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功能
傳媒作為社會的第四權,成為了「監察者」的角色,亦傳媒影響了社會協調或衝突的關係,因為媒體報道會有影響價值判斷,若市民接收到較偏頗或片面的資訊,可能在判斷上會有所扭曲。另外,傳媒提供了教育市民的功能,給予市民不同的資訊及最新消息。最後,傳媒亦提供娛樂的功能,為大眾提供了很多討論的素材。所以當傳媒有誤導、隱瞞、誇大、扭曲事實,會影響受眾接收不到全面、正確的資訊。
「沒女」這個詞語因一個電視節目《沒女大翻身》,成功植入本地,並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生活於大都市中,我們生活即使不算富足,溫飽也普遍不成問題。然而我們的著眼點,往往是我們欠缺的,多於我們所擁有的。就以《沒女大翻身》為例子,電視台為了製造極端效果,幾位女士被扣上多個「沒」的帽子,同時也配上不同的稱號如懶蟲、惡女等。但撫心自問,難道我們沒有一刻的懶惰或兇惡嗎?只是我們向人介紹自己時,會傾向把長處、優點等美好一面說出來而已。
無綫一台獨大,在沒有競爭下常被批評橋段了無新意,但觀眾卻仍然邊鬧邊看。事實也並非沒有佳作,如《天與地》可算是偶然遇上的驚喜。近年晚飯時段播放的都是時裝處境喜劇,英文為Situation Comedy,簡稱“Sitcom”。2007-08年放映《同事三分親》和《畢打自己人》,2011年的《誰家灶頭無煙火》都記憶猶新。
打開電視節目表,會發現有一些節目總是在平日重重複複地出現。這些並不是重播的電視劇,而是直播的財經節目。只要當日股市開市,觀眾就可以定時看到主持在報道當日指數,以及個別股價的升跌,並配以圖表及專家分析,表現甚具說服力。在這個致力求富的世代,他們的分析及「貼士」實在讓一眾股民引頸以待。已有數十年在保險理財界工作的吳澤偉先生(David)已甚少看這類節目,理由十分簡單,「因為分析並不客觀。」他更認為這類節目是另類植入式廣告,旨在吸引觀眾隨便投資。
台北捷運砍人案發生後,不少報道也有跟進此事,更有傳媒發掘及詳細報道兇手的背景及經歷。然而,他們是否想到這樣報道不但對讀者沒有半點好處,兇手更會為此感到「如願以償」呢?
繼《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之後,未出版的《香港晨報》又有高層被伏擊。雖然仍未知道動機,但兩宗事件已令到整個行業陷入危急的時機,特別是印刷傳媒,面對多方面挑戰:互聯網媒體享有時間上的優勢,可以比傳統媒體更快發佈新聞;此外,報紙紙價上升,其銷售量和廣告又遭免費報瓜分,收益不斷減少;部份經常反對政府言論的傳媒,近日更高調表示被抽廣告。新聞自由表面上未死,卻在慢慢遭「陰乾」。
網上資訊紛雜,令人難分真假。上周六正值清明時節,就有網民上載一段「無頭鬼公路截車」短片,在片中見有疑似無頭人形物體在「截車」,使人即時難分真假。短片在網絡迅速流傳,後來被網民轉載在不同的社交網站,翌日更有報章報道,記者煞有介事般找來堪輿學家、物理學者分析一番。
曾幾何時,電視文化主宰了香港的潮流,是全城注目的焦點。但香港電視界發展多年後,縱有其他電視台同步經營,但電視文化和發展彷彿停滯不前。
自從年前有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引起的爭議後,「我要睇電視」成為了不少人的訴求,除了是為爭取多一個免費電視台外,也是對現有電視發展的不滿與控訴。
記者的職責是把真相詳盡揭露,特別是製作一些偵查報道時,實在需要這種精神。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挖得愈深,同樣可以令當事人傷得更深。
先前有雜誌追蹤一位息影女星近況,發現她在快餐店工作後,便作出報道,內容不乏對當事人現時身裁樣貌及際遇的挖苦,標題更突兀的指她因得到不到富商青睞而導致現在的生活。究竟這種報道如何騷擾及影響她,已經有不同的文章及評論提及,在此不贅。本文只想提出另一點:與該雜誌屬同一集團的一份報章在外界批評此手法後,仍有作出「跟進報道」。縱使其筆鋒已轉為正面,但把報道借批評再「炒起」,這種手法也實在值得商榷。
女嬰被拐事件暫告一段落。警方以涉嫌非法處理屍體罪名,拘捕上周報警的女嬰母親。她當時向警方報稱女嬰被操內地口音的「拐子婆」帶走,情況一度十分緊張。消息一出,報道隨即以各種渠道一傳十、十傳百;熱心網友更自發成立多個群組,努力尋找可愛的女嬰。
及至近日,事情出現戲劇性發展,女嬰母親被捕。然而,有人卻「馬後炮」表示早就認為事件有內情;他們甚至揶揄那些真心相信女嬰被拐走的人,取笑他們無知,沒有用理性思考。綜觀與事件相關的新聞,他們的消息來源不外乎有以下幾個:1. 警方官方消息;2. 涉事者親屬;3. 不願透露身份的消息人士;4. 沒有指明消息來源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