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傳媒功能

傳媒作為社會的第四權,成為了「監察者」的角色,亦傳媒影響了社會協調或衝突的關係,因為媒體報道會有影響價值判斷,若市民接收到較偏頗或片面的資訊,可能在判斷上會有所扭曲。另外,傳媒提供了教育市民的功能,給予市民不同的資訊及最新消息。最後,傳媒亦提供娛樂的功能,為大眾提供了很多討論的素材。所以當傳媒有誤導、隱瞞、誇大、扭曲事實,會影響受眾接收不到全面、正確的資訊。

 

 

法改會保障私隱報業評議會來龍去脈

30/11/1999

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於一九九九年八月發表了一份有關「傳播媒介的侵犯私隱行為諮詢文件」(下稱文件)。文中指出從不同調查顯示,香港報章的公信力正日走下坡(文件 第3頁),該文件更引用「香港記者協會的年報指出,傳媒專業水平和道德操守的下降已“〔蠶食了〕基於公眾利益負責任地行使新聞自由的權利”:“…《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於一九九八年六月一個由「自由論壇」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只要這些照片繼續刺激銷量,他不會停止使用。”反映問題的嚴重性。」本文將不詳述文件中其他例子,讀者可參看文件第2章便可了解其詳細內容及分析。

關鍵字 傳媒功能

明光社就保障私隱報業評議會之回應

30/11/1999

現時傳媒污染問題嚴重,最理想的改善方法是傳媒可以自律,不用成立監管機構,但我們對傳媒能夠自律並不樂觀。主要是由於幾份最暢銷報章的老闆不肯加入有約束力的報業組織,另外,在目前報業的生態環境,前線新聞工作者難以堅拒執行違反專業操守的指令。

本社認為新聞及言論自由乃社會之重要基石,而市民在評論政治及社會事務時亦不應受到規限,故此,反對法改會建議由特首間接委任保障私隱報業評議會,因為此舉在機制上令政府有可能影響新聞自由,縱使起初委任的人選真的是德高望重,廣為社會接受,並不能保證日後不會委任一些有意扼殺新聞自由的人士。

以行動開拓新傳媒文化

30/09/1999

部份傳媒工作者為了經濟利潤妄顧及忽視傳媒的社會責任。明光社曾就傳媒問題進行了一項「中文報章污染指數調查」,結果指出我們現時的暢銷報紙是已受到污染。污染來自它們內容的色情問題!污染來自它們的報道失實!污染來自它們的不當報道手法!我們相信新聞自由要捍衛,濫用自由要抵制!傳媒老闆不應單求利潤,破壞市民對傳媒的信任。當此之時,傳媒工作者也應堅守記者的尊業操守,不要為「五斗米」而折腰,請記者們持守當社會良心的職業精神,拒絕上級不當的要求。

關鍵字 傳媒功能

暢銷報章最受污染?

31/05/1999

  明光社為了了解普羅市民對中文報章污染指數的評分及期望有一個評估中文報章質素的參考指標,於是計劃定期進行一項民意調查:中文報章污染指數調查。首次調查已於4 月6 日完成。

  是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街頭進行訪問。並於4月6日,在銅鑼灣、北角、旺角及觀塘等地區同時進行。是次調查之對象為十八歲以上的人士。調查過程中,訪問員要求被訪對象根據個人的印象及理解,對不同中文報章的色情指數、失實指數及不當報道手法指數作出評分,10 分即污染指數最高。該日總共回收了800 份問卷。

關鍵字 傳媒功能

追擊「人辦」與人民公敵的形成

31/12/1998

最近能與悍匪「大富豪」在報章瓜分頭條的,大概只是那位在妻兒雙亡後即往大陸尋歡、被報章冠以「人辦」甚至是「人渣」稱號的陳先生莫屬。傳媒追擊陳先生「興之所至」,甚至連其電髮、執屋、上卡啦OK等瑣事均一一紀錄,周到之處與早前上映的電影《真人show》(The Turman Show)堪作比較。筆者感到奇怪的是,一直將情色視為「讀者需要」的所謂主流報章,何以一下子揚起捍衛家庭道德的旌旗,為因丈夫「不守夫道」而殺子自殺的女子抱不平,在頭條「公審」陳先生?

關鍵字 傳媒功能

傳媒與暴力

30/09/1998

名嘴鄭經翰遇襲,濫用暴力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各界人士關注。近年來,暴力問題似有惡化趨勢,由社會層面擴散至家庭,甚至無辜個體。不少人將暴力問題歸究於大眾傳媒,認為過份渲染暴力會影響市民仿傚。這種說法是否有事實根據?本地學術仍缺乏系統研究,要了解這個問題美國過往的研究仍有參考價值。

在六十年代,美國社會亦充斥著暴力事件,總統遇剌、罪案急升、校園動盪等問題激起廣泛關注。政府於是成立防治委員會探求暴力成因。其中一份報告涉及《暴力與媒介》,更成為傳播研究的經典。

關鍵字 傳媒功能

官民合作 共建傳媒新氣象

30/09/1998

 

各位朋友,你們曾否參與我們的投訴行動呢?最近我們便聯同義工在六月時向影視處投訴亞洲電視的節目“1998夏日玉女競選決賽”,若各位有留意報紙報導,廣管局便曾因此勸喻亞洲電視(7月17日蘋果日報),由此可見投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監察行動既能向政府表達我們的關注及標準,同時也促使傳媒工作者了解我們對有關娛樂節目色情化的不滿,故此我們在此呼籲關心傳媒問題的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

傳媒將我們的眼睛放在哪?

30/09/1998

(原文曾於九月四日《星期五娛樂炸彈》網站刊登,此文經作者整理)
早陣子經常在電視「擸」到《城市追擊》的「電波少年」,後來又發現八月無端端又殺出一群「電波少女」。初時心地善良,以為那是「電波少年」跟風之作(因為開頭又搞一輪體能測試,彷彿相當正經),後來才發現此「電『波』」不同彼「電波」,原來是硬撼亞洲小姐決賽的「土產」賣肉伎倆。

關鍵字 傳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