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倫理
人工智能、生殖科技、社交網絡、私隱保障、保護知識產權等都因著科技和網絡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物件(電腦)之關的倫理關係會如何轉變?讓我們細心留意。
學生時期,少不免以嘲弄取笑老師為樂。女同學的竊語往往是某某男老師是「鹹濕佬」;男同學則較喜歡公開「串」老師。校內的閒言閒語,很少有人會公開地與所有同學「分甘同味」,極其量也只成為幾個同學仔之間「煲電話粥」的材料。但今年5月6日一名官校教師企跳,就揭露出原來該名教師曾於社交網站facebook群組內,被學生公然作出網上欺凌。此事件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最近,民政事務局發表有關規管網吧諮詢文件,文件指出因為現時網吧缺乏監管,以致公眾擔心網吧會成為毒害青少年的場所和犯罪的溫床,故建議必須為網吧建立發牌制度,加以規管。
上周有報業集團因有網民於一香港著名討論區張貼誹謗文章入稟法院索償,結果獲判勝訴,成為本港首宗涉及網上討論貼文的誹謗案例。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原針對印刷媒體而產生,後來引用於互聯網的監管兩年前政府就應否修訂作出諮詢,因着市民十分重視網絡的言論自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及後政府似乎沒有探討及關注如何進一步保障未成年人士,不受色情及暴力的網絡資訊影響的問題。以往關於網上刑責的案件,最受關注的主要是一些以裸照要脅受害人;以及涉及版權的個案。
當你每天上班坐車、乘港鐵時,未知有否留意身邊的乘客十居其八、九都是拿著智能手機,全神貫注地點點畫畫呢?甚至有不少家長會以智能手機「湊仔」,安撫小孩子的情緒,使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使用遊戲apps(應用程式)。1
的確,透過智能手機及電腦,我們能緊貼網絡,隨時隨地可以玩遊戲、購物,並知道交友網站裡「朋友」的最新消息,能分秒接觸無窮無盡的資訊;但過度使用者,不單傷及視力和肌腱,甚至會上網成癮,還容易患上焦慮症,影響社交及生活。2
對不少家長來說,互聯網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家長無法觸及的世界。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數碼土著」(Digital Native),互聯網世界就像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難怪有瀏覽器名稱為「原始森林」(Safari),意味著網路世界可以像森林般尋幽探勝,驚險刺激程度不遑多讓。
有報導指,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每五宗離婚個案中,就有一宗是因為當事人在Facebook中遇到「舊愛」,繼而再度交往,舊情復熾,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導致離婚收場。當然,硬說玩Facebook就容易離婚是太過武斷了,始終維持婚姻是要雙方努力,以愛去經營,所以肯定不能單怪Facebook的威力而破壞了兩個人的關係。事實上,筆者常覺得好好運用Facebook的正能量,的確可促進「老婆大人」的關係:在Facebook上既可「分分鐘需要你」保持溝通,遇上大家有興趣的議題又可交換意見,就算閒時一個Message,又或一句「你好嗎?」也可叫人窩心。
近月,有多個團體公布有關中、小學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調查報告,根據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青年協會有關網絡欺凌的調查顯示:有三成高小學生曾在網上欺凌別人,亦有兩成二中學生承認曾在網上欺凌別人。另外,亦有資深社工指出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多傾向啞忍或向身邊朋友傾訴,較少主動向社工求助,所以駐校社工能夠發現,並能幫助的個案並不多。
繼書展之後,動漫電玩節的入場人數亦創出新高,電子產品已經成為新一代生活的主要部份,調查顯示香港初中學生93%有手機,年青人平均有超過4件數碼產品,例如手機、電腦、數碼相機和遊戲機等。
而今年另一個引人關注的趨勢是有關電子書的發展,iPad成為了上半年Google最多人搜尋排行榜第二名的關鍵字。由於電子書的質素和技術的不斷改善,能夠下載的書籍越來越多和方便,亦比印刷的書籍便宜,再加上環保的考慮,相信電子書是一個無法抗拒的大潮流,我在今年行書展的時候亦花了個多小時去了解不同品牌電子書的特點,只要價錢再平一些,我很快亦會成為電子書的捧場客。
互聯網已不再是虛擬的世界,甚至比現實世界更真實!
過去幾年愈來愈多事例告訴我們,互聯網所達至的效果和對人造成的傷害是十分直接的,由BT天王侵權被控;訛稱香港成為疫埠的謠言帶來的恐慌;藝人情慾照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以及其上載者被判監;以至近來的人肉搜尋、網上欺凌行為等等。
網上的越軌行為和一般的越軌行為不單沒有分別,反而因為更容易(只要按一下鍵盤),以及好像神不知鬼不覺(在自己房中),再加上看不到受害人的即時反應(痛苦表情),而令犯事者更放肆。《禮記.中庸》說:「君子慎獨」,對今日的網民來說也是很好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