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賭徒
究竟病態賭徒是怎樣形成的?病態有甚麼特徵?有需要時可以找誰求助?這裏我們會訪問不同的過來人,以及戒賭機構,讓你看到一個個有血有淚的戒賭故事。
2006年是世界盃年,我們聯同多個反賭風團體,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由年頭爭戰到年終,最後以特區政府宣佈「無意在港設立賭場」,休戰中場。
釐清「責任賭博」.劃定宣傳底線
馬會在其某些宣傳單張內列出下列有關節制賭博的指引:
1. 訂定博彩預算,並按預算下注;
2. 僅以自己所能負擔的款額下注;
3. 決不借錢博彩;
4. 不要只顧博彩而忽略其他消閒活動;及
5. 切勿在輸錢後繼續投注以求回本。
足球博彩活動在香港漸趨普及,既可為喜歡欣賞球賽的市民提供額外娛樂,又可為政府提供穩定的財政收入(去年博彩稅佔政府稅收近10%)。但另一方面,博彩活動的普及化卻同時為社會帶來其他隱含成本(implicit cost),近年,因賭博而輕生和引致的家庭慘劇已不再是特別的「新聞」,而病態賭徒人數和18歲以下中學生參與賭波比率持續上升亦逐漸失去社會的關注。
在2002年突破的青少年上網研究報告中,有1.6%是上網賭博,隨著賭波合法化及世運運動熱潮,相信青少年賭波會越來越嚴重,就在今年五月,明愛的青少年迷網報告中,近10%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參與網上賭博活動。除了網上賭博外,青少年還有很多不同方法和渠道去進行博彩活動。作為家長、老師和青少年工作者,我們應如何正視這個問題及幫助有困難的孩子呢?首先讓我們看看青少年沉迷賭博的徵兆:當你發現孩子最近
執筆之際,碰巧是香港賭波規範化後一年,工福「戒賭」隊工在過去一年應邀往各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等主領講座,粗略統計已接觸了一萬三千多人,其中大部分為中學生。同工們像在賭海汪洋中,靠主乘風破浪。
筆者亦剛完成了一個專為中學生而設的「賭博行為治療小組」(以下簡稱「小組」),願向大家分享個人的一些體會。
數月前一宗滅門慘案震撼了整個香港,居住屯門的一家四口,因賭錢弄致債台高築,無顏目面對親友,深感絕望之際,萌起自殺念頭,更悲痛的是連累兩位無辜女兒,她們年紀尚輕,天真爛漫,卻在雙親擺佈下,不幸地走上陪死不歸路,令人聞者心酸。
華仔三十剛出頭,司機,未婚,月入一萬三千多元。剛發了薪,遇上足球賽事的日子,他會把左手攢來的萬多元,讓右手把它擲在同一天的賽事上面﹕一場三千元,分三四場下注,恰恰將個把月的薪金擲完。
通常不會全都輸掉,可也不常連本帶利的討回來。華仔只喜歡賭波,因為他自小愛踢足球,也喜歡看足球。他捧曼聯的場,也捧利物浦的場,視碧咸為偶像,對中田英壽如癡如醉,所以意大利羅馬隊也很中他的意。華仔只賭英國和意大利波,跟這些因素不無關係。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愛"判波";每一場賽事,他都喜歡自己研究盤口,不大相信網上提供的盤口;下注,就是要考考自己的眼光,要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懂得足球。
有很多人認為,賭博是個人的問題,與其他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和影響,但事實告訴我們,賭博問題不單會影響個人,甚至會連累家人或朋友,也會對社會的治安帶來負面的影響。
筆者發現,於今年的三月至五月的三個月內,已經找到27宗與賭博有關的新聞(詳見表一及表二),當中發現有18人因自身或家人的賭債自殺,其中有14人死亡。
三個月內,因賭債問題而發生的倫常血案及家庭暴力共有6宗,當中發生於4月23日的兇殺案最為嚴重,案件是有關一丈夫在兒女面前涉嫌殺害爛賭妻子,案中死者證實身中四刀斃命,而涉嫌殺害爛賭妻子則被控謀殺。
因賭債而帶來的家庭暴力分別有:
在筆者的輔導小組裡有A先生及B先生兩名病態賭徒。A先生今年四十六歲,是一位旅遊業的管理層人員,已婚多年並有兒女;B先生今年三十歲,未婚,是一名金融界的行政人員。A先生和B先生同是熱衷賭馬,只是賭齡不同;A先生賭馬已有三十年,而B先生則有十五年。A先生在以往的賽馬中,已輸掉了約二百萬;而B先生則輸掉了約一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