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一個各走極端的案例

陳碧珊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23/01/2008

 「同性戀」──無疑是一個十分具爭議性的議題,不單是在社會上,大家對同性戀運動及同性戀者爭取的權益有不同意見;甚至在教會裡,聖經如何看同性戀這課題,也是一個可以令弟兄姊妹爭吵得面紅耳熱的題目。惟當大家對一個議題各持己見時,是否一定要以敵對的姿態處理呢?

「性文化」回顧與前瞻

陳碧珊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23/01/2008

同性戀運動的衝擊在2007年看似離開了香港社會,在剛去的一年我們好像沒有聽到高調爭取「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聲音,沒有看見有關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激烈討論,也沒有遇到像外地數以萬計人仕參加的同性戀遊行……惟事實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像呢?

的而且確,剛過去的一年,好像沒有一些大事發生,惟也有不少已被遺忘的片段,或許大家認為是無傷大雅的事件,其實也值得我們注意的:

娛樂只是幌子

陳龍超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3/01/2008

《投名狀》(下稱《投》)可算為本地的電影工業打了一支強心針,反應叫好又叫座,不少觀眾對箇中圍城、大戰場景留下深刻印象,功力可比擬好萊塢製作。

據導演陳可辛的訪問解說,戲中舖設的大型場面只是一個平台,吸引觀眾踏上,就著劇情進行關於人性主題的討論。比諸舊作《刺馬》以男女感情作為兄弟反目的唯一緣由,《投》加入了大我小我孰重孰輕的價值討論。

「性教育」回顧與前瞻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08

廿一世紀是個科技和資訊爆炸的年代。無線電話、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扭轉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在地球上大部分角落,都可在一瞬間與親戚朋友聯絡,足不出戶亦可了解到外間事物的變化,實在太方便了!
 

「生命及倫理」回顧與前瞻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除了「傳媒」及「性文化」以外,「賭博」防治;關注「貧窮」;推動「理財」與信仰反思;並拓展教內的「環保」事工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生命及倫理課題。

為何醜化老師來美化同性戀?

鄒賢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6/01/2008

星島日報2008-03-04的一宗報道:學校憂歪曲老師形象同性戀漫畫公然登陸校園。報道內容簡略如下:
 

究竟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鄒賢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文化)
16/01/2008

這幾年,坊間不少前衛團體及人物高舉性解放、道德無底線、多元婚姻(不限於一男一女的婚姻關係)、打破一切的性禁忌(包括:亂倫、孌童、同性戀甚至人獸交等)。只要涉及傳統道德標準、貞潔思想或宗教情操的言論便會被標籤成爲“道德佬”、“塔利班”或“原教旨主義。我不禁想:究竟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孩子性教育,家長學校都有責!

鄒賢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文化)
08/01/2008

筆者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相信與大部分的家長一樣,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特別在爲孩子選校就讀的時候,都是家長們的緊張時刻。許多家長在替子女選擇學校時,都會研究學校的背景:如過去的成績、師資、是否一條龍等等。時下更有書籍詳細介紹各幼稚園、中小學的資料幫助家長爲子女尋找理想的學習園地。 許多學校更有介紹會讓校長老師們向有興趣的家長介紹自己學校的辦學理念。

青少年對「性」 的操守

13/12/2007

根據「母親的抉擇」最近的報告,今年求助個案逾二千五百宗,其中十六歲以下的求助者佔四分一人數,青少年人跌落色情網羅與濫交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近日,在元朗更上演了日劇《14歲媽媽》的香港版,一名14歲女生在寓所內產子後,驚慌地將嬰孩從廿四樓擲落街上,嬰孩即時死亡,一條寶貴生命瞬即被奪去,令人聞之心痛,該名少女及其父母身、心、靈之療傷,需要更多時間及支援方能復癒。

環保Batman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6/11/2007

香港人是愛熱鬧的一族,「Batman」來港,大部份市民都樂於陷入「趁墟」狀態──這是港人有趣之處,人流易集中,住所、辦公室的燈火也易集中,故此維港夜景,無論在外觀和地方文化上,也極具象徵意義,給片商看中,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