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工時與公義
(明報.7-8-2023) |
(明報.7-8-2023) |
IQ(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這個詞,相信大家對它都不會感到陌生;但DQ(數碼智商,Digi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一詞,大家可能未聽過。
日常生活,無論是為工作、學習或娛樂……無論是用手機、平板電腦或桌上電腦,我們每天都會上網,接收各類型資訊。由於我們置身網絡世界——虛擬世界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深受它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培養「數碼智商」(Digital Quotient或Digital Intelligence,簡稱DQ),以致我們有能力善用網絡,而不會跌入失控狀態,或錯誤使用網絡工具。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 AQ)、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對大部份人來說都不是陌生的心理學名詞,很多人都知道,要面對逆境,光是有IQ是不足夠的,EQ及AQ也很重要,但原來要跨越苦難,心理韌性(resilience)也相當重要。
無論社會、家庭和教會,在經歷去年的社會運動之後,都出現很大的撕裂,而不少的調查都發現愈來愈多香港人感到抑鬱。究竟社會運動對香港基督徒在心理健康和靈命方面有幾大影響呢?若果要重建一些已經撕裂的關係,有甚麼方向是最值得我們留意的呢?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委託了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在6至9月進行調查,成功收回的有效問卷 超過1,000份。
今次調查結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受訪的基督徒本身的政治立場加上願意行動,會影響他們對其他人的同情關懷,當他們對人愈有同情心,就感到自己與神和身邊的人關係愈好,焦慮愈少,可以說是自我感覺良好,不過,問題是他們往往沒有易地而處了解其他持不同意見的人的想法和處境。同理心十分重要,但單憑同理心去推動我們關心社會是不足夠,甚至有些危險的,因為有些人面對困境,可能是社會制度和政策的問題,亦可能是其他人的罪行,或者他們自己犯錯,我們不能夠不加分辨就完全無條件地站在所謂弱勢的一方,因為從信仰的角度,所有人都是罪人,弱勢和貧窮的人值得同情,但不等於他們提出的訴求,以及他們所做的就一定正確,必須支持。
關心不代表認同,接納不等於支持,對於同性戀這個敏感的議題尤為適用。同運其中一個常用的手法是訴諸感性,以一些令人同情的故事去打動其他不了解詳情的人,不過,當中不少事例其實都是有特定的時間和地域背景,而並非普世性的、更加不是香港的實況。
同運喜歡將同性戀者類比為過往備受欺壓的黑奴和受不平等對待的婦女,強調他們在一些極端和專制的國家被迫害、甚至有生命危險。但現實是當中不少例子已經是歷史往事,或者被迫害的對象其實還包括許多不同政見和宗教信仰的異見人士,而不單是同性戀者,反而在一些通過了性傾向歧視條例的國家,不贊成同性戀的人才是被逆向歧視和懲處的對象。
現時在香港,同性戀者要相愛、同居、成年人之間要進行高危的肛交行為,已經不是刑事罪行,政府不會亦不能禁止,他們又可以公開集會、遊行、結社、出版、成為專業人士、高官、參選議員、拍電影、創作音樂及話劇、以及在網上公開醜化反對同運的人士、甚至闖入教堂和他人辦公室搗亂而沒有被檢控,在香港往往是同運團體滋擾他人,而不是反對同運的人士故意滋擾同性戀者。
有報道指有女網紅聲稱因為受到一男網民長期性騷擾,於是邀約對方上酒店房向對方「報復」,並在社交媒體上直播,最後該網紅被警方拘捕。[1]
〈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一文提到香港青少年之間欺凌行為的嚴重情況,而網絡欺凌只是欺凌的其中一種形式,我們可以視之為「病徵」或表面行為,其背後隱藏的病毒卻需小心分析才能辨明。為此,我們特意訪問了研究攻擊行為及校園欺凌的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博士(Annis),了解網絡欺凌者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