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神的恩典是夠用的 明光社賣旗日回顧

鄧玉瑩    |    明光社行政幹事
25/03/2019

對我來說,籌備賣旗活動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使命,因為賣旗日是機構主要的收入來源,每次賣旗籌得的款項會用於事工的推展。可以想像,能透過賣旗籌得經費,對機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沒有界線只會帶來煩惱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5/03/2019

人人皆嚮往自由,喜歡隨意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過,太過自由而沒有訂立合宜的界線,最終只會自尋煩惱,甚至自討苦吃,累人累己。

不只是長者才會傳送假新聞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5/03/2019

當接收到有趣的網絡訊息,或看到令人想給10個「嬲嬲」的新聞標題時,你會否立即就在社交平台、即時通訊平台的朋友圈中分享?或是會仔細看一遍訊息的內容、查證清楚才轉發出去?

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的小迷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5/03/2019

即時通訊工具,例如WhatsApp,WeChat,Telegram,Snapchat等等,看起來很方便,短時間裡即時可以與一個,甚至一群人互動,發放訊息,音訊,影像。但我們甚少思考透過這些工具去傳意,究竟有多準確,在此列出一些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要注意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60?65?120?香港人可否不要老 ?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5/03/2019

6065120

我都做得到——《平等.分享.行動》

25/03/2019

《平等.分享.行動》
作者:Benson & Friends
攝影:Benson Tsang
出版地:香港
出版:突破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年

 

認識性短訊現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3/2019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7年的數字,10歲及以上人士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高達88.6%。[1] 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筆者曾邀請一班中學生列舉他們最常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名稱,答案往往都是各熱門的社交應用程式。

唔只醫病的醫生?

講員:蕭烜醫生;整理:陳永浩博士    |    蕭烜醫生(仁愛家庭醫務所醫生);陳永浩博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5/03/2019

 

幫助青少年抗逆——「外」有妙法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5/03/2019

今日的香港,不時傳出青少年自殺的噩耗。如何能更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抗逆,這個議題已在香港社會各界討論多時。今天,我們不妨跳出香港,放眼國際,尋找一些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方法,看看能否帶給我們多一些的靈感或思考。


 


家庭成員的身體界線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3/2019

社會各對家成員之間有關性罪行的新聞,例如哥哥非禮妹妹、父親強姦親女或父親與智障親女「模擬性交」等,均極度反感和難以理解,這類事件為社會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