子學習

在2022年9月,香港一間大學公佈了一項調查結果,指2021/2022學年香港學童的快樂指數是6.77分(10分為滿分),數字較上一個年度的6.85分為低。研究團隊相信快樂指數微跌可能與疫情下的學業壓力有關,認為有些學生在網課期間未能跟上進度,在恢復面授課後學業壓力大增,呼籲學校切勿催谷學生追趕學業進度。[1] 課業壓力大,有沒有甚麼好的方法可以令孩子學習時沒那麼辛苦?有註冊職業治療師指,小孩子的專注力時間計算方式為年齡乘三,即六歲學童只能持續約18分鐘的專注,10歲學童只能持續專注約30分鐘,其後便開始心散。[2] 家長可以嘗試將子女的學習時間分成小段,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五分鐘小休,既可令孩子稍為放鬆,又有助提升學習效率,實為妙策。


[1] 〈疫情|嶺大調查:學童快樂指數微跌 料涉疫下學習壓力增〉,《am730》,2022年9月27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本地/疫情-嶺大調查-學童快樂指數微跌-料涉疫下學習壓力增/340344(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2月28日)。

[2] 黃慧雯:〈花長時間做功課溫習降低學習效率 專家建議4個方法增強專注力〉,《香港01》,2021年11月1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親子/529280/開學復課-長時間做功課降低學習效率-專家建議4招增強專注力(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2月28日)。

 

 

將基督的愛帶進離婚、再婚家庭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22/11/2022

明光社成立至今,主要是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工作。在推動鞏固婚姻及家庭的工作上,早期較多透過教育及倡議的工作,教育方面主要是到學校及教會主領一些專題性的家長及親子講座,教導家長如何處理子女成長中的不同問題,例如:子女沉迷上網怎麼辦及如何培養子女健康的性態度,目標是以解決親子衝突及問題為主,至於倡議方面則主要就政府一些家庭政策,出席諮詢會或立法會公聽會表達意見,以及撰寫意見書及文章回應,如2012年發表對《子女管養及探視權:應否以立法形式推行「共同父母責任模式」諮詢文件》之意見書,較大型的倡議活動是2015年的「愛爸媽愛我家」巡遊,當日活動有超過三千人參加。

「永遠的父母:離婚以後,為孩子多走一步」離婚輔導服務

明光社

本社的前線社會服務則要到2017年才正式推出,主要是為離婚人士提供輔導服務,這項服務能夠推出可以說是神蹟,事緣特區政府於2016年向民政事務局及家庭議會撥款推動一些支援家庭的服務,當時我們在完全沒有輔導服務經驗及往績下,只因看見香港的離婚率超過35%,很想透過服務幫助離婚人士及其子女,便膽粗粗地向家庭議會提交申請書,經過一輪甄選後,我們獲邀出席解說會,向家庭議會委員介紹我們的計劃,感謝神的恩典,我們的計劃最終獲批,可以有資源聘請社工及輔導員為離婚家庭提供服務。服務初期,最難找的是服務對象,因為我們沒有相關的經驗,但神的恩典是豐足有餘的,我們在短短16個月內,成功為50位離婚人士提供個人輔導服務,在學校為單親家庭的孩子開九個「兒.家Happy學生成長小組」,幫助這些孩子學習情緒表達及社交技巧,提升他們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有很多兒童在小組內第一次感受到被愛,從而發現自己並非毫無價值,因為他們當中有些兒童會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垃圾。看見這些服務對象,由最初面對離婚時感到悲傷絕望,到接受完10至12次輔導服務後,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生活;亦有個案終於可以放下多年對前夫的仇恨,而重拾歡顏;亦有個案由最初無法接受配偶申請離婚,天天不斷努力做很多事情嘗試挽回婚姻,如送花,煮飯菜然後送去配偶工作的地方,卻因被指騷擾而被驅趕,透過輔導他終於接受有些事情遲了就是遲了,最後願意放手。

「永遠的家人:兩個家庭雙倍愛」離婚再婚家庭支援計劃

明光社

由於我們的服務得到很好的口碑,2019年,我們再次獲得資助,這次的服務對象除了離婚人士,還包括再婚人士及其子女,我們除了為45位離婚再婚人士提供輔導外,亦會推行社區教育工作,提醒社會人士關心再婚家庭,其他工作還包括舉辦「假如我是灰姑娘的家人……」徵文比賽,我們收到超過一千六百份作品,單是篩選及評分已用了一個月時間,連同頒獎典禮,用了差不多兩個月時間,如此踴躍的參賽情況,可見再婚家庭的情況已成為很多人關注的課題。我們還委託了香港中文大學進行「離婚後再婚家庭的子女——生活經驗和支援服務需要」研究,以及拍攝了一系列短片使兒童的需要及心聲可以被聆聽及照顧,減少兒童因家庭轉變受到負面影響。我們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很多離婚人士都面對追討贍養費的問題,包括有一宗個案一名女士因追討贍養費不果而自殺,另外有多宗個案涉及要子女協助追討贍養費,使兒童夾在父母的財務糾紛中飽受壓力。於是,我們推出「贍養費的法理情」及「贍養費的生命故事」兩項計劃,透過短片故事及講座,加深市民對贍養費受款人權利的認識及介紹遭拖欠贍養費時可使用的服務,希望能減少因追討贍養費而產生的家庭悲劇。計劃期間,我們亦舉辦了一些專業培訓,如「離婚再婚家庭學生危機訊號辨識訓練」,教授教師、社工及家長認識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危機訊號,及早介入減少悲劇。

明光社

「再踏紅地氈前的一步:再婚的婚前輔導」計劃

明光社

作為基督教推行離婚再婚輔導服務的先驅,我們清楚知道我們的服務並非要鼓勵離婚再婚,但眼見社會上的離婚再婚率持續上升,當中不少是基督徒,面對這些打算再婚的人士,我們無法視若無睹,讓他們無奈地靜靜離開教會,從救贖的角度看,即使再婚並非神美善的心意,但祂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從恩典及救贖的角度看離婚及再婚,離婚者若肯反思自己在上一段婚姻處理得不好的地方、對配偶的傷害、甚至是所犯的罪,求神饒恕及幫助,努力改善自己,之後才踏入一段新的婚姻,雖不完美,但應予體諒。至於犯姦淫者的問題較為複雜,但並不表示他們不需要其他人的關心及幫忙。

我們留意到很多離婚人士帶著子女再婚,透過幫助再婚家庭,除了幫助成年人外,最重要是可以幫助他們的子女。孩子面對父母離婚或再婚的決定,往往都是沒有角色的受害者,他們沒有參與決定,身邊的人也未必能幫助他們,因擔心標籤效應,社會上或學校都不會有服務是專為離婚或再婚家庭的孩子而設的。在「離婚後再婚家庭的子女——生活經驗和支援服務需要」研究顯示,最有效幫助孩子的方法是幫助他們的父母,父母有正確的價值觀及態度管教孩子,孩子出問題的機會較低,亦會有較高的生活幸福感。

明光社

透過再婚的婚前輔導服務,幫助再婚者重新認識神對婚姻的心意,幫助準新人學習婚後的溝通、衝突處理、親職及繼子女管教等等,鞏固婚姻關係,建立幸福的家庭生活,使成人及子女都不會再受離婚之苦。婚前輔導員不單傳遞知識,而且要利用輔導技巧和敏銳觸覺,去幫助人明白婚姻的意義、衡量自己對婚姻的委身程度,以致最終決定是否踏上結婚這條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結婚,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結婚。對於曾離婚者,要求更嚴謹,輔導員除了一般的婚前輔導內容,更會幫助準新人正視及反省上一段婚姻失敗的原因,亦為自己所犯的錯、甚至是罪,向神及人認罪悔改,尋求饒恕。即使未能得到前配偶及家人的原諒,仍要為自己曾經所犯過的錯、傷害過的人認罪悔改,承諾以後不會再犯。

總結

從2017年至今,我們透過熱線諮詢、調解服務、輔導服務、法律諮詢服務、講座、短片、研究、出版及公眾教育活動,見證著很多曾經在婚姻、家庭中受到傷害的成人及兒童,他們破碎的生命得以重建,感受到神對他們不離不棄的愛。雖然我們服侍的對象,很多都不是基督徒,但服務讓他們經歷被愛及被接納,學懂放下仇恨,饒恕自己亦饒恕曾經傷害他們的人,從此,他們的生命不再一樣。

這幾年的服侍,我們深深體會只要願意勇敢踏出去,神蹟便會出現,看見愈來愈多教會及信徒開始關心離異家庭,基督的愛便這樣進到這群被忽略的群體中了。


延伸閱讀: 
「永遠的父母:離婚以後,為孩子多走一步」計劃網頁
https://childrencoparenting.weebly.com

「永遠的家人:兩個家庭雙倍愛」計劃網頁
https://lifelongfamilystl.weebly.com

「再踏紅地氈前的一步:再婚的婚前輔導」計劃網頁
https://remarriage.truth-light.org.hk/main-remarriage-counselling/

深耕細作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0/11/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匆匆離開台灣,最捨不得的,固然是所認識舊友新知,濃濃的情誼,教人觸動,足以回味一生。其次,叫筆者記掛的,就是那些留在陽台,未能轉送他人的植物。

還記得一年多前,剛搬進一個較大又便宜的單位(所付的代價,就是要走四層的樓梯)。由於這地方已半年多沒人居住,業主在陽台所留下的三盆植物:一盆是多肉植物,不用打理、澆水,也顯得生機蓬勃;另外的兩盆,一盆已被雜草野花所盤踞;另一盆半生不死的,只有枝葉,看不出是甚麼品種的植物。

生命本無價,筆者總不能「見死不救」。故憑著僅有的「小學級」自然科常識,嘗試作出「拯救」行動。翻土、澆水是開始,隨後是除雜草、修枝葉。隔了數天,那盆半死不活的,竟漸見起色;而那雜草野花亦更見茂盛,只是不甚美觀。

事隔半月的某一天。筆者走出陽台,傳來一陣幽香。以鼻代目,發現那剛「活過來」的枝葉,竟生出一朵小白花。其香之清,給人熟悉的感覺,令人神怡心醉。「似是苿莉的香味」:愛妻這樣說。真的,與所喝的苿莉花茶所散發的香氣極為相似,只是更濃更香。隨後,求教Google,證實太太猜測正確之餘,筆者亦搜尋有關苿莉的種植方法,發現可以透過插枝方法來繁殖,在修剪枝條後,並嘗試插枝。最後,它由原本的一株,衍生成三株。再加以施肥、打理。花期時,看著一個個花蕾出現,等待著花開,期盼著香氣再臨,摘一朵送給太太,也是一件樂事。

另一盆野花雜草,筆者在盆中,騰出點點空間,不帶著太大期望,播下幾顆檸檬種子。誰知過了幾天,竟然冒出幼苗。再求教於Google,檸檬由種子到結果,需要大約三年的時間。隨後,把雜草野花清除。不用數月,那已長高到差不多兩尺的,既不是幼苗,也不能稱作樹的檸檬;雖沒有花香,但帶有檸檬香氣的葉子,卻成了毛蟲的美食。筆者自覺「護苗」有責,每天除蟲、澆水;定期翻土、施肥,盼望著黃澄澄的檸檬出現眼前的一天。

突然要離開台灣,筆者既看不到結果,亦擔心葉子再次成為毛蟲的大餐。思量著,接租的住客會否繼續照料陽台的植物?還是由它自生自滅?或是狠心地把它們棄掉?

