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社運新聞分析系列:新聞為何會變得不可信?從遊行人數的報道說起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4/07/2019

6月9日和6月16日,香港經歷了兩次大型的遊行,中間有一些抗爭遭警方驅散,及後有些不合作運動和示威活動。

社運新聞分析系列:不可作假見證誤導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4/07/2019

6月12日警民衝突後,一群示威者遭警方以催淚彈、橡膠子彈及胡椒噴霧等武力驅散後,在網絡上先後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分享當天經歷,以及他們的感受。當中有段插曲,在眾多不同的分享片段中,其中一段是有青年表面上說自己在遊行中有衝突,實際上卻在表達自己對父母輩的不滿。

社運新聞分析系列:有片有圖但沒有真相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7/06/2019

6月26日晚上,一群青年在中環愛丁堡廣場的集會後,到了警察總部示威,當中有一段小插曲指,有警察混入人群中拍照又衝鐵馬,之後被人識穿落荒而逃走回警署。

再次患上「錯失恐懼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6/06/2019

這陣子追著「反送中」的大小新聞、評論,社交媒體的感受分享、對與錯的分析和討論……筆者亦不自覺地陷入一種「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的狀態中。

如何牧養愛投訴教會的人……我有話說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9/05/2019

在買賣或提供服務時,不少人動輒投訴,有的人甚至為了爭取更多「著數」而投訴,成為了討價還價的渠道。投訴,彷彿成為一種生活技能,但若在教會中運用這種「技能」,可以嗎?教會可以有「投訴機制」嗎?教會怎樣面對喜愛用投訴來表達需要的人呢?傳媒人春麗、觸動輔導中心程翠雲和筆者,在4月23日,就此議題與約30名教牧、團契導師分享如何牧養愛投訴教會的人。

其實,高官真的應該去公廁上班!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2/05/2019

公廁,一個平日經過不會察覺,一旦「人有三急」就拼命趕往的「救贖之地」,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公廁的衛生、氣味、視覺等,往往牽動著出入者的神經。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急急進入,然後又匆匆離開,生怕沾染到裡面的污物與濁氣。然而,在這背後,卻有一班人在公廁裡日夜守候、默默耕耘,為了我們的舒適時刻與污物、濁氣奮戰!是的,他們就是廁所清潔工人,也是最被忽略、被剝削的一群。

挑戰者1號 (Ready Player One)——不能遺忘的真實世界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0/05/2019

虛擬現實遊戲世界「綠洲」的年輕玩家韋德,與其他遊戲的獵蛋客一樣為尋找遊戲創始者哈勒代藏於「綠洲」的三條鑰匙、獲得彩蛋及「綠洲」的經營權,故以自己的虛擬角色身份去接受挑戰。他在「綠洲」認識了多位好友,一起闖關,並仔細了解到哈勒代的心事。

「離婚後再婚家庭的子女——生活經驗和支援服務需要」研究發佈會

蘇盈盈    |    神召神學院實習神學生
20/05/2019

香港離婚人士再婚的情況日趨普遍,根據政府統計處2014年的資料,再婚比率達34%,即平均每三對結婚人士當中,其中一對屬再婚。驟眼看報章上對離異家庭的報道以負面的居多,無形中對離異家庭成員造成了負面的標籤。到底家庭狀況轉變是否必然會產生不愉快的家庭問題?子女在這些家庭成長是苦還是甜呢?

教牧後援會 touch有時.metoo有時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0/05/2019
明光社

知己才能遇上知己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5/2019

人貴自知,人很多問題的根源是由於對自己以及人的本性的不了解、不接納、及不願意面對,結果不單被人欺騙,也被自己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