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科技與倫理

人工智能、生殖科技、社交網絡、私隱保障、保護知識產權等都因著科技和網絡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物件(電腦)之關的倫理關係會如何轉變?讓我們細心留意。

和「數碼土著」同行

18/01/2011

對不少家長來說,互聯網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家長無法觸及的世界。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數碼土著」(Digital Native),互聯網世界就像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難怪有瀏覽器名稱為「原始森林」(Safari),意味著網路世界可以像森林般尋幽探勝,驚險刺激程度不遑多讓。

過份依賴網絡 影響社交生活

18/01/2011

當你每天上班坐車、乘港鐵時,未知有否留意身邊的乘客十居其八、九都是拿著智能手機,全神貫注地點點畫畫呢?甚至有不少家長會以智能手機「湊仔」,安撫小孩子的情緒,使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使用遊戲apps(應用程式)。1

的確,透過智能手機及電腦,我們能緊貼網絡,隨時隨地可以玩遊戲、購物,並知道交友網站裡「朋友」的最新消息,能分秒接觸無窮無盡的資訊;但過度使用者,不單傷及視力和肌腱,甚至會上網成癮,還容易患上焦慮症,影響社交及生活。2

玩Facebook會離婚?

09/12/2010

有報導指,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每五宗離婚個案中,就有一宗是因為當事人在Facebook中遇到「舊愛」,繼而再度交往,舊情復熾,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導致離婚收場。當然,硬說玩Facebook就容易離婚是太過武斷了,始終維持婚姻是要雙方努力,以愛去經營,所以肯定不能單怪Facebook的威力而破壞了兩個人的關係。事實上,筆者常覺得好好運用Facebook的正能量,的確可促進「老婆大人」的關係:在Facebook上既可「分分鐘需要你」保持溝通,遇上大家有興趣的議題又可交換意見,就算閒時一個Message,又或一句「你好嗎?」也可叫人窩心。
 

網絡欺凌中的攻擊者

23/09/2010

近月,有多個團體公布有關中、小學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調查報告,根據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青年協會有關網絡欺凌的調查顯示:有三成高小學生曾在網上欺凌別人,亦有兩成二中學生承認曾在網上欺凌別人。另外,亦有資深社工指出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多傾向啞忍或向身邊朋友傾訴,較少主動向社工求助,所以駐校社工能夠發現,並能幫助的個案並不多。

為了愛所以轉變

06/08/2010

繼書展之後,動漫電玩節的入場人數亦創出新高,電子產品已經成為新一代生活的主要部份,調查顯示香港初中學生93%有手機,年青人平均有超過4件數碼產品,例如手機、電腦、數碼相機和遊戲機等。

而今年另一個引人關注的趨勢是有關電子書的發展,iPad成為了上半年Google最多人搜尋排行榜第二名的關鍵字。由於電子書的質素和技術的不斷改善,能夠下載的書籍越來越多和方便,亦比印刷的書籍便宜,再加上環保的考慮,相信電子書是一個無法抗拒的大潮流,我在今年行書展的時候亦花了個多小時去了解不同品牌電子書的特點,只要價錢再平一些,我很快亦會成為電子書的捧場客。

人肉搜尋 與 網民公審

26/01/2010

 「我因為代課的關係,這幾年在港九新界多間學校任教,也許學校、老師都不方便講,但事實上校園每日發生的網絡欺凌個案實在多不勝數,每日十單八單一定有……事實上,有些家長都有網絡欺凌老師,甚至欺凌學校,我認為非但是青少年需要知多點,成人社群亦然!」上述老師所提的情況究竟有多嚴重?在本社一個論及網絡欺凌的聚會,一眾嘉賓及參與者十分熱烈地討論……

參與者

「作為家長,應該在什麼情況下舉報
──假若孩子真的遇到這些事情,我應該到什麼地方或部門求助?」

凡「蝦人」的都是壞人?

26/01/2010

起底、改圖、抹黑、唱衰……網絡欺凌方法層出不窮,有時會透過網誌用言論「唱」你,更多時候會用討論區或一些社交網站,製造網民公審的假象,令受欺凌的人焦慮,害怕,受傷。
 
儘管網絡欺凌造成受害人極大傷害,城巿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馮麗姝表示,不是所有欺凌者都是壞人,當中有真正的欺凌者,也有被煽動的反應型欺凌者。她說:「如果有份『蝦人』的就罰,隨時罰錯好人,後果好大。」

「公審」「起底」勢成趨勢 ── 公眾能如何回應網絡欺凌?

26/01/2010

近年網絡世界興起「人肉搜尋」和「網民公審」現象,有被「起底」的受害者因不堪網民的滋擾和圍攻而需報警求助。[1]這些網絡新潮流對社會構成甚麼影響?社會大眾應如何回應這趨勢?香港青年協會「智Net」家庭支援中心項目主任吳錦娟姑娘,就網絡欺凌的情況、原因、影響及社會大眾的角色為讀者作出分析和探討。

虛擬世界的真實欺凌

26/01/2010

互聯網已不再是虛擬的世界,甚至比現實世界更真實!
 
過去幾年愈來愈多事例告訴我們,互聯網所達至的效果和對人造成的傷害是十分直接的,由BT天王侵權被控;訛稱香港成為疫埠的謠言帶來的恐慌;藝人情慾照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以及其上載者被判監;以至近來的人肉搜尋、網上欺凌行為等等。
 
網上的越軌行為和一般的越軌行為不單沒有分別,反而因為更容易(只要按一下鍵盤),以及好像神不知鬼不覺(在自己房中),再加上看不到受害人的即時反應(痛苦表情),而令犯事者更放肆。《禮記.中庸》說:「君子慎獨」,對今日的網民來說也是很好的提醒。
 

我無奈、害怕和憤怒!

26/01/2010

網絡欺凌,沒有表面傷痕,沒有痛楚,但受害人所受的傷痛,可不是一下子可以痊癒的。有些人從此不再寫網誌(Blog);在facebook絕跡;有些人要開新的電郵帳戶;聽電話時只聽有來電顯示,甚至是來電顯示中有紀錄的朋友的電話。受害者成為網絡世界的驚弓之鳥,在分享與私隱之間,重新為自己在網絡的身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