曾用心栽種、澆灌,更看到其重生、成長,怎教人不愛惜、記掛?!

植物如是,人也如是。

本專欄另一位作者自稱為業餘農夫。筆者年少時已認識她,算一算,竟已超過三十年。想當年,筆者完成了中五,因公開試成績極差,未能繼續升學。自修一年,仍未能達到「會考」五科及格的成績(其中必須包括中、英、數),故只能以中四的學歷,入職青少年中心的文職工作。其時,那「農夫」已是社工。或許,她就是不忍心見到我這個「半生不死」「雜草叢生」的小伙子,空有「枝條」胡亂生長,而沒有「開花結果」的土壤及機會。懷著農夫心腸的她,總不能「見死不救」!其「拯救」行動,不僅是鼓勵筆者再補考英文科,更要求筆者定期寫一篇文章給她修改。就這樣,那一次補考,竟能及格。憑著三年「集齊」五科及格,筆者才有機會晉升為福利工作員(Welfare Worker);之後累積兩年多工作經驗,附以會考成績,才可以入讀社工文憑課程;隨後,轉職社會工作助理(Social Work Assistant );若干年後,持工作經驗,入讀並完成社工學士課程,再轉職為助理社會工作主任(Assistant Social Work Officer )。因持有學士資歷,筆者10年前才可以進到神學院。10年間,筆者既享受工作及事奉的樂趣,經歷上帝為我們整家安排的奇妙歷程,亦完成了兩個神學相關的碩士課程。

我們這一家所散發的,不一定如苿莉花香般怡神清幽,但肯定是見證上帝的豐富和帶領。

這人栽種,那人澆灌,惟有上帝能叫其成長!

陪伴過我(們)或我(們)陪伴過成長的人,怎能不叫人動容及記掛呢!

跪下談孝道 嚴刑論愛國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7/10/2022

對於從事教育行業的人來說,自9月開學,不經不覺,一個學期已過了大半。還記得最初不論是學校、老師、家長和同學,大家都忙於應對疫情,緊釘著政府的各種規定,安排打針檢測,準備隨時可能變網課。誰不知,這個學期的校園主角,卻落在如何「向父母下跪奉茶表達孝順」和「升旗食早餐被停課」的新聞之上。

還記得在9月初,一間學校的開學禮,一個「下跪奉茶」的孝順開學禮,意外地成為了全港的焦點,因著推廣「孝道」的教學主題,學校安排同學在開學禮時,向在場家長下跪奉茶。[1]

究竟「孝道」應該如何實行?校方要求學生向家長完成多個「孝道任務」,例如剪指甲、按摩、及下跪奉茶等,是不是太過形式主義?「孝順開學禮」後,校長發文指當日要求同學向家長下跪奉茶純粹是表達尊敬,在場有老師說:「從今以後,我會好好孝順你,你話點就點啦」,並非教導學生愚孝。她反指批評者「諗多咗」,又稱「原來孝道係有爭議性㗎喎,開始明白有唔同諗法」,又形容今次事件是「幾特別經歷」。

明光社

但最叫人意外的,相信是她對「孝道」的看法。她以自己所理解的《孝經》辯稱:「孝是德之本,依教而生。」即「孝」是依賴教育而生,沒有教,則沒有孝。但後來經查證,原來校長是錯引了星雲法師的文章。《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的原句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因為人有孝道,是道德之本,才生出教育了,兩句話意思完全相反了。[2]

事實上,孝道除了在文化、美德、道義、行為、甚至是開學禮上用得上,就連在香港,當你需要申請免稅,甚至申請社會服務,也會牽涉「孝道」的考慮,實在需要更多的了解。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家庭環境擠迫,照顧老人家的問題近年愈見嚴峻。很多家庭迫於現實考慮,都要安排年老的父母長者入住安老院舍。輪候入住院舍,尤其是有政府資助的院舍時間相當長,同時也有相關資產審查制度,如長者是領取綜援人士就會優先,這是為了確保安老資源用得其所,能使最有需要的老人家優先入住。這個審查制度原意是好的,但結果卻衍生了「衰仔紙」制度出來。「衰仔紙」制度在1999年起實施,其正式名稱是「不供養父母證明書」,是長者申請綜援時須填寫的一份聲明,原意是長者申請綜援時,表明是以獨立身份申請,申請人並沒有接受子女的供養。由於「不供養父母證明書」 要求子女必須親身前往社會福利署保障部簽署有關文件,並帶同其入息和支出證明,一旦簽署,就等同子女聲明不再供養他們的父母,「衰仔紙」之名因此而生。[3]

可是,子女簽署了「衰仔紙」,是不是就真的置父母於不顧?事實上,的確有不少家庭在簽署「衰仔紙」後,仍會繼續以不同方式供養父母,這樣做表面上已是騙取綜援,但也是迫不得已,政府也難以查證。結果,社署於2017年1月公佈於同年2月1日取消這項安排,改為由長者本人清晰地交代家庭狀況,但會保留以家庭為單位申請長者綜援的規定。

其實,如果要硬生生將孝道量化成條文、計算、形式主義,就真是本末倒置了。可是在今日香港,除了孝道之外,同學還要硬性愛國。荃灣一中學,在早會進行升旗禮時,有14位同學沒有回到課室或操場集合,又或正在吃早餐,沒有參加升旗禮,結果被校方以「不尊重」為由予以重罰:既要見家長,更要即時停課三天。[4]

事件當然在社會上引起熱議了:校方指出學生在國歌聲響起時仍在進食,屢犯不改,更有說同樣行為等同違反《國安法》(顯然校方是將《國旗及國徽條例》、《國歌條例》和《國安法》攪亂了)。但有受罰的同學提到當日只因遲到而未及參與儀式,亦無不尊重的行為。而其實如果當日只是平日的課堂,同樣的行為,極可能只會被視作遲到,沒有被重罰的道理。

退一步來說,同學無參與(校方說是不尊重)升旗禮,校規罰則應是如何?在教育局的一份名為〈國旗、國徽、國歌和區旗常見問與答〉的文件中,提及如何處理同學違規的情況:「若有學生在進行升國旗儀式時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影響儀式進行,校方應立即跟進……學校亦應按一貫的訓育及輔導策略跟進學生的不當行為,包括了解違規學生行為不當的原因,並因應其解釋及具體情况,予以適當的輔導和跟進,以期讓學生作出改善。」[5] 身為老師,實在難以理解「停課三天、即時離校」是對學生予以適當的輔導和跟進。

該校校長曾以贊成給予同學自由、支持年輕人創作見稱,力排眾議,讓學生成立電競學會,在學界成為一時佳話 。但今次事件,予人感覺是:「同學犯錯,有理無理罰咗先,等學校可以有所交代」的心態。事件發生後,亦有網上討論區已有匿名投訴指出學校有老師一樣對升旗禮「不尊重」,試想像如果同學不參與已經要罰停課,老師不尊重,是否也要予以重罰?

或許你以為這只是「茶杯裡的風波」,但這個風波的確可以在你我的茶杯中發生——今日香港,各大電視台在每天的晚市時段,都會準時播放「心繫家國」電視宣傳短片,相信大家都有試過在酒樓、茶餐廳收看過了,當時你有無注意!站立!致敬!?若無的話,你和犯規的同學有何分別?荒謬的是,早前香港舉行國際足球賽,警方為防有人像以往一樣「噓國歌」,居然為此出動了多名警員,並拍攝觀眾席上的球迷。連看一場比賽都要像小說《1984》中所言,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實在令人心寒。而在學校重罰同學的事件後,刊登在《明報》、尊子所畫的一幅諷刺校長的漫畫,警方居然表達「強烈關注」(其實應是表錯情),連前特首也為此作出回應,更將矛頭指向《明報》,對言論自由帶來威脅。

當一個國家,要用到高壓手段才能「迫」學生和市民,好像呆子一樣,機械地去注意!站立!致敬!這樣的愛是何等真?這又會帶來多少的恨?實在值得反思。


[1]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下跪奉茶非愚孝〉,《明報》,2022年9月5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港聞/article/20220905/s00001/1662365723054/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下跪奉茶非愚孝

[2] 馮睎乾十三維度:〈徐區懿華真的看過《孝經》?〉,Facebook,2022年9月6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epinoia2020/posts/pfbid02sdznriuwXiyN9htvh7JgA7WALjr3gWDXRdPsiWQd9Eu83xGKYJwJBWrwxtDq6rDfl

[3] 李昕:〈衰仔紙Vs父母免稅 政策「分裂」」〉,《香港經濟日報》,2011年2月16日,網站: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868566/衰仔紙Vs父母免稅%20政策「分裂」

[4] 陳子非:〈港中學生被指「不尊重」升旗儀式 遭校方以《國安法》停課引譁然〉,自由亞洲電台,2022年10月12日,網站: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tm/hk-school-10122022062724.html

[5] 教育局:〈國旗、國徽、國歌和區旗 常見問與答〉,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2021年12月,網站: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sch-admin/admin/about-sch/national-flag-emblem-anthem-regional-flag/FAQ_C.pdf

王者風采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現在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2/10/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2022年8月23日抵達英國。想不到不足一個月內,竟然近距離經驗到英國新首相上任、女皇駕崩、新皇登基這些歷史時刻。其中,女皇離世所引起的關注及報道,更是全國(或世界)的焦點。

筆者得知女皇逝世,隔天下午到白金漢宮走了一趟。當日仍未有甚麼公開悼念活動,已有不少人民自發地聚集、獻花、悼念……之後,正如新聞的報道,有香港市民願意輪候三、四小時,到領事館表達心意;在倫敦,人民更能夠花上十三、四個小時,有的甚至要冒雨、露宿,排隊輪候到女皇靈柩前,作最後的致哀。

一個領袖的離去,能叫舉國哀慟,而不是讓全城「開香檳」慶祝,是因為她過去70年沒有任何的過錯?還是她有極佳的政績?或是她與人民有著極佳的關係?

