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賭徒
究竟病態賭徒是怎樣形成的?病態有甚麼特徵?有需要時可以找誰求助?這裏我們會訪問不同的過來人,以及戒賭機構,讓你看到一個個有血有淚的戒賭故事。
作為一個「只睇波、不賭波」的普通球迷,筆者只想看到有一份只講體育,不講賭波,只重球品,不計賠率的「體育版」。但現時香港報刊的體育新聞,基本上已與波經融為一體。究竟我們能有「乾淨」一點的體育版嗎?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在爭取賭波合法化的時候,馬會聲稱只會接受一些重要賽事的投注,但是真正的發展就是連一些大家完全不熟悉的南美以及歐洲賽事都包括在內,目的就是「唔好畀佢停」,務求令賭波的人每日都有更多賽事可以投注,現時一日開二三十場球賽的波盤亦只是「閒事」。 |
過去,馬會也曾在公屋商場設投注站,但從未在學校樓下開設。較早前有報道,指馬會把位於東涌東薈城的投注站,遷至同區公屋逸東村商場。由於地點在3間幼稚園樓下,又處於3所小學和1所中學之間,還未落成,已經令地區人士嘩然。有區內人士指出:投注站遷址,是因為東薈城認為大量投注者聚集的情况難以管理,但新投注站卻建於校區,令不少家長和老師擔心學生耳濡目染,將視賭博為「家常便飯」。
馬會與港府於2006年達成博彩稅協議,獲准採用彈性彩池之後,若一季博彩稅不足80億元,馬會要「包底」,「包底期」為3年,2009年度屆滿。於是在經濟下滑,投注額節節下跌的情況,近期馬會不斷有博彩新構思,務使投注額提升,脫離「包底」局面,情況可以理解。
香港稅收多年倚重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和博彩稅。金融海嘯一至,處處銀根收緊,連本年財政預算,也把08至09年的博彩稅收,由原來預算的131億,大幅修訂為125億,其中更影響各項公益事業是否繼續「有水」運作,政府著量放行配合,也是情有可原。
身處在「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的香港大都會,賭博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由家人每星期「刨馬睇波」,同事「夾份買六合彩」,甚至是「人人講股」,投資投機分也分不清……我們應如何自處?聖經又怎樣教導我們面對賭博問題?
「華人賭徒一直傾向尋求親友協助,不少人仍有家醜不出外傳的觀念,因此求助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港大早前估計,全港賭徒有200,000之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副教授曾潔雯博士指出,超過60%求助賭徒首次賭博年齡都在20歲之前,但20歲或以下的求助個案卻不足10%,可見年輕賭徒都缺乏危機感。
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於2008年4月14日,公布一項有關「香港問題賭徒求助個案」研究,分析從2003年10月至2007年12月接受服務的5,912名賭徒資料,並在4,480名資料齊全者當中,分析求助者特質,部份資料見圖:
每逢新年時節,傳統中國人家庭都喜歡打麻雀、玩樸克牌甚至天九、魚蝦蟹各式其式的賭博工具都紛紛出籠,很多時候大人細路、親朋戚友來個熱熱鬧鬧的大賭檔,好不開心!
十一月中旬,賭風熾熱的澳門,傳出了一個叫很多當地的戒賭輔導機構也始料不及的消息:「澳門立法會議員、有『四太』之稱的賭王何鴻燊妻子梁安琪,昨在答問大會上問何厚鏵,他所指的『加大對賭業管理力度』包括什麼具體措施,何厚鏵回答說,會將進入賭場的年齡限制由18歲提高至21歲,一旦立法程序完成,會立即對遊客及澳門市民落實措施。」1於是不用爭取,澳門進入賭場年齡就自動調高三年。
不知道你有否想過,今日的本港大學生,除了有「碌爆卡」的情況外,賭博風氣也是十分嚴重。中文大學最新一項調查就發現,有3%的大學生屬病態賭徒,人數超過2,000人,較全港2.2%的比率還要高。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就指出,其實接受輔導的大學生部份在中學時期已開始賭博,只是升上大學後變本加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