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部發人深省的奇幻小說
2025年,由美國人、德國人、波蘭人跨境合作拍