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維護其他市民請願權利
特首曾蔭權因為被示威者推撞,混亂中心口中招需要到急症室驗傷,支持示威者的人當然認為是由政府施政不得民心,因此,引起市民抗爭是咎由自取,另一邊廂,愈來愈多的議會暴力和以街頭肢體衝撞表達訴求的文化,亦令不少人感到憂慮。
政府短視市民長遠受害
在不敵輿論的壓力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終於屈服,將原來打算注資入強積金戶口的6,000元改為直接派給所有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並且退稅最多6,000元。有錢派大家當然開心,亦能夠解決一些人的燃眉之急,不過,取消注資強積金是一個短視的做法。
界定網民誹謗難度高
上周有報業集團因有網民於一香港著名討論區張貼誹謗文章入稟法院索償,結果獲判勝訴,成為本港首宗涉及網上討論貼文的誹謗案例。
財爺是棵許願樹
在一個由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主講的午餐會,他表示有朋友笑說他上任之後好像成了一棵許願樹,很多人對他都有不同的期望。很明顯任何人一旦成為許願樹,最終必定會令一些人失望,甚至因為未能滿足一些人的訴求而惹來激烈的回應。
互聯網猶如海嘯
踏入香港互聯網發展20周年,有「互聯網之父」之稱的文頓.瑟夫(Vint Cerf)來港在一個研討會作主講嘉賓。面對近期中東民主示威浪接浪,全賴網民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串連,而內地網民亦借助網絡力量,發放維權消息。
網絡管理
突尼斯和埃及的政變,發動者透過facebook專頁連絡群眾上街,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功推翻政府,北非和中東各地社運亦爭相仿效,甚至是內地也有網民響應。剛過去的一年,facebook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封面。這幾星期再次印證它劃時代的威力。
同居關係等於家庭?
政府日前公布「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修訂版,調高二人及三人家庭的入息限額,但只能以家庭為單位提出申請。雖說受惠人數預計會增加48,000人,卻肯定會令部分既得利益者,失去享受這項福利的權利,結果當然是引起極大迴響,議員們亦乘勢發聲,爭取曝光率。
添煩添亂的同居交津
政府官員的思維很多時真的很奇妙,明明是好事可以變成壞事,明明是簡單的問題卻可以弄得十分複雜,好像外傭稅和慳電膽事件。最近在新修訂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畫,又忽然為同居關係開創先例,將猶如夫婦關係的同居情侶,視作一個家庭單位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