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令我們學會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疫情下大家學會了甚麼?疫情初期學會了如何在各大網站搶購口罩、如何正確戴口罩;第五波疫情下學會了如何打包必需品入竹篙灣、如何在家中囤積足夠的食物以備「封城」之需;那麼,到了後疫情時代?是否學懂了如何與病毒共存?如何「安心出遊」呢?
疫情下大家學會了甚麼?疫情初期學會了如何在各大網站搶購口罩、如何正確戴口罩;第五波疫情下學會了如何打包必需品入竹篙灣、如何在家中囤積足夠的食物以備「封城」之需;那麼,到了後疫情時代?是否學懂了如何與病毒共存?如何「安心出遊」呢?
相信家長對於教導讀小學的子女做功課一定感受良多,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長辛勞地督促子女完成各項學習目標,有時難免動了肝火,沒經過思量就說了一些過火的話,令子女做不好功課,又傷害了彼此的感情。本文嘗試分享「三句教子女做功課時不可說的話」,讓大家「口下留情」。
求生,人們一向認為生存是最基本的,人活在世上,最重要不是為了生存嗎?接著才是滿足各項的需要;求死,人們敬而遠之。然而,在現今的社會,卻有一些人他們不願意求生,卻希望求死。原來「死」這個傳統上忌諱的字,在今天愈來愈多人正在尋求,與我們這麼的近。
人生總有許多不易解決的難題、不想面對的處境、以及不能逃避的現實,有時,學會看闊一點、看遠一點,才是避免令自己走進死胡同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作為父母的,對子女總會寄予十分高的期望,而期望愈高、壓力愈大,對雙方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學會如何調校自己的態度和期望,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十分重要。
2022年結束了,嚴謹的防疫措施,特別是令人疏遠的社交距離;以及無法旅遊探親、令人容易沮喪的障礙好像要告別了,但由2019年的社會撕裂、2020年的疫情爆發、由此而引起的移民潮和一些親友及熟悉面孔的離世,都在不少人心中揮之不去,2022年留下的唏噓,常常提醒我們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間盪來盪去的鐘擺,很多時都身不由己,我們無法令一些事物停擺,只能學習享受打韆鞦的樂趣。
想起一句「結廬在人境」,和「道成了肉身」比較,有很多聯想。為何有此聯想,那是因為近日身處異鄉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