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傳媒功能

傳媒作為社會的第四權,成為了「監察者」的角色,亦傳媒影響了社會協調或衝突的關係,因為媒體報道會有影響價值判斷,若市民接收到較偏頗或片面的資訊,可能在判斷上會有所扭曲。另外,傳媒提供了教育市民的功能,給予市民不同的資訊及最新消息。最後,傳媒亦提供娛樂的功能,為大眾提供了很多討論的素材。所以當傳媒有誤導、隱瞞、誇大、扭曲事實,會影響受眾接收不到全面、正確的資訊。

 

 

纏擾法須平衡採訪和集會自由

16/03/2012

特首候選人唐英年在選舉提名前被揭發其住宅涉及僭建,電視台、報館即出動大型吊臂車(俗稱吊雞),把記者吊到兩三層樓高,然後從高位拍攝和採訪現場實況。事後唐太曾表示,有關的採訪影響到她和家傭的起居生活,[1]唐英年甚至指鄰居晚上也遭強光照射,因此感到騷擾。

監察與教育並重

22/01/2012

去年農曆年前夕,有電影商竟肆無忌憚於年宵市場中,出售與電影相關的意淫宣傳產品,引起公眾嘩然。由於年宵市場乃男女老幼閒逛的地方,本社認為,在場內售賣色情物品,會對未成年的男女及兒童造成不良影響。

於是,我們即時去信投訴電影商,也同時公開譴責食環署縱容歪風。去年11月,本社又再次發信予食環署,表達我們對2012年年宵市場的關注。終於,食環署在今年年宵市場的競投條件和規則中,重申商戶不得在攤位內陳列、展示、提供銷售或售賣該條例下第II類(不雅)或第III類(淫褻)的物品。

毋懼傳媒的歌利亞

23/10/2011

免費報章《爽報》面世一個月,雖然一出版便被一些家長、教育及宗教團體聯署譴責,除召開記者會,到報社抗議和街頭簽名,呼籲其老闆及總編立即停止渲染色情暴力之外,有關報章亦已超過二十次被裁定違反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被指有一些不雅(即不適合十八歲以下人士觀看)的內容,卻沒有警告字眼和包膠袋。可惜,一如該集團過往的表現,意見接受(不是接納,只是收到),態度照舊。

冷漠的意識形態?

22/10/2011

傳媒最蠱惑人心,因為有時你被蠱惑了,還以為自己是聰明人,自我感覺良好大於一切,沒有想到更深層次的人性,會有機會被活埋。

看到內地兩歲的小悅悅被車輾過後,十八名途人視而不見的短片,令人揪心。傳媒報道事件後引起廣泛關注,除了訪問小悅悅父母,追尋兇手外,更找到那位具惻隱之心的拾荒婦和那些見死不救的路人甲乙丙,惟道出的卻是更悲情的社會。

關鍵字 傳媒功能

警方,請你公開讓傳媒監察

13/10/2011

十二小時內,四宗持刀斬人案在同一區內發生。警方無視巿民安全,完全不公開消息,直到有傳媒報道,區議員投訴、示威,才簡單發佈部份資訊。事件令公眾嘩然,警方作為保障巿民安全,維持社會治安的重要機關,在社區最需要保安消息時,居然不公佈案情,令人質疑政府為何要封鎖消息。
 
警方、消防和救護等執法部門,以往他們使用無線電通訊時,傳媒都有專人「聽機」,一收到通知就到案發現場,有時比警方還早到,可以得到第一手資料。隨著各部門用了數碼通訊設備,理論上截聽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如果執法部門此刻選擇不再發佈任何訊息,理論上巿民無從知道罪案訊息。
 

傳媒生態靠大眾表態

28/07/2011

一年一度的「傳媒生態問卷調查報告」又出籠,由18個包括教育、家長教師會、宗教及社會服務等團體組成的「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剛於本月初向大眾公布千多名市民對去年傳媒生態的觀感。

連續多年,受訪者對傳媒給予的分數都只徘徊於僅僅及格(5至6分)的分數,可見市民認為傳媒的表現只是不過不失;而受訪者最滿意傳媒「提供資訊」、「提供娛樂」及「反映民意」等功能。不過對於「教育大眾」的功能評分,卻於近年持續下跌。而且,不論是整體的受訪者或受訪學生,對傳媒不滿的地方最多為「誇大醜聞」、「侵犯私隱」及「渲染色情」,可見不只是成年人對傳媒報道手法感到不滿,青年人的看法亦為相若。

誰為六合彩造勢?

26/05/2011

曾經有財金界人士如此說:「香港是一個最易集資的地方,因為人心易被消息所鼓動。」從一億元派彩的六合彩來看,所言非虛。

上周五的六合彩,最後投注額達342,962,710元,比上期的總投注額159,101,978元還要高一倍,是歷來最高的投注額,可最後的派彩,由頭獎到七獎,都不是歷來新高,即或從最功利的角度看,這次中獎的巿民沒有特別多賺。惟報章報道,有人為買六合彩,從內地走來香港一轉,又有人獨留子女於家中不顧,有人甚至由新界走到港島士丹利街投注,只因那投注站曾有最多人中頭獎,是「幸運投注站」。

通識第一炮之「新聞最前線」花絮

15/05/2011

我們每天都看到不同的新聞:突發新聞、娛樂新聞、災難新聞……但記者們如何採訪,他們所遇到的難處及挑戰又是甚麼,這些都是行外人難以知曉的。為讓公眾能夠多些了解傳媒的運作,明光社於本年3月舉行了「傳媒通識教育系列- 新聞最前線」,吸引了許多中學生參加。

謠言真的止於智者?

25/03/2011

盲搶鹽成為國際笑話,但大家在大笑之前亦須先了解身邊有沒有親友上了鏡。謠言是否真的能止於智者,往往亦要視乎謠言的本質,最有影響力的謠言往往是附帶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再加上具有權威而略帶神秘的消息來源,例如是傳媒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或專家意見。而在吹噓人人可以做記者,互聯網和手機上消息滿天飛的年代,對市民大眾來說,在一些重要關頭,例如輻射是否擴散及對市民有沒有影響等,有規模及具公信力的傳媒機構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暢銷傳媒漠視公信

07/01/2011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香港傳媒公信力」調查顯示,香港傳媒在市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全面下跌,評分更跌破1997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新低點。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過去一年有關政治、民生的社會運動增加,市民對仇富情緒升溫,但市民看不到傳媒反映這種霸權情況,反而十分倚賴地產廣告,兩者出現差距,可能是導致公信力下跌的原因。對於這個說法個人不敢苟同,因為最喜歡以仇富作賣點的蘋果日報,它的公信力在市民心目中其實幾乎排在包尾,甚至差過被認為立場親中央的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