英國媒體似乎就女皇逝世已作好準備。其相關的回顧、記錄片、採訪早就預備妥當,報道亦頗一致。重點並不在於追捧女皇過去的豐功偉績,更沒有談論她的成敗得失,主軸是傾向展現出女皇親民、慈祥的形象。從不少民眾的訪問中,均形容這在位70年的女皇像「祖母」般的親切。傳媒一般離不開在四個範疇來闡述女皇的過去。

一、微笑

不管是一般民眾的採訪,或是某些與女皇有較多接觸的人的專訪,他們總會提及女皇的微笑,是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笑容——所代表的不僅是親切,更是一種善意的表達,願意走近他人,亦容讓及接納別人走近。一個笑容,就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領袖一方面要高瞻遠矚,更要體察民情。走近及走進群眾,才能明白人民真正的需要。

二、愛動物

女皇所飼養的小狗,成為討論她愛動物的起始點。隨後,人們回顧她自小是如何開始關愛動物;女皇曾親自為每一匹她所擁有的馬兒命名;她如何支持動物園的落成。能愛護、珍重動物,或許是一種愛心的表達,更是反映出一個人對生命的尊重。就如烏克蘭士兵在戰場上,把走失的寵物尋回,並帶牠回主人身邊一般。其中所帶出的訊息,絕不僅是愛護動物那麼簡單。

三、家人關係

在回顧特輯中,總離不開追述女皇的成長歷程,她與家人、親屬的關係,當中所強調的是其良好的品格及教養,是承傳自穩定及和諧的家庭。她自身所建立的家庭,與丈夫及孩子的相處,建構出另一幅教人欣羨的圖畫。一國之君的形象,不僅是日理萬機,同時與平凡人一般,需要處理及平衡家事日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中國哲理,似乎亦能在英女皇身上看得出來。

四、信仰

所問的並不是女皇有沒有信仰(基督教),而是論及其信仰能否成為她理事、決策的指標。「愛」、「公義」、「憐憫」是基督信仰的重要元素,被上帝所管治的人,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當權在位者,理應要順從及降服於祂的法則。在追悼女皇的同時,亦是時候審視國家的領導,是否仍秉持創造主的最高標準來治理國家。新任的首相及剛登基的新皇,同樣會被人追問其信仰狀況。似乎一個領袖,單憑個人的能力或治國理念、經驗,卻缺乏更高的準則作其規範及導引,是不足以讓人民感到穩妥、安全。

世情萬變,女皇面帶笑容地接納新首相上任的握手畫面,尚未予人深刻印象之際,她突然逝世卻瞬間成為眾人的關注所在。領袖的興亡,實在是轉眼之間。要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還看他/她是否備受「愛與公義」所管束,能否以「憐憫」來看待生命,願否以一般平民(家庭)的角度來理解事情,而作出貼近民情的決策。真正的領袖或王者,要走進及走近群眾當中,明白及體諒他們的需要,並樂意與他們同行,學效降世為人的主耶穌。祂的生平肯定比在位70年的女皇精彩得多。若讀者想理解更多,不妨看看新約聖經的四福音。

與基層家庭同度暑假

楊潔華 | 明光社督導主任(拓展及對外事務)
14/09/2022

感恩在不同基金的資助下,這個暑假本社舉辦了三次的戶外親子活動,包括:南丫故事花園、認識荃灣社區遊及大澳水鄉遊,在活動中我們能服侍基層家庭。

南丫故事花園

明光社

在2022年7月23日,我們和參加者一同坐渡輪到南丫島,由於大部份家庭都是首次坐渡輪,小朋友都不禁讚嘆大海的景色。當天的活動包括:親子繪本閱讀、五感體驗、社區探索等。在「放魚籠」活動中,小朋友要將一個放有食物的魚籠放入海中捉魚,有小朋友沒有把繩子綁緊,令辛苦製作的魚籠沉到海底,雖然捕魚失敗,但他們都沒有哭鬧,反過來安慰家長。縱然當日的天氣炎熱,但眼底所見大家都沒有埋怨,家長們既溫柔又堅持,而小朋友則帶著珍惜的心參與活動。

認識荃灣社區遊           

明光社

7月30日我們到了浩海立方.探游館參觀,在裡面有讓人置身深海的感覺,大大小小的水母,透過七彩的光線變得生動有趣。在導賞員講解下,參加者可以認識水母的種類、豐年蝦的生命週期,更可戴上VR(虛擬實境)眼鏡感受深海潛水樂趣,並透過AR(擴增實境)眼鏡與深海動物互動。資助機構細心地安排了親子STEM模型時間,讓家長和孩子一同砌太陽能車和潛艇。同日下午,義工招待孩子和家長一起午膳,和到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參觀,在荃灣區漫遊令他們都很感動,因為素未謀面的教會義工,騰出整個下午陪伴他們,參加活動的孩子更有機會幫忙派口罩予區內長者,祝福社區。

大澳水鄉遊

明光社

8月22日我們去了大澳水鄉,在34度高溫下,參加者乘著海風,坐著小艇,希望能見到粉紅色海豚,不過最後因水流問題跟牠們緣慳一面。隨後導賞員社工帶領大家走訪了大街小巷,參觀富歷史感的教堂、唯一的基督教小學等。此外,他們更有機會入棚屋參觀,一眾家長購買了被稱為「一日鮮」鹹魚、小魚乾、蝦米等回家,看到家長及孩子也盡興而歸,心裡感恩也滿足。

 

實習同學的活動後感

實習同學陳穎淇因著參與活動首次踏足南丫島,讓她有機會了解島上居民的生活與文化,透過活動她更了解到原來基層家庭成員是如此的愛著對方,也觀察到小朋友藉著活動擴闊視野。

明光社
明光社

打開心窗與親人暢談生死觀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5/08/2022

編輯﹕謝芳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 神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1﹕4〉

生命非常寶貴,人生中的「生命影響生命」之傳承,無論長或短,都極具價值和意義。回想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時,心感歡喜雀躍;見證其成長歷程亦滿有新的希望,也會樂於與人分享。但是,當生命歷經於「老、病、死」之中,與失去、痛苦、哀傷等負面情緒和感覺絲絲扣連,人們卻會退步,鮮有提及,更遑論一起探討或面對……甚或最後成了文化上的忌諱。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歷程,自出娘胎,就是向著老、死的方向走;身體的老化,亦是「病」的痛苦的來源,難以逃避。雖然坊間常以「保青春」、「保健康」、「逆齡」等功效來推銷健康產品,消費了也只能美白了或精神了一點,向著「終點」的方向或有了迂迴,但結局仍是一樣。如果我們在漸老的路上,能夠時刻觀察和分享面對「生、老、病、死」時的感受,就可與他人同樣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亦能尊重及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當談論「生死」就能成為一種「生命教育」。

面對「死亡」帶來的兩個挑戰

常人認為,死亡如燈滅,是生命的終結,而有信仰者則認為死後還有生命,由此生的生命形態轉化到另一種生命形態。但無論是否有基督信仰,在真正面對死亡時,不少人除了怕痛苦外,就是對自己將往怎樣的「地方」,經歷過程會如何心存恐懼。的確,這些都是在生的人不能確實知道,滿滿的神秘,特別是死亡這種的「不可知」,帶來超級的挑戰,人們會為此而感到焦慮。如何安撫這種「焦慮」是死亡帶來的第一個挑戰。

人活著就有盼望,可以發揮自己所長,許多事情可以改變。那麼,當人生的終結在即時,盼望就可能減少,尤其對相信「人死如燈滅」之民眾來說,可以看到的就是衰敗和絶望。如何面對這種絶望就是第二個死亡帶來的挑戰。

雖然,我們對死亡的「未知」是沒法去解決,但當我們能夠好好的去了解與死亡有關的題材,如了解癌病的死亡的過程、紓緩治療、遺囑及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並能打開心窗與親人一起去談論大家不同信仰的生死觀、想採用的喪禮儀式等,相信都能令人在面對死亡的路途中,不會感到孤單,並能減輕恐懼。

應及早開展討論

筆者為戲劇教育的碩士研究生,上月為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一 生死教育活動——「存為愛」生命探索之旅導演了一個名為《愛.及時》的論壇劇場,主角炳叔患上癌症,與其家人溝通、接受家人照顧、面對病苦與死亡的各種情況下,出現了多個問題與困境,主持帶領著觀眾互動,除了聆聽他們的心聲,還邀請他們成為演員走進劇場取代角色,以行動去改變劇情。觀眾反應很好,無論是長者們或是年青人都認為要早點溝通,而且更要「行動」,多關心家人和說出自己的意願及想法。

應用劇場的目的,是讓觀眾體會到病患者可能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及早與子女溝通,未能講出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方式、身後事如何處理等而可能引起的問題。同樣地,關心到照顧者的辛勞及感受,叫觀眾代入病患者及照顧者的角度,了解到及早互相關心和溝通的重要性。雖然這類劇場不是常有,但仍鼓勵大家可以善用任何一個機會去談論,如新聞、劇集、電影等。當看到合適的故事,都可以輕鬆地展開討論,不必忌諱太多。及早了解長者的心願,可以免除很多家庭在處理身後事的爭拗及不必要的花費。這不單是為了節儉,更是為免花了一大筆費用,而作了逝者根本不喜歡的儀式。

善生、善別、善終

當我們仍在生命燦爛之時,早應思想生死的意義,活在當下,也讓自己多處於正面的心境,並與人分享美好的事情。而對於臨終的病人來說,他們仍有其才能、興趣與能力,應多鼓勵及給予機會去繼續發揮,好好活著,此為「善生」。

另外,如能與臨終者「善別」,與他慢慢回顧一生,看看照片,談談難忘事和深刻回憶之事是十分重要。除了好好「道別」外,如能聽他「道歉」和「道諒」,使其解脫人生中的一些愧疚、哀傷和放下憤恨;向他「道謝」,講出自己最欣賞他和感謝他的地方,讓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並向他「道愛」,永遠會記得他…… 這就是「五道人生」。當家屬與即將離世的親人雙方知道將要分開,難免會感到悲傷,而透過溝通能互相安慰,能多陪伴和傾談溝通,就能減少遺憾。

而最後在「善終」上應要選取合適時機溝通,了解病人想要的護理意願、治療取向、醫療決定、照顧地點、財務安排及身後安排等,都是同樣重要。根據香港生死學協會副會長及公共衞生學者鍾一諾教授稱:每8位受訪者,有7位傾向在被診斷為末期病患之時,接受以安舒為目標的紓緩治療,而非「不惜代價」來延長生命。所以,並不是每位末期病患者都願意忍受因治療帶來的不適甚至苦痛,而要盡一切方法延長生命的。作為家屬,亦應尊重臨終者的選擇和決定。

