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我們對戀愛教育都有所期望
明愛專上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聯合學生會,原定於今年情人節期間舉行為同學進行匿名配對的活動,但校方最後以活動「鼓吹同學談戀愛」為由而不准許活動舉行,[1] 事件令社會再度討論,到底學生應否談戀愛的問題。
製作親子性教育道具
有一次筆者獲邀請到特殊學校分享,內容是關於與異性相處時的身體界線。筆者跟學生分享到,如果有人向他們作出壞的接觸(例如掀裙子、觸摸私人部位等),就要即時拒絕,並把事情告訴信任的人,這樣有助撫平他們不安的情緒(例如驚慌、困擾等)。
談受傷
醫院有一種感染力,總是讓人感到冷冰冰和很大的壓力。若非情況嚴重,很多時病患者寧可到普通診所求診,也不想到醫院接受治療。本來健健康康的人去陪診,在醫院時其精神和體力也可能會急速下降,甚至會覺得自己也好像病了。有趣的是,醫院卻是治療各種病症的地方。俗語說「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正好也表達了普遍人對醫院的觀感——正常人都不想去的地方。
拍拖達人
若有人積極研發供拍拖人士專用的物品,相信市場定有一定的需求。例如準確程度高達80%的「心情預測器」,能為用家預測即將見面的情人的心情,對方心情到底是晴是陰,預早知道便能達到趨吉避凶之功效,相信產品推出定會引起一股搶購熱潮。
家庭成員的身體界線
社會各界對家庭成員之間有關性罪行的新聞,例如哥哥非禮妹妹、父親強姦親女或父親與智障親女「模擬性交」等,均極度反感和難以理解,這類事件為社會所不容。
升降機中的對話
某天早上,我走進升降機,裡面有四個人,從外表和神態來看,我猜他們是一家人,一對父母和一對子女。媽媽那時在升降機裡和兒子說著話。
媽媽問:「你真的想問這個嗎?」
兒子認真地回答說:「是的。」
牧養講座:初探雙性狀態 DSD / intersex
社會對性發育障礙(disorder of sex development,DSD)的認識並不多,明光社於2018年11月,舉辦了「初探雙性狀態DSD/intersex」牧養講座,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徐燕齡博士擔任講員,盼望能幫助社會及教會認識有關病症,並了解患者的需要。
輕輕鬆鬆的親子性教育課
早前筆者參加女兒的學校旅行,臨近集合時間例必帶女兒去一趟洗手間,洗手間門外已經排了一條長長的人龍。還記得當日天朗氣清,曬得我們快要溶化了,排隊的時間顯得格外的長。我一邊抱著女兒,一邊希望能夠趕上集合時間。我們慢慢向前邁進,還有幾個人就輪到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