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賭徒
究竟病態賭徒是怎樣形成的?病態有甚麼特徵?有需要時可以找誰求助?這裏我們會訪問不同的過來人,以及戒賭機構,讓你看到一個個有血有淚的戒賭故事。
賭博問題於基層尤為嚴重,原因在於他們往往從事工時長的體力勞動工作。為了紓解工作上的壓力及填補生活空虛,他們參與賭博,而且亦易在賭海中愈陷愈深。眼見基層賭博問題日漸嚴重,而且影響深遠,一直服侍基層的工業福音團契,亦於2000年開展問題賭徒及受賭博問題困擾的家庭的服侍,過去10多年,曾有許多人在這個戒賭服務上進進出出,跌跌撞撞;縱然如此,堅持的人仍大有人在,讓我們聽一聽兩位沒有想過放棄的人的心聲,是甚麼令他們不放棄任何一個賭徒及他們的家庭。
自特區政府於1999年放風要將賭波合法化,明光社立即發起登報聯署表達關注及反對,更委託香港城市大學進行《賭博對青少年的影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賭博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是全面的,在經濟適應、才能發展、社群整合及身心維持方面都有不良的效應。我們預期賭波合法化後,青少年將進一步受到賭博的禍害。因此,當2003年政府通過足球博彩規範化時,我們與多個關注賭博議題的機構隨即一起成立監察賭風聯盟,繼續監察政府,確保賭博活動不會被無限擴張。十年過去了,多少熱情隨時間沖淡,又有多少激昂至今仍在?
(此部分由工業福音團契供稿)
回顧2012年,本地以及各地的賭博狀況均有上升之勢。馬會投注額不斷上升,受注的場數,不論足球或賽馬,均有增加;海外賭場方面,澳門、新加坡賭場的營業額連連報捷,部份澳門賭場除了以渡假勝地、藝術表演作招徠外,更有明目張膽地就他們新的角子老虎機刊登廣告,宣傳重點最終放在獎金上。另一方面,香港警方更接連在遊戲機中心內搗破疑似賭博的遊戲機,情況令人擔憂。
根據一個政黨近日的調查,發現十八至三十歲受訪者中有百之四十五點三曾賭波,當中過半受訪者準備在歐國盃比賽投注一千元或以上,可見青少年賭波情況嚴重。惟民政局接受該黨查詢時,卻表示平和基金委員會去年的調查顯示,港人參與賭博趨勢普遍下降,所以暫時不會提高合法賭博年齡至二十一歲。
每十個香港成年人,有大約八人在一年內曾參與賭博。賭博帶來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賭」者破壞關係,危害生命;「信」者,重建關係,更新生命!很多人以為當一個人染上賭癮,最重要就是幫助他清還賭債,但專長於輔導病態賭徒和家屬的宣道會基蔭堂主任蕭如發牧師卻指出:要「賭徒」得著改變,乃是要將他由賭徒變做「信徒」,靠主得力,成為「門徒」,最後更要為主得著別人的生命,成為「使徒」,才能真正得救。與其只幫助賭徒戒賭,蕭牧師認為幫助他們認識耶穌,重整生命是更重要的。
如你去過澳門的話,你會發現那裡其實是沒有「賭場」的:他們都是以「娛樂場」作為正式名稱招徠賭客。回到香港,街頭林立的竹館,都是宣傳「麻雀耍樂」,甚至多玩可以防止「老人痴呆」!其實中國人深知賭博對人的影響,在民間智慧中,相關的教訓都多得很:「唔怕你精,唔怕你呆,最怕你唔來」,「輸錢皆因贏錢起,不賭是贏錢」等都是提醒人小賭結果不是怡情,反而是一個「貪」字上心,變成心「癮」就使人不能自拔。
每十個香港人,有大約八人在一年內曾參與賭博。香港人參與賭博的程度,從馬會歷年投注創新高已可充分體會。一到新年,麻雀、撲克和魚蝦蟹等玩意更是家家必備。可是,賭博帶來的影響卻容易被忽視,其中病態賭博的問題近年才開始受到關注。究竟為甚麼賭博也可成病?香港病態賭博的情況嚴重嗎?而賭博問題究竟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九月份的倫理對談,將以《賭博有病?》作主題。我們邀請了專長於輔導病態賭徒和家屬的蕭如發牧師,與大家一起對談賭博成癮和其他相關的課題,誠邀大家參與,一起討論。
日期: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通脹高企,買樓難是每個香港市民的心聲,大家無不關注如何抗通脹及如何盡快上樓。馬會看準市民的需要,今年5月於各大傳媒大賣廣告,以有逾億元獎金作宣傳,吸引市民購買六合彩發橫財夢,令全城陷入瘋狂,甚至有家長帶同子女到投注站,完全漠視賭博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六合彩看似一門簡單,沒有「技術」,純粹靠運氣的遊戲,可有人為此白度了10年青春,輸得一身是債。在他們眼中,六合彩不但有技術,更有橫財夢,而這個夢,一星期發三次,每次可以花上幾千元。至此,誰人能說:香港賭風不盛,六合彩害不了人?
有見本港賭風愈來愈熾熱,不少職業司機都染有賭博惡習,工業福音團契遂於2001年成立香港第一個戒賭輔導中心——工福問題賭徒復康中心,幫助賭徒及其家人處理賭博引起的各種問題。
戒賭中心特別建構及推行「六重」戒賭復康計劃,透過互助小組、治療課程、牧靈聚會及協康助務等,幫助賭徒戒除賭博癮好,修復與親友的關係,進而發揮自己,助人自助。
除了賭徒,其家人及孩子亦是不可忽略的一群,因此戒賭中心推出「受助 自助 互助」賭徒家人復康計劃,藉治療小組及互助網絡,為受賭害的家人及孩子提供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