面對生死,要開啟對話溝通,傾聽的、談論的,先要預備好的,就是我們自己。只要開始了話題,相信恐懼就會慢慢減退。藉著家人彼此的愛,病者就會知道自己的心願會被聆聽、了解及完成,而得到最終的安慰。


參考書籍:

陳偉雄牧師(2017)。《生死無憾——死亡要我們學習的六堂課》。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馮家柏、陸亮(2017)。《坦然——面對生死的21堂課》。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2020)。《生死教育講呢啲》。明窗出版社。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5-8-2022

負傷者得醫治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2020年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學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12/05/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新西蘭

不經不覺,原來對上一次交稿已經是接近半年前的事。話說我在2018年移民新西蘭,移民前長期飽受腹瀉影響,平均一天瀉六至七次,體重更曾因此而下降10公斤,差點兒通過不了新西蘭移民局的身體檢查。即使曾先後入院照了三次腸鏡,抽了無數樣本化驗,但醫生仍是找不到原因。及後,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一位跟我年紀相若的中醫,經多次試藥,總算在移民前紓緩我困擾多時的腹瀉問題。

我原本非常擔心移民後沒有中醫長期跟進,腹瀉問題又會隨之而困擾著我。或許移民後工作時間和壓力大減,而在新教會亦只是一名普通會友,因此困擾多年的腹瀉問題已不復存在,而體重亦慢慢地回升至原來水平。

可惜,富貴雖非吾願,但閒居亦非吾志。一個不甘於活得過於平凡的人又怎會讓自己長期處於停擺狀態,因此我在過去兩、三年間,如有機會總想參與更多,不論在工作上、事奉上,甚或至社會參與上。

在工作上,我確實可以「食老本」只做份內事,亦可以仿傚在香港公司經常遇到的老前輩般,將自己不想做或花很多時間才能做完的事卸給下屬或新人負責。不過,如果我真的這樣做,我又會否不知不覺成為自己當年所討厭的人?眼見公司管理層較香港的老闆們願意冒險接受創新,因此大膽提出引用新的軟件和系統,減少人為工序及令數據分析更準確,讓同事可專注撰寫顧問報告建議部份。最終,我提出的建議獲接納,但伴隨著的是額外的工作量,和承受適應期間出現的問題和壓力。

在事奉上,有感臨離開香港前,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太大,即使在教會仍有參與社關、青少年導師和堂會的事奉,但自覺有心無力,很多時候都因循多年的舊模式和材料,即使在外人看似甚有預備,但其實只是強裝出來。每當心中感到愧疚而想辭去時,一怕難於啟齒,二怕影響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我在加入新教會初期十分享受當一個平信徒。不過,年多後,我發覺自己對事奉仍有一團火,眼見教會有需要,我於是先後接過大學生團契和門徒訓練導師兩個崗位。在接過新崗位前,我承諾自己不能再「食老本」,要用心預備每星期兩個週會的內容,再加上平常跟年青人的交往,現在才猛然想起原來認真事奉確實很花心力。

除青年事工外,去年開始我亦參與策劃教會的中文事工,今年更擔任事工委員會主席一職。最近,我亦開始參與本地一個基督教機構的事工,每逢週六我會帶同大女或二女,將食物分別送到剛獲批難民資格,從索馬里或敘利亞來新西蘭定居的穆斯林家庭中,希望藉此讓自己和女兒了解和接觸平時接觸不到的社群。

家庭上,我和太太在年多前迎接了第三名女兒的出生。在香港,我們尚且有父母和外傭分擔照料新生嬰兒的工作,但人在海外,家中大小事項全包在我和太太身上。眼見太太亦有全職工作,加上前後三次在產房見證她為自己承受那不能再痛的痛,因此,我堅持盡自己所能減輕太太的負擔,肩負家中大部份家務、買餸和做飯的工作,當然我不能不承認教養女兒的責任全落在太太身上。

或許每一個崗位的工作量都不是太大,但一件加一件,有時總感到有點吃力。如不想以得過且過的心態完成,就更加跟自己過不去。結果,在今年年初開始,曾經困擾我多年的腹瀉問題又再出現。短短兩個月間,體重下降了接近五公斤。家庭醫生見情況嚴重,於是轉介公共醫院專科部門跟進。慶幸這裡公營醫療體系不像香港般大壓力,排期一個多月左右已獲專科醫生接見,並安排我在兩星期後入院照腸鏡。經化驗後,醫生更加找出導致腹瀉的原因,並處方相應藥物。感恩現在腹瀉問題已經受控。

這幾個月沒有投稿,一來想自己多些休息,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負擔。二來亦重新檢視一下自己在工作上、事奉上和家庭上的分工。在工作上,嘗試找同伴分擔工作,不再以super hero自居。事奉上,將兩個團契由每星期一次改為每兩星期一次。家庭上,讓12歲和9歲的女兒分擔更多,其實大女一直喜歡烹飪,但我以前覺得她有欠效率和整潔,所以一直只讓她負責甜品,不讓她做飯。經多月嘗試,她現在間中已經可以在早、午、晚三餐幫忙。

看!我們都有限,但人總想自己掌握自己的主權,忽略身邊人的能力,更忽視上帝對自己的心意。原來,人總是不斷重蹈覆轍才能明白自己有多渺小。或許,今次的醫治不單純在身體上,也在心態上。請讓我以此文提醒善忘的自己。

離婚父母移民 子女走唔走好?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06/04/2022

這兩年,香港家庭移民的情况非常普遍,身邊總有家人、朋友或同事移民,離婚的父母亦可能基於不同的原因去外國生活,有些是因為再婚,有些是為了工作,有些是覺得移民門檻低。當離婚父母其中一方選擇移民,應否帶同子女一起離開?

我遇過一個個案,單親媽媽與居於外國的男朋友,因著疫情分隔兩地超過一年,她擔心再不往彼邦結婚,這段感情會畫上句號。最後,這個媽媽雖然不捨,也無奈地留下孩子,並交由爸爸及嫲嫲照顧。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媽媽很自私,為了自己的幸福拋下小朋友,這確是很多單親媽媽的狀况,但誰敢確定孩子留港跟爸爸生活不是更好?由於這名媽媽移民是因為要再婚,未來的繼父是否比親生爸爸更愛惜孩子,仍是未知之數。

移民是「為你好」?先與孩子溝通

即使父或母可以帶同子女移民,但對孩子真的是最好嗎?很多家長會認為子女可以去外國生活及接受教育,前途及視野必然更好,一如電影《小孩不笨》裡的媽媽所說︰「一切都是為你好」(It is all for your own good),但是,父母有否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呢?他們是否也想離開這個地方?如果子女年幼,仍在襁褓或幼稚園階段,父母雙方經協商後決定把幼兒帶在身邊一起前往,這個安排無可厚非,但如果子女已讀小學甚至中學,他們可能有自己的想法,這個階段的兒童很重視朋輩關係,父母離婚已令他們感到被父母其中一方遺棄,還要離開同學、朋友,會進一步令他們失去人際關係的支援,面對不可預計的未來,他們會因為欠缺安全感而焦慮,產生抗拒離開熟悉學校、同學及生活環境的想法。因此,父母在安排移民前,最好先與孩子溝通,聆聽孩子的想法,讓子女感受到他是被重視的生命個體,而不是父或母可以隨意搬遷的附屬品。假如子女不想離開香港,一切決定應以子女的最佳福祉作考慮,而不是父或母的意願。

科技保持聯繫 親情不因地域疏遠

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都可以透過很多方式聯繫。移民離開的父或母可透過視像方式與子女定期保持聯繫,偶然寄一些禮物給子女,讓他們知道雖然你們沒有住在一起,不能經常見面,但你仍然愛他們,這份親子情不會因地域的距離受到影響。未來假如疫情有所改善,孩子放暑假時,也可以嘗試去父母移居的地方,短暫居住,看看將來是否適合往那裡讀書或發展,這樣豈不是更好。

曾經刊載於:

明報 – 教得樂,5-4-2022

家長「升小一」之體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家長為子女籌謀入讀理想的小學,實在勞心勞力。一般來說,一股無形的、選小學的壓力,可以來自四個階段:第一是考直資或私立學校,第二是自行交表到資助小學,第三是參加資助小學統一派位(即大抽奬),第四是到心儀的小學叩門。整個升小一過程為期約九個月,而在各階段的關鍵日期都影響著家長們的情緒,但世事未必盡如人意,父母可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期望呢?

虧欠的感覺

在各個階段家長們或許會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例如自責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人脈關係、沒有預備充足……對孩子的虧欠感湧上心頭,彷彿我們對子女是否有足夠的愛心和付出,就只建基於孩子能否入讀心儀的學校,能否在萬人之中獲揀選一樣。筆者認為這樣的想法並不公平,因為大多數父母都視子女為心中的寶貝,只要能做的,父母都一定會盡力去做。

事實上,就算所有申請者的表現都非常出色,學校都不可能取錄所有學生,因為學額畢竟有限制;即使申請者獲幾十間學校取錄,最後也只能就讀一間學校。筆者勉勵家長調整眼光,不再單一地聚焦在取錄結果,反而以體驗的角度去參與每個面試環節,一家人一起走過這個特別的探索小一旅程。

為孩子選最適合的學校

家長必然會面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應怎樣為子女挑選最好的學校呢?每一間小學都有其出色之處,有些特點是很容易被看見,例如升中派位的數據、校舍設施等硬件;有些特點就需要家長多加觀察和打聽,例如校內文化、師生關係等。此外,選校時也要配合家庭特色,例如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家長能付出的時間等。所以我們要選的是最適合孩子的學校,以免產生錯配的情況,例如家長心儀某學校,而該校的特色是功課多、默書多、測驗多,但家長每天放工回到家中已是晚上8時,又怎會有充足的時間陪伴或督促子女做功課或溫習呢?家長需要思考是否有能力去應對子女整整六年的小學生活,以免對親子關係造成過大的壓力。

學校是孩子的另一個家

小朋友留在學校的時間甚長,我們不妨以替孩子選一個學習的家這角度來思考,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在這個家裡,就好像孩子的父母一樣。我們應選一所其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都與家長本身想法相似的學校,這樣家校才能通力合作。相反,假如一方對比賽的看法是希望孩子有機會參與和嘗試,而另一方則著重賽果和名次,這樣的家校配搭長久下來,或會令孩子感到迷茫和矛盾。有些人選學校只看重學校考試的競爭力,單單按成績排行榜來選校,這是選補習社的眼光,而非選一間家校能好好合作的學校。假若我們不知該如何去作選擇,讓我們將心比己,不可把自己都不願接受的學習環境放於孩子的身上,例如過多的興趣班、面試班,令家長和孩子都疲於奔命。畢竟孩子的童年生活是很寶貴的,時間轉眼消逝,縱然最後得到許多學位,卻飽受精神上的壓力,實在得不償失。

