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科技與倫理

人工智能、生殖科技、社交網絡、私隱保障、保護知識產權等都因著科技和網絡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物件(電腦)之關的倫理關係會如何轉變?讓我們細心留意。

活在當下的網絡新世代

19/05/2009

分享1

作者:唔講,20出頭在職年青人
上網習慣:平均每日在家1-2小時,公司唔計。
 
我的Web2.0感想:
 
某天,無意中「聽」到「身旁」的人說:「現在的網上互動模式其實等同一群偷窺狂與一群露體狂在電流中觸碰,有的因大量自由資訊傳導觸電,有的則被謾罵杯葛電擊。」「聽」完後,打了幾隻字:「『你』說的是,不知不覺間『我』也成了一個網上偷窺露體狂。」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

網上「大起底」

14/06/2008

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網絡早已由剛開始的「單向」發放資訊的模式,發展到Web 2.0 的互動世界,當中的網誌、討論區、影像分享及交友工具,都讓參與者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上發放資訊,互相回應及溝通。
 
雖然,互聯網是「虛擬」的地方,但卻是一個公開的地方,已成為網民發表意見,互相分享的園地,而對人的影響,卻是「實在」的。年青一代的網上生活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溝通及分享方式,他們的心態,一方面很願意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及意見,而另一方面亦喜歡和志同道合的網友互相連絡,甚至共同「行動」。

色情無害?

07/05/2008

上週出現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在韓國大邱市揭發一群初中、小學的學生的集體強姦、猥褻低班同學的案件;涉案的主犯都是13、14歲以下的少年,而受害學生超過一百多人。[1]更有報道說曾經有強迫低年班對其他人進行強姦行爲:「因為害怕被大哥哥打,所以做出暴行」[2];受害人有男有女,更有超過50人圍觀集體強姦暴行而未有作出舉報。

還自己及別人一點尊嚴

15/03/2008

 隨著「藝人情慾照」在城中流傳愈來愈廣,影響所及,比起多年前的「陳健康事件」和「巴士阿叔」更為轟動。我們相信此事會對香港造成多方面的影響:由性倫 理、傳媒操守、互聯網道德與法律問題、到偶像文化、潮流文化等;對年青的一代都影響深遠。就此明光社與播道會港福堂合辦一座談會,邀請五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一同探討有關問題,希望能協助大家對此事有多角度的解讀,及掌握更有效的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為子女注射價值觀防疫針

27/06/2007

子女沉迷上網,除了會影響學業之外,還有什麼問題?
誤交網絡損友?
上癮打機?
長期睡眠不足?
缺乏運動?......
 
以上的上網問題,都會影響子女的日常生活,但各位父母有否想過:子女經常上網又缺乏家長指引,會引來對他身體的傷害,甚至做出犯法行為?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

互聯網vs法網

16/11/2006

 「…內地對網絡言論的控制日益嚴厲,信息產業部正醞釀對廣受網民歡迎的博客實行實名制,網民想開博客,就要先登記身份證。網民痛斥:『唯一一個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又要被消滅了。』也有網誌寫手表示,如果被人強制進行身份登記,『實在不爽,那我將不再寫博客』。…」[1]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

傳媒教育和校園暴力

15/03/2004

朋友告訴我,一班感情要好的中五同學,打算在離校前搞點新意思,大夥合作拍一齣短片,題材是「校園暴力」,拍攝手法是運用大量手搖鏡頭,場景是課室,道具是桌椅,主角當然就是被欺凌的小個子同學……

我聽了只覺得好笑,前線教育工作者卻只怕笑不出——觀眾是誰?攪不好把開玩笑的作品弄了上網,一傳十,十傳百,讓無風不起浪的「傳媒」知道了,豈不糟糕?到時候,假作真時真亦假,消息流傳開去,誰管你真假?澄清也不管用,校譽還其次,單是應付門前的記者也煩死吧。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

3G喜與憂—業界人士專訪

15/03/2004

自本港首家第三代流動電話服務(簡稱3G)供應商於年初投入服務後,憑著強大的傳輸能力及多樣化的服務,3G電話已成為電訊業界中炙手可熱的新產品。當視像電話,拍照錄影,上網電郵,電影新聞,甚至色情資訊都可自由下載,3G產品會不會是另一個「色情暴力」兼而有之的失控世界?

今期《燭光網絡》,我們特別專訪一位電訊業界人士(由於不方便透露姓名,故只稱他為K先生),了解3G帶來的喜與憂。

科技熱賣世紀

15/03/2004

第三代流動電話(3G)來勢洶洶,據說開售第一天,很多青年情侶也躍躍欲試,體會透過電話看見對方,看見愛侶在遙遠的那邊所看見的世界,彷彿兩人之間建立了一條連接牛郎織女的鵲橋,兩顆心便因此拉近。
 
電子產品的熱賣不止於流動電話。MP3播放機取代了Walkman、Discman、MD機,成為送禮自用的最受歡迎佳品;不同級別的數碼相機,分別攻陷各消費階層的市場,令傳統相機和攝影底片銷量大減,底片生產商更傳來全球裁員的消息。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

道不同不相互聯

28/09/2002

 無論你是否願意,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模式,網頁和電郵信箱就像我們熱戀中的愛侶,每天不見過面就難以安寢,而色情、賭博及形形式式的廣告郵件每日如雪片飛來,每次開啟電郵信箱都要做一番剷雪的功夫,否則不消幾天便會淹沒在數以十計(甚至百計)的電郵之中。
 
正如其他資訊科技發展(如印刷術、電影、電視)一樣,總會帶來不少的爭論及後遺症,庸俗的內容、消費至上的廣告和譁眾取寵的報導,令一些父母決定不再買報章雜誌、甚至拒絕安裝電視,互聯網不過是這些問題的翻版,但單單隔離可以解決問題嗎?
 

關鍵字 科技與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