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與Web3.0共舞
facebook以雷霆萬鈞之勢,在六年內坐擁五億五千萬用戶,以人口計等同全球第三大國。時下的青少年若沒有facebook,恐怕也會覺得自己沒有「臉」,而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亦成了2010年的風雲人物。
虛擬與現實的化身
自從臉書(facebook)成為現今流行的社交「場所」後,青少年紛紛上facebook開個人戶口,寫下個人資料,與人交流,結識新朋友,甚至發展戀情。由網絡走到街上,由虛擬到現實世界。我們在網上所展示的自我形象和身份,怎樣影響著個人成長,又怎樣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模式?
變與不變
是否所有變性人都可以隨意做手術?變性人W小姐為何未能與男性結婚?從神學角度來看,應如何理解變性人?隨著本港第一宗有關變性人申請結婚的司法覆核敗訴,社會人士對變性人這議題多了關注。
當人人是記者時......
在社交網站,經常有網友分享不同的新聞、故事、短片、音樂片段等,當中有個人經歷,也有轉載別人的分享,或主流媒體的報道。過程中,我們不斷把資訊加工,如複製、分享、留言、增刪,甚至改圖改字。原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而是資訊發放者。那麼,我們需要學習「傳媒操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Web3.0是王道?!
由90年代起,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已漸漸由互聯網主導。
不到20年,互聯網絡(World Wide Web)
已經歷了幾次的「世代交替」。究竟改變的重點在哪裡?
最新的Web3.0又是甚麼?這個新銳的網絡革命又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得益和影響?
反轉新聞界的「動新聞」
從2009年開始,香港《蘋果日報》逐漸於其網頁加入了「動新聞」。起初只是一些剪輯的新聞片段,後來慢慢加入一些動畫,並運用想像力填補了新聞資料中的一些空白地帶,以達到刺激讀者眼目的效果。但我們觀察了當中的一些報道手法,發現「動新聞」可能成為傳媒集團用作渲染「煽、腥、色」的平台。當青少年本著關心時事的心態瀏覽新聞,很可能輕易在「動新聞」中接觸到色情及暴力的畫面,不知不覺地吃著糖衣毒藥。
和「數碼土著」同行
對不少家長來說,互聯網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家長無法觸及的世界。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數碼土著」(Digital Native),互聯網世界就像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難怪有瀏覽器名稱為「原始森林」(Safari),意味著網路世界可以像森林般尋幽探勝,驚險刺激程度不遑多讓。
與時並Web
在網絡的新世代,新媒體往往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事實上,Web2.0同樣提供了一個可供分享生命、快速回應年青人需要的平台。不少青年工作者、團體、家長,就覷準時機,採取主動出擊的政策,一於「你Web我又Web」,用新媒體牧養年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