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生命中能夠分擔的重
中秋節晚,筆者與友人路過行人天橋,一名中年、帶覑半分醉意的男士倚傍欄邊,左右顧盼。在經過半步之際,他突然提起腿,企圖跨欄一跳而下。筆者、友人和一名路過男士立即上前喝止!我們一邊勸他不要「做傻事」,一邊問他有否甚麼事不開心。他後來苦笑地又道謝又道歉,連番說:「我已經諗通了……」,只是一心打發筆者離開。雖然未知那位先生後來如何,但令筆者事後有不少反思。
消失的死亡
萬聖節,你會想起甚麼?不少教會在萬聖節前,都會呼籲會眾不要到有關的主題公園參加萬聖節活動,但近年萬聖節活動隨處可見,屋苑、學校、食肆、商場都有,可謂避無可避。
沒有牙的報業評議會
報業評議會轉眼已踏入十週年了!有人說它是「無牙老虎」?從某個角度來說,對!因為所有會員報章皆是自願參與並接受評議,而幾份暢銷報章一直都拒絕加入,不受報評會約束。
公義地讓犯人改過自新
美國密蘇里州破天荒要求法官判刑時,考慮成本效益,並在網上標明緩刑和監禁對政府開支的影響。以二級搶劫案為例,若判犯人坐監,納稅人要支付超過39萬港元,而判緩刑及接受監視只需約7萬港元。法律界狠批當局將公義變成「數學方程式」,指此舉是變相逼法官減少判犯人坐監,以改善州政府的赤字。
網絡欺凌中的攻擊者
近月,有多個團體公布有關中、小學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調查報告,根據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青年協會有關網絡欺凌的調查顯示:有三成高小學生曾在網上欺凌別人,亦有兩成二中學生承認曾在網上欺凌別人。另外,亦有資深社工指出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多傾向啞忍或向身邊朋友傾訴,較少主動向社工求助,所以駐校社工能夠發現,並能幫助的個案並不多。
誰煽動了誰
突破機構早前發表調查報告。聲稱全港公信力第一的報章,大字標題報道:「調查:四成人接受激進示威」,內文則與近來八十後投身社運前後呼應,企圖製造四成人接受「八十後」青年「激進」示威的假象。筆者與友人拿著調查報告再了解一下。
地極可能就在眼前 ── 台灣青宣後記
1600多位來自台灣當地、中國、香港、澳門、東南亞,甚至歐美澳洲的大學生相聚在台灣中原大學,參加由台灣校園福音團契舉辦的第十一屆青年宣道大會,在七日六夜的大會中一同學習、分享、見證、立志,為實踐上帝的國,預備自己的心,為未來踏上宣教路作好準備。
電視媒體對青少年影響
明光社就青少年對性的觀念與行為的開放程度,向六間不記名中學的中三、中四及中六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1]成功收回2,211份問卷,其中有效用作分析的問卷1,825份。該六間中學一半有宗教信仰,一半沒有;而六間學校亦按成績分佈於三個不同等級,各等級佔兩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