為家長和孩子祈求平安

在這段需要為孩子四出奔波和打聽的日子,家長確實需要一份打從心底的平安,才不致因為人的意見或消息就失去方寸、輾轉難眠。要得到這份平安,我們需要找可靠的人去幫忙。例如請教孩子的幼稚園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我們需要親自走到心儀的小學,看清楚學校的環境;參加小學的分享會,聽聽該校的校長和老師看重的是甚麼;向幾位可信任的朋友去傾訴內心的憂慮,疏導一下情緒。家長和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也同樣重要,請一家人坐下來好好地彼此分享和祈禱。愛惜孩子的父母,必定會在能力範圍內為子女作最好的安排;同樣天父愛惜世上每一個人,必然為我們預備最適合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把所有憂慮重擔交給天父,讓我們以平安的心去體驗不一樣的升小一旅程。這樣,就能讓整件事由獨力承擔,轉變成屬於大家的共同經歷。

親子生命教育課

升小一對家長和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卻不是整個生命裡唯一重要的事。小一派位正是一個好機會讓父母向孩子展現成熟和韌力的時候,讓孩子一同去經歷生命裡無法控制和把握結果的事情,我們以身教去教導孩子該怎樣去面對,包括作合理的準備、調整期望、和家人分享心情、將需要的和想要的交託天父,然後以平安的心去等待結果。最後筆者祝願所有父母在等待派位結果時,能為孩子健康成長、步入小一階段而常存喜樂的心;在收到派位結果後感謝一家人彼此分擔和陪伴,願平安臨到所有的人。

資料庫

疫情下的家長和學童

疫情下,學童和家長得到的支援會比以往少,而對升小一的家長和學童來說,他們面對的壓力則更大。香港教育大學在2021年5月至6月,收集了825位幼稚園高班(K3)家長的回應,有92.8%受訪家長為幫助子女升小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而有53.5%的受訪家長表示,子女對升小一感到不同程度的焦慮。負責調查的學者就指出,升小銜接是每個學童都要面對的重要階段,疫情下長時間的停課,對準備升小的幼童及其家庭難免帶來一定壓力。[1]

 

[1] 〈疫情下幼小銜接感壓力 學者冀加強支援家長〉,香港教育大學,2021年8月24日,網站:https://www.eduhk.hk/zht/press-releases/parents-more-support-needed-for-kindergarten-primary-transition(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8日)。

魯汶河畔一個美善的雕塑——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

陳少平 | 作者現居比利時,為世界福音動員會駐比利時的宣教士,主要是向當地的華人留學生和華僑宣教,亦與其他同工向比利時人傳福音。作者十分欣賞比利時人的謙卑內斂和當地中世紀的宗教畫和教堂建築。
01/03/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比利時

比利時魯汶是比利時一個著名的大學城,分佈在城內各處的大學建築物與民居的樓房拼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特的小城風貌,通常外觀古舊的歷史建築物都分屬於大學的不同學系。在魯汶大學裡歷代出現了不少的文人雅士和學術偉人,這小城不期然地與這間中世紀老牌的天主教大學連結在一起。城內擺設了不少的公眾雕塑品,主要是一些大學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及歷史人物的雕像,缺少了一些具創意及生命力的雕塑,然而位於市中心河畔公園的一件雕塑品卻是與眾不同,是一個裸體的少女銅像,躺臥在公園的木地板上,整個身子升起約有一個手掌的高度,製造出一種懸浮的感覺,少女撫弄著秀髮,悠然自得,臉上絲絲的笑意,散發出一種單純脫俗的美,心裡不禁問這位雕塑家心底想要表達甚麼?

於是筆者在雕塑的底部抄下這件藝術品的名稱—— 是用一位少女的名字命名—— Fiere Margriet,其後在網上找到這位雕塑家的資料,他的名字為 Willy Meysmans,1930 生於比利時的Mechelen市,他是比利時一位著名的雕刻家,倘若尚在人世,便是九十多歲高齡了。這個雕塑的創作意念是來自Margriet這位少女的故事。

原來這個故事是發生在13世紀初,Margriet生於魯汶,她少女時期在親戚位於魯汶市內的一間旅店工作。其後親戚年事已高,打算結束旅店,到修道院渡過餘年,而她亦計劃到熙篤會的修道院作修女事奉神。不料旅店結業的最後一夜,一群歹徒假扮朝聖者來到旅店度宿,並打算劫殺她和親戚二人。她剛從外間回來,目睹親戚被殺害,歹徒將她擄出城外集體強暴,棄屍在附近的河裡,翌日屍體浮出水面而被發現。後來這故事由一位熙篤會修道院的修士Caesarius於1240年記錄下來,他用這故事來表達一種純潔的美善,河裡的魚兒不忍心這個純潔的少女被淹沒在河裡,於是合力將她的軀體送上河面,帶回市中心的河岸,因此她的軀體很快被人發現,警方亦迅速找到線索,將歹徒繩之於法,此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後來Margriet被教會封為聖人,遺體被送到魯汶市中心的聖彼得大教堂安葬,教堂內亦有數幅油畫描繪這故事,教堂外還有一個小禮拜堂來紀念她。

當我再次凝望Margriet的銅像時,她的臉容依舊是悠然自得,嘴角泛起微微的笑意,是那樣的恬靜與滿足,我內心深處那份對罪的憤慨,慢慢地被她那悠然的笑臉蓋過了,神的微聲輕輕地在心裡泛起: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馬書八章35節) 縱然在世上我們會面對苦難,但那永恆的盼望與應許誰也不能奪去,深信Margriet此刻正安躺在主基督的懷內,享受著那永恆的福樂,誰也不能使她與基督的愛隔絕,因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

為何我要離開母會......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09/02/2022

很多人都說:「初戀是難忘的。」其實,又豈只有初戀是難忘的,除了一些動輒轉教會的人,相信有很多參與教會多年的弟兄姊妹,一想到要離開母會,心裡也會不好受。今期「我有話說」,我們誠邀了四位弟兄姊妹,他們均用化名為大家訴說他們離開母會的故事,讓大家能夠看見他們的掙扎及需要。

敵不過被誤解被出賣

不好意思再次推卻朋友三番四次的邀請,草莓(化名)勉為其難答應朋友,參加了幾次教會活動,誰知,最終還是敵不過兄弟姊妹的熱情,在他們的愛及關心包圍之下,草莓最後成為當中的一員,更參與了事奉。

有家的感覺真好,草莓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只感到冷漠,但想到母會,一股溫暖油然而生,那裡有關心自己的牧者及弟兄姊妹,更有一位比親生姊妹還要親,親到可以無話不談的好姊妹。

草莓始料不及,一次事件,足以粉碎弟兄姊妹對她的信任。草莓知道自己處理得不夠成熟,但撫心自問,真的談不上做錯,換來的卻是謠言滿天飛,大家都把矛頭指向她,牧者亦責備她沒有盡快把事情上報。草莓感到十分孤單,亦非常失望,原來接近20年的情誼是如此不堪一擊。至於好姊妹,在事件中只一味奉勸自己不要出面澄清,否則只會愈描愈黑,但好姊妹呢?非但沒有在他人面前澄清整件事,反而讓人更誤解自己,一想到此,草莓彷彿跌入一個深淵,感到非常痛心及被出賣,間中亦有人表示同情,可惜的是,仍然沒有一個人為她挺身而出,主持公道。

事發已10年,草莓受夠了孤單,期間曾經離開,後來亦嘗試重回母會,可惜的是,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消除彼此的隔閡。草莓渴望重新站起來,重新投入教會、投入團契、投入事奉。

後來草莓找到了合適的教會,並且投入團契及事奉生活。人雖然離開,草莓仍祝福母會的弟兄姊妹在真道上、在神話語裡面被建立,可以更真誠地在靈裡面深入地相交。

承擔不了母會的期望

Ada(化名)萬萬想不到,入讀神學院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轉捩點。

高中時,Ada在學校決志信主,很自然加入了附設在學校的宗派,Ada在母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在面臨公開考試、迷惘的時候,母會的導師都扶持Ada渡過。母會鼓勵弟兄姊妹參加外面的活動,也給了Ada很多事奉的機會,讓Ada可以發揮恩賜,擔任母會中重要的事奉崗位,甚至身兼數職。

Ada 一想到要轉會,內心還是充滿掙扎。畢竟,母會是一處她與弟兄姊妹一同成長的地方,這份感情不能輕易割斷。另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入讀神學院,全靠母會推薦及支持,這份情誼實際上也是需要回報的。

神學院中充滿了挑戰,不單是信仰方面,對Ada來說,交功課也耗盡了她的時間及心力,開始神學課程之後,Ada不能如前一樣投放大量的時間服侍教會。事奉少了,某些對Ada充滿期待的弟兄姊妹開始表示不滿,甚至覺得Ada變壞了,不再聽話。也因著事奉少了,Ada感覺在以往一同成長的弟兄姊妹中間,彷彿成了局外人。

即使離開的念頭醞釀了多年,Ada還是想要留在母會,為了留下,Ada嘗試說服自己,不要理會別人的責備,只管調節好自己的心態,但這又談何容易,當Ada真的決定走出母會,到別的教會看一看時,Ada突然發現,信仰原來可以很簡單,原來去到教會,不用花大量的心力去處理人際關係之間的張力,可以與神更加接近。就這樣,Ada的轉會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開始之時,去母會多一些,偶爾才去新教會,到後來去母會少一些,去新教會多一些。

現時Ada已順利轉會,她祝福自己的母會,希望兩代信徒可以彼此了解更多,並且可以相處得更和諧。

不要只看到事奉中的那位領袖

一種深深的孤單感在心底如水般湧現,昍朋(化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即使如何努力,辭退母會所有事奉崗位、停了小組聚會,只參加崇拜,抑鬱仍在。母會的弟兄姊妹十分順服、對教會忠誠、為人隨和、待人客氣,彼此沒有紛爭,大家都相處得非常融洽,讓人感到既安全又溫馨,當中還不乏關心自己、照顧自己的長輩,只是,他們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

當年昍朋隨友人到教會,決志之後,順理成章扎根於母會。剛開始,昍朋對信仰沒有太大感覺,直到加入了大專的團契,遇上了一班對信仰非常火熱的師兄師姐,昍朋更深認識信仰之餘,亦開始覺得神好真實,想要認真地跟隨耶穌。昍朋眼界大開,仍不忘師兄師姐的教導:不要自己作主,不要離開自己母會,要對教會盡忠,在教會以外參加了甚麼信仰活動,都要向母會的教牧交代。畢業後,昍朋有更多時間投入母會的服侍,由於在外接受過「特訓」,教會也樂意把更多的事奉放在昍朋的肩頭上。

在母會鼓勵之下,昍朋去了英國短宣三個月,期間卻因身體不適反需要當地弟兄姊妹的照顧及幫忙,昍朋深感不好意思,但同時卻又深深被感動,感動於他們的不計較,感動於他們看重她這個人而不是看重自己做了甚麼,這一種在事奉多年的母會都經驗不到的「待遇」,喚醒了昍朋心底一種渴望被了解、被照顧及被牧養的需要。不再被視作信徒領袖,而只被視作一個有需要的人,這種在短宣期間有被照顧到的經驗,與平日母會生活的落差,讓昍朋在短宣臨近結束時,心底產生了恐懼,回到母會,昍朋開始抑鬱,但對於母會仍有不捨。

「神是否一個見到你不開心便會高興的神?」一個認識才一天的姊妹帶著責備的口吻問昍朋,「為何抑鬱又不離開,你想如何?」這位姊妹激動的語氣點醒了昍朋,促使昍朋結束了多年的掙扎,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教會。

昍朋如今在新的教會繼續成長,她感謝母會過去對她的栽培,她祝福母會的弟兄姊妹:「希望大家的生命有成長之餘,可以有更多的突破,勇敢地去面對神給他們屬靈生命上的挑戰。」

陌生得沒有關係

疫情爆發期間,教會不能如常聚會,2021年1月的第一個主日,Peter(化名)如常一樣安坐家中,在電視機前「參加」當天的網上崇拜,聆聽新上任不久的傳道人講道,那一刻,Peter發覺傳道人所講的道與自己沒有關係,教會的一切都來得非常陌生,儘管教會中仍有認識的人,但同工團隊對Peter來說,都是全新的。陌生感如此強烈,Peter頓然萌生離開母會的念頭。

教會恢復現場崇拜,當Peter步入教會,發現原來很多人已離開了,有的移民他方、有的安息主懷、有的轉向其他教會、有的甚至不再信主……這種景況對Peter來說最為熟悉不過。Peter猶記得小學五年班參加主日學,突然間班上只剩下自己一人,原來其他同學都隨父母離開教會。這是Peter第一次經歷母會分裂,第一次卻不是最後一次,Peter加入了母會二十多年,久不久便會遇上母會高層人事發生衝突,「地震」過後,一班弟兄姊妹便會追隨長老或離職的牧者離開。

其實,母會不是沒有擴展的機會,但上層衝突之餘,固有的教會文化亦阻擋了復興。母會抗拒有別於自己傳統的思想或做法。另外,即使有新人,弟兄姊妹也不太會關顧新朋友,所以新人要打入現有的圈子,難度實在十分高。即使是自己教會的團契,團契與團契之間也沒有太大關連。Peter曾帶領一班青少年參加母會的聚會,可惜的是,教會的成年人未能接納這班青少年,這班青少年只好跟隨母會另一個離職的傳道人離開。

母會多次的爭執都未有讓Peter離開母會,他決意選擇抽離,遠離是非,因為Peter知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隨著兩三年前,一起成長的弟兄姊妹一個一個離開母會,自己一直投身的團契變得名存實亡,更重要的是身在崇拜中,除了陌生的感覺便是鬱悶的感覺,Peter知道時候到了。

看著電視機的網上崇拜,新一年新的開始,Peter知道這是尋找新教會的時候。在尋找新教會的同時,Peter仍祝福自己的母會「新的事工可以祝福當地的居民,教會興旺」。

離開——只是想要繼續成長

信徒「離家出走」的原因各異,上述四位弟兄姊妹的因由未足以代表其他信徒,然而,某個程度,他們代表了某些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離開母會的弟兄姊妹,特別是那些在教會努力事奉,亦對母會有感情的信徒,他們不會隨意轉教會,即使發現教會生活不再如以往般愉快,仍願意用盡方法去適應,希望可以留下。

表面看來,他們有問題未能解決,所以需要離開,但其實,每一個信徒及每一間教會都有自己問題需要面對,甚至有人說過,你加入那一間教會,那一間教會便有問題,畢竟,有人的地方便有問題。問題以外,他們離開的其中一個主因在於教會中找不到明白他們的同行者,當教會中牧者及弟兄姊妹都無法幫助自己處理孤單感時,他們不得不向外「求助」。

只要本意不是要離開神,信徒若經過長時間評估過自己當下的狀態,深切明白自己無法在目前的教會中成長,轉會不一定是壞事;不過,若然發現問題是出於自己的個性多於教會的問題,祈禱交託之餘,還真的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幫忙,否則,即使轉會後遇到滿有愛心及善解人意的傳道人及弟兄姊妹,都無法幫助自己。

明光社的社關情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20/01/2022

明光社的使命

明光社自1997年成立至今,推動香港教會及信徒一起關心社會,主要就關注的三大範疇: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等議題做一些教育、研究、政策倡議的工作,早期較多做的是街頭簽名及登報聯署行動,如反對就性傾向歧視及同性婚姻立法,以及反對賭風蔓延。例如在1999年11月中發起了反對售賣馬票予18歲以下青少年的街頭簽名運動,在短短三個小時內收集到七千多個簽名,並在同年的12月1日在《明報》及《星島日報》以全版刊登,聯署團體共104個,個人共1,359人;2003年聯同反對賭波合法化大聯盟發起遊行,超過3,600人參與;2005年聯同維護家庭聯盟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超過9,800個個人及374個團體登報聯署。有關工作引致一些人會不喜歡我們,例如,2007年曾有人向社會福利署及申訴專員公署表示,反對社署批准明光社賣旗,亦在網上呼籲市民不要買旗。2009年,又有人針對我們發起反宗教右派遊行,甚至有人寫了一本書《論盡明光社》來評論我們的工作。2011年有同志團體衝入本社的辦公室,阻撓我們舉辦一場關於如何關心同性戀的教師訓練。2014年,我們發起反對平機會所倡議的事實婚姻,短時間內收到超過10萬個簽名,當中很多是非基督徒,甚至有風水師,我們的工作會引起社會不同立場及信仰人士的迴響,可見有關工作確實有一定成效及影響力。

實踐整全使命

明光社在香港社會應可算是一間非常富爭議性的基督教機構,有熱愛我們的,亦有恨惡我們的,我們所做的事亦有時會引起一些爭議,面對爭議的事情,斯托得牧師經常提到基督徒的兩個選擇:抽離還是參與?[1] 有些基督徒會認為應聖俗二分,但斯托得牧師卻認為我們要「雙重聆聽」:既要聽神的話,也要聽世界的聲音,實踐福音派信仰的整全使命,履行《洛桑信約》中有關「教會的社會責任」那部份,傳福音與社會關懷應兩條腿走路。我們相信神按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作為具備神的形象的存在,人類是有其固有的價值的,他們不應被剝削,而是應被服侍,我們看見那些陷在賭博的捆綁、同性戀的掙扎、家庭破碎的人,如何能視而不見,不去服侍他們呢?因此,我們縱然知道我們所做的或許會令某部份人不開心,但仍希望在這墮落的世界,將救贖的福音帶入人群。

回應時代需要的使命

我們的工作隨著社會的需要亦有所調整,除了堅持我們的教育、研究及出版工作,亦針對不同的需要,提供及時適切的服務。

a. 關心同性戀

我們於20103月設立「同性戀諮詢熱線」至今,透過電話更實在地幫助一些受同性戀困擾的人士及其家人,聆聽他們的心聲、掙扎、需要及解答他們一些疑問。這兩年,透過舉辦「情牽兩代情」聚會,促進同性戀者及「櫃父母」的溝通及對話,了解彼此的掙扎,出版書籍《認.同 關心同性戀》(第四版)及《盼望之路——櫃父母支援手冊》,提供一些資源給同性戀者的家庭及想認識這個課題的人士。

b. 支援離婚再婚家庭

2016年,我們看見香港的離婚情況非常嚴重,希望幫助一些離婚人士解答一些情緒、法律、管教及服務的問題,於是設立「離婚諮詢熱線」,同時為離婚家庭的兒童於學校開設「成長小組」,幫助他們學習情緒表達、社交技巧及提升自信心,亦為離婚人士提供輔導服務,幫助他們度過離婚前後的情緒及適應問題。去年,除了舉辦「贍養費的法理情」講座及製作短片,我們再進一步,為離婚後計劃再婚的人士提供婚前輔導服務,希望藉此可以減少將來的離婚率及提婚姻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在計劃再婚前,不要忽略前段婚姻所生的孩子,使孩子可以融入新的家庭中,我們亦製作一些短片講及孩子面對父母再婚的心聲及需要,推動更多人關注兒童福祉。我們亦將有關內容撰寫成一套《再婚的婚前輔導手冊》,當中包括了輔導員指導本及準新人習作。縱然再婚這課題在教會界仍有不少爭議,但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這些服務及出版,共同為香港的離婚再婚家庭獻上一分力。

c. 兒童性教育

我們每年去中小學為學生主領講座及工作坊超過200場,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態度及兩性相處。去年,我們因應近年的#Me Too運動,發現很多隱藏的性侵犯個案,很多都是長大後才揭發的,為了提高兒童對性騷擾及性侵犯的認識,我們推出「童途有愛:保護幼兒身心靈計劃」:製作適合幼稚園與初小學童的防範性騷擾教材;「身體是寶貝」預防性騷擾遊戲卡;動聽的兒歌動畫及性教育短片;六場教師、社工及家長交流會;以及出版家長支援手冊(教材)等等。我們會將這些資源送給幼稚園、小學及寄養家庭,希望與教育界及社福界共同為兒童免受性侵犯而努力。

d. 服侍基層家庭

2020年疫情開始在香港爆發,很多基層家庭因為失業或開工不足,經濟陷入困境,我們將有心人捐贈的金錢及物資,包括口罩、米、酒精及防疫清潔用品送到一些基層家庭的手上,幫他們度過難關,亦透過關愛基金的「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幫助他們申請資助,購買一些家居用品如風扇、雪櫃及傢俬等等,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至已服侍接近200個家庭,其中有31人在年聖誕節前信了主。未來,我們將會透過「劏房家庭支援服務計劃」,幫助這些家庭的青少年,提供一系列多元化活動及支援,以擴展他們生活體驗及視野,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學傚主耶穌,「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九章36節)未來無疑是充滿挑戰的,但靠著主,我們會繼續堅守使命,不負主所託付的。


[1] John R. W. Stott, 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72), 182–188.

當小孩遇上禮物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1/2022

人們送禮物的原意是藉著看得見的禮物,來表達看不見的關懷。深明此道理的人會看重禮物帶出的心意,而非禮物的市場售價,古人更會以「千里送鵝毛,物輕情義重」來表達這種情懷。在物質豐富的年代,這種情操似乎慢慢地失落了,「交換禮物」已成為節日的例行環節,禮物好像已失去了特殊的意義。家長都希望子女學懂珍惜所有,凡事感恩,在生活情境中我們可以怎樣教導子女這方面的道理呢?

當年幼子女被邀請參加生日會,看到打扮美麗的生日會主角不斷地收到禮物和讚賞時,難免會感到既羨慕、又嫉妒,子女可能還要萬般不捨地把自己喜歡的禮物送給對方,心情更是悶悶不樂,這些生活情境正好是教導禮物真正意義的機會。

透過禮物傳遞祝福

家長可先為子女作一些心理準備,說明生日會的主角將會收到禮物,原因是他健健康康地長大了一歲,所以我們透過送禮物來祝賀他快高長大、身體健康,這就是禮物背後的心意。接著家長可帶子女一起選購禮物,並引導子女思考,如問問他們,收禮物的小朋友是怎樣的性格?他喜歡思考型還是動態型的玩具?喜歡甚麼顏色?家裡有沒有其他兄弟姊妹與他一起分享這份禮物?透過這些問題,讓子女明白這份禮物是特別按著某位朋友的特質去挑選,而非按著自己的喜好去挑選,讓他們學習以自己為中心轉移去關心他人。

送禮物的意義是把送禮者的心意送出去,家長可鼓勵子女送禮時寫一張心意卡,學習把心意用文字表達出來,例如「我留意到你喜歡藍色,希望你玩這個藍色泥膠玩具時,會覺得很開心。」孩子容易因為禮物的數量多和包裝精美而覺得快樂,成年人可能以物件的售價來判斷禮物是否珍貴,這些想法都不太健康。我們應著重培養小朋友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以愛回應別人的心意,也讓孩子自己持續在愛中成長。父母可花點心思為孩子收到的禮物加上一點意義,主動帶領他們去思考怎樣好好地運用這份禮物,然後寫一張感謝卡給對方,以圖畫或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多謝你送給我一隻小綿羊公仔,我的小牛可以和它做朋友,我很喜歡它!」

認真對待每個送禮場景

有時我們參加交換禮物的活動,因沒有特定的收禮對象,就隨意購買一件符合預算的貨品,或將一些閒置物資充當禮物,認為這樣便能減少浪費,但這無形中給孩子作了一個不好的示範。父母的身教對孩子有一定影響,當孩子觀察到父母對待禮物時漫不經心、可有可無的態度,他們的心又怎會對物件加以愛惜呢?若對選購禮物沒有特別想法,家長可以選獨立包裝的食品來參加交換禮物活動,就算收禮者對該食品不感興趣,至少他可以把食物與人分享。舉辦交換禮物活動的原意,或許是希望把活動氣氛推至高峰,讓小朋友都感到滿載而歸;可是這些物質上的快樂都很短暫,也無法透過活動令小朋友理解禮物的真正意義。我們不妨向其他家長或主辦活動者說明想法,試試以集體遊戲來代替「交換禮物」,或是婉拒參與這個環節,以避免造成更多浪費。

如果收禮者沒有看見送禮者的心意,那「禮物」只是一件可以被取代的貨品;如果送禮者的心意沒有好好表達出來,只把感受藏於心底,或許是一種可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對人表達感恩之情和愛惜物件,這些都需要時間慢慢培養和學習,有時父母更需要做個好榜樣,把感謝之情刻意地說出來,讓孩子學習。例如看見好天氣時,我們可以說:「多謝太陽的光照,令大家的心情都開朗起來!」

轉贈物品可延續美好時光

對於不再合用但狀態依然良好的物件,我們可以教導孩子把物件清潔整理,然後轉贈出去,告訴孩子或許它會成為其他人的禮物。在鼓勵孩子轉贈物品時,我們可以這樣稱讚孩子:「欣欣長大了不再玩小火車,因為欣欣對小火車玩具很愛惜,所以它還可以繼續使用,我們可以轉送小火車給其他喜歡它的小朋友,希望他們也玩得開心。」這樣就能透過分享和轉送物件,讓孩子學習把珍貴和動人的美好時光延續下去,與其他人分享物件帶來的快樂,這對孩子本身和別人來說也是一種祝福。

資料庫

為交換禮物活動添上環保色彩

交換禮物活動可以增添節日氣氛,如果收到合用又喜愛的禮物,收禮人當然會驚喜萬分,但如果物件不合用,禮物隨時直接被送到回收箱。有回收二手物品的機構代表指,聖誕節過後,機構每年均會收到大量全新、連包裝也未拆掉的禮物,如頸巾、衣服和相架等。[1] 有環保組織就為交換禮物活動出點子,希望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該組織建議,在交換禮物前,先透過抽籤形式為參加者選定收禮物的對象,讓送禮者可以按對方的喜好選購禮物。此外,該組織又建議,將交換禮物活動改為二手物品交換大會,讓參加者在家中選出較少用、保存良好的物品,然後拿出來與人交換,交換時更可以分享有關物件的小故事,讓活動既符合環保原則,又能增添節日氣氛。[2]

 

(本文原載於第142期〔2022年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派對交換禮物 唔啱心水變浪費〉,《晴報》,2015年12月22日,網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592457/派對交換禮物%20唔啱心水變浪費(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11日)。

[2]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四個簡單方法,一起環保慶耶誕〉,Greenpeace 綠色和平,2020年12月21日,網站: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2756/四個簡單方法,一起環保慶耶誕/(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11日)。

是甚麼,扼殺了小朋友的學習本能?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11/2021

學習是人類的天性,只要你和小朋友相處過,大都會發現,小朋友天生好奇又愛每事問。小朋友問:「點解花會有香味?」,「這樣可以吸引蜜蜂。」你回答後,小朋友再問:「點解要吸引蜜蜂?」,你覺得與小朋友講述「授粉」太深奧了,只好簡單地回應:「這樣蜜蜂可以幫助花朵傳播花粉。」小朋友還想知:「傳播花粉有甚麼用?」,你惟有說:「這樣花朵才可以有後代。」你自以為滿意的時候,冷不防小朋友想了想再問:「點解花香會吸引到蜜蜂?」你此刻可能發現,小朋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有可能需要一個專家才能解答。

「點解……點解……點解……」小朋友就如很多哲學家及科學家一樣,從發問中去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以及學習知識,這樣的成果效能達到最高,因為他們打從心底想去認知及發掘事物的真相,這種自發性的學習動機,與被強迫一定要強記某個學科的內容截然不同,後者為的是要應付父母及老師,避免他們的責罰,又或是為了得到期望已久的獎品,如玩具或可以玩手機,但無論如何,沒有自發的學習動機,他們學習過程都不易得到滿足感,更談不上進入「心流」——一種因著享受做某事而進入專注及忘我的幸福狀態。

在香港,究竟有多少小朋友可以真的享受到學習知識這一過程?2018年,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2,445位幼稚園及小學生家長,對比他們在2017年做過同類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2018年,受訪者當中,有超過25%的低年級家長覺得學童壓力十分大,至於小學三年班,有36%的家長覺得他們的壓力十分嚴重。當香港的成年人需要面對長工時,香港的小學生也得花「長工時」去完成作業及準備大大小小的測驗與考試。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學校復課後,學童面對另一波壓力。根據聖雅各福群會於2020年7月發佈的調查結果,在他們訪問的2,021名小四至小六級的學生中,七成六高小學生對復課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有21.9%的受訪學童感到「非常有壓力」和「有壓力」,其中28.3%的五年級學生對復課感到「非常大壓力」或「有壓力」;而面對現時的學習,29.4%的五年級學生感到「非常大壓力」或「有壓力」。21.5%的高小學生「沒有信心」應付復課後的學習進度,25.3%的五年級學生表示「完全沒有信心」或「沒有信心」。在香港,高小學生已經「很識諗」,他們懂得擔心自己的成績未能維持原本水平、擔心自己的學習進度比其他同學差,以及懂得擔心未能升讀心儀的中學。

從上述的調查看來,香港的小朋友似乎擔心自己的學業成績及將來,多於去享受學習知識的過程。想要達至美好的前程,便得犧牲睡眠及快樂的學習過程,永不休止地去完成一份又一份功課,以此爭取卓越的成績嗎?期待美好的前程不是錯,想要成為卓越也是好的,問題是,只有透過現今香港這種「工時長」的學習模式才能達至優秀及卓越嗎?

猶太人被稱為最聰明的民族,除了因為以色列是神所揀選的,得天獨厚之外,也與她如何教育下一代不無關係。有香港記者曾走訪以色列一間非常「熱鬧」及特別的幼稚園——科學幼稚園。此間幼稚園的老師簡化複雜的知識,教授小朋友簡單的物理,甚至工程學。不是開玩笑,小朋友在這所幼稚園從小便接觸科學、科技、工程、機械、數學及電腦編碼等知識,只不過,他們不是透過傳統那種由老師主講,學生死背的模式得到相關學識,而是從玩耍及做實驗過程中學習。老師著重培養小朋友創意,小朋友透過砌lego,從中便能學會有那些零件和組裝方法可以令到機械人或陀螺等活動自如。當記者驚訝於小朋友是否真的可以吸收如此深奧的知識時,此間幼稚園的老師回答:「小朋友在六歲之前,他們非常開放及有好奇心,學習速度也很快,因此這是最黃金教授知識時期,如你(記者)所見,他們上課時很好奇,也很興奮。」

小朋友可以帶著好奇心,滿懷興奮去學習,實在是快樂無比的事,以色列的教育模式還可以讓他們更為幸福,因為注重學生的自主性是以色列教育最核心的一環。學生自小被訓練思考、發問、創作,以及解決問題。以色列根本不需要設立一科名叫「獨立思考」的學科,小朋友從小便被訓練成自由思考和有獨立批判精神。學生愛辯論,老師教育學生,沒有標準答案,毋須死記硬背,老師想不到答案的時候,學生卻能提出新的見解。以色列的老師清楚自己的定位,老師只是引導學生,而不是教導學生。他們認為當學生面對一個題目,一開始或許沒有相關的知識,不知道怎樣去處理,但老師相信他們可以從做報告的過程中,自行學到相關原理。以色列的老師深信老師的角色是去教育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教育知識。

這種主要讓學生以玩耍、做實驗、獨立思考去學習,學校對出席率沒有太高要求或太多規則的教育模式,真的可以成功嗎?根據2019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前20名確實看不見以色列的名字,但以色列的科創卻是世界聞名,即使疫情,亦難以阻擋其他國家的資金流入,投資以色列的科創項目。這正好印證了一位以色列老師的說法:「讀書不是只是為了財富,而是為了尋求知識,增加智慧。當你習慣這樣做法,做任何事都能成功。」

以色列政府的成功,不單知道自己缺乏天然資源,需要造就科研人才,它更成功地讓國民熱愛讀書,一生都在追求知識。它最為成功的是,讓當地學生愉快地學習,讓當中有人可以自豪地說出:「以色列教育很好,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又或是:「以色列教育很特別,讓他們有好的行為。」這一類肯定自己的教育制度。

學習本身不是應該開心愉快及讓人興奮的嗎?在香港,到底是甚麼扼殺了學生的學習本能,甚至讓有些學生不勝學習壓力而決定走上自殺之路?


參考資料:

劉軒。〈心流是什麼?心理學家發現:想快樂、提升幸福感,這個狀態是關鍵〉。經理人。2019年10月7日。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8455

李紫銘。〈逾4成高年級學生日花2小時做功課 壓力有增無減〉。《香港01》。2019年1月28日。https://www.hk01.com/%E8%A6%AA%E5%AD%90/286948/%E5%8A%9F%E8%AA%B2%E5%A3%93%E5%8A%9B%E8%AA%BF%E6%9F%A5-%E9%80%BE4%E6%88%90%E9%AB%98%E5%B9%B4%E7%B4%9A%E5%AD%B8%E7%94%9F%E6%97%A5%E8%8A%B12%E5%B0%8F%E6%99%82%E5%81%9A%E5%8A%9F%E8%AA%B2-%E5%A3%93%E5%8A%9B%E6%9C%89%E5%A2%9E%E7%84%A1%E6%B8%9B

〈「高小學童復課壓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七成六高小學生對復課感壓力〉。聖雅各福群會。2020年7月6日。https://www.sjs.org.hk/tc/media/press-detail.php?id=38

籽想BackUp 果籽BackUp。〈日日返學做實驗+玩全日 上堂嘈到拆天靠辯論學習 猶太人成為最聰明民族之迷〉。YouTube。2021年6月26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n3tfT0CXc

〈PISA最新評估:哪個國家的學生最優秀?〉。BBC News中文。2019年12月4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0654356

〈以色列科技為何強大?科學家比例世界第一 創新能力全球第十一〉。每日頭條。2019年11月27日。https://kknews.cc/world/okqg585.html

Ricky Ben-David, “Israeli tech firms raised staggering $17.8b this year, almost double 2020 total.” The Times of Israel. October 13, 2021. https://www.timesofisrael.com/israeli-tech-firms-raise-staggering-17-8b-this-year-almost-double-2020-total/.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1-11-2021

自我認識及戀愛教育 青少年夏令營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03/09/2021

今個暑假有機會為一間教會的青少年帶夏令營,與十多位年輕人在遊戲中認識自己,以及學習戀愛態度。首先,我派給他們每人一個面譜或人形木公仔,他們在面譜或公仔上隨意畫能代表自己的圖案,然後,逐一出來介紹自己,例如喜歡音樂的青少年會在面譜上畫上音符,喜歡簡潔及運動的只在木公仔畫上簡單的線條,這樣,大家便完成簡單的自我介紹。

青少年非常重視朋輩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因此,朋友的正面回饋對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非常重要,要認識自己需要自我坦誠及透過別人的回饋,我嘗試用「周哈里窗」的概念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認識及回饋。

我是個怎樣的人

我用了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概念,進一步增加自我及互相認識,周哈里窗將自己和別人對於自己的認識交織出四個區域,就是「開放自我」、「隱藏自我」、「盲目自我」及「未知自我」,這四個自我。在「我是個怎樣的人?」的遊戲中,我設計了30個性格詞彙給參加者選擇,他們需要在這30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形容自己的詞彙,例如:守時、有創意、可信任、健談等等,寫在紙上,不要讓人看見,而其他參加者也要選擇一至兩個形容別人的詞彙貼在他的背上,最後,所有參加者都要將貼在背上的詞彙取下來,對照這兩組形容詞,自己形容自己和其他人形容自己一樣的詞彙放在左上角是「開放自我」一欄,將別人有寫的但自己沒有寫的詞彙放在右上角是「盲目自我」一欄,將自己有寫但別人沒有寫的詞彙放在「隱藏自我」一欄,自己和別人都沒有提及一欄就是「未知自我」,是也就是潛質。這樣一來,每個參加者看著自己的「周哈里窗」,對於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便會更為清晰,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增加大家彼此認識,將「開放自我」一欄變得愈來愈大,縮小「隱藏自我」,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減少自己及別人不知道的部份,藉由和他人對話增加互相了解(參表一),於是,我邀請參加者介紹自己,然後其他人給予反饋,這樣,每個人便對自己及別人了解多一些,促進大家的關係。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分辨友情、曖昧、愛情、迷戀

青少年時期很渴望有同輩朋友,對於男女的界線可能不夠清晰,導致誤會頻生,影響彼此的關係。表二顯示著不同的關係,大家的情感、活動、距離、人數及關係也會有所不同,恰當的身體及情感界線對於一段關係非常重要。朋友間的友情,大家會保持正常的距離,朋友人數不限,情感界線清晰,多進行群體活動;在愛情和友情之間可能會有曖昧關係,大家的關係含糊不清,關係較友誼親密,但又未到愛情般親密,單獨及群體活動都會有。至於愛情,兩人互相傾慕,會單獨約會及有較親密的接觸,情感界線非常清晰,屬專一的戀人關係。至於迷戀則是單方面的傾慕,關係含糊不清,人數也沒有限制,屬一廂情願及存在很多幻想,未必是事實,很多網上情騙便屬這類。

青少年間的相處,身體界線要清晰,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甚至被告性騷擾,因此,為避免性騷擾或誤會,我會特別提醒他們相處時要留意大家的性別、關係、年齡、行為等等,例如:抱一兩歲大的BB姪女與擁抱一名陌生女性,後果將會有天淵之別。

健康的身體界線有助友情的建立,增加彼此的互信關係,有了信任關係,將來才有機會發展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而與人曖昧,彼此間有很多猜疑,容易令人以為用情不專,可能導致真正的愛情無法開花結果,豈不可惜?

明光社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秘笈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9/2021

身為父母,看著幼兒長大,心裡自然歡喜,不過隨著幼兒成長,教導子女的難題也會隨之增加,例如「Trouble Two」(麻煩的兩歲)、「Terrible Three」(可怕的三歲)、「暴風少男、少女」(青春期),而健康的親子關係則能幫助家長面對隨著子女成長帶來的挑戰。擁有良好親子關係的父母會具備一些特質:第一是「情緒穩定」,這樣子女才會願意親近;第二是「有商有量」,當子女遇到問題時會主動找父母幫手;第三是「有能力」,父母能引導子女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最好由幼兒期開始,本文試著和讀者一起從日常生活小事,思考一下家長怎樣成為子女樂於分享的對象。

與幼兒一起尋求解決方法

明光社

家長可透過說話和行動去建立「情緒穩定」、「有商有量」或「有能力」的形象。若在街上見到幼兒跌倒,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家長及幼兒的反應,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

首先家長可先扶起小朋友,檢查傷勢,表達關心;第二,假若幼兒不斷地哭,家長可一邊摟著幼兒,一邊代幼兒說出心裡的感受:「你覺得好痛、好驚。媽咪會陪著你。」這樣,幼兒會感到「爸爸媽媽是明白我的感受」,令幼兒感到安全。有時家長雖然「肉赤」,心痛孩子跌倒,但可能還是按捺不住要出言責備幾句:「一早叫你拖著」、「已經叫你不要跑」,家長愛兒心切,生怕孩子會再次跌倒,所以才說出這些話,但情緒化的說話無助於建立「情緒穩定」的形象。

家長可告訴幼兒有甚麼方法可以處理傷口和弄髒了的衣服,並在過程中鼓勵幼兒一起參與,彼此有商有量,例如一起到洗手間清洗傷口、貼膠布等,這樣就能培養幼兒有能力解決難題,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成為「有能力」的人。

以冷靜的態度引導犯錯的孩子

假如家長某天發現某件家居擺設爛了,在調查後發現是幼兒弄壞了,但幼兒卻支吾其詞,不想承認,家長該怎樣以說話和行動,去建立出「情緒穩定」、「有商有量」或「有能力」的形象呢?

我們可試著請幼兒講出事實真相,例如對幼兒說:「欣欣,媽咪見到天使擺設的翅膀斷了,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呢?」假若幼兒推卸責任,表現對抗或慌張哭泣,家長請以平穩的語氣講出心裡的想法,例如「工人姐姐說是你弄壞的,媽咪想知道事實,請你告訴我。」

家長可讓幼兒獨自安靜一下,給他一分鐘時間,請他想想有甚麼解決方法。同時家長要留在幼兒附近,不要讓幼兒感到被孤立或被遺棄。無論幼兒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請家長以尊重的態度來聆聽,千萬不要取笑或嘲弄幼兒,以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例如幼兒提議用膠紙將物件的碎片黏貼在一起,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動手試試,如發現這方法不可行,家長可以引導幼兒思考,一起討論有沒有其他方法。

家長也需要成長

人確實是有情緒的,當家長見到幼兒搗蛋,我們的心就會按捺不住,性情急躁的人情緒一下子便會爆發出來。假若我們想把握寶貴時光,及早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家長和幼兒都需要一同成長,學習作出調整。假如我們希望子女在長大後與我們坦誠相對、有商有量、不作衝動的事、能冷靜地應對困難,我們就需要先具備這些特質,這樣孩子在人生路上會得著父母的帶領,父母也會得著伴隨著孩子信任而來的幸福感。

要刻意改變自己平日的處事方法、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男本剛強,為父則柔。」父母的角色確實可以令人急速成長,甚至會令大家超越對自我的認識,發現「原來我也可以溫柔地照顧幼兒」,或者了解到「承擔一個家庭原來是這樣的」。我們很難明白為父為母的辛勞,但只要有朝一日我們成為了別人的父母,我們自然能體察父母昔日的付出。我們既然能成為父母,只要我們願意並且虛心學習,總會有能力帶領孩子成為更好的人。願我們能在當中經歷到幸福和滿足。

(資料庫)

嘲弄態度會令孩子對父母失去信心

家長若以關懷、聆聽來回應子女的需要,會令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相反,如果家長以否定、嘲弄、羞辱的行為對待子女,則會令孩子在負面環境中成長,大大影響他們的心靈健康。有精神科專家指,遭到家長嘲弄、羞辱的孩子會努力壓抑自己的挫敗和憤怒情緒。如果孩子持續遭到父母嘲弄或貶低,這不僅會令他們對父母失去信心,同時也會令他們變得收藏自己,不敢向人吐露心事。這些孩子既會壓抑自己的挫敗感,同時也會將輕蔑、羞辱的行為視之為平常,這會影響他們跟同齡孩子相處,他們也有可能做出欺凌同儕的行為。[1]

 

(本文原載於第140期〔2021年9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Ians, “Parents, know this risk before mocking your kids,” Onmanorama, last modified July 11, 2019, https://www.onmanorama.com/lifestyle/news/2019/07/11/parents-mocking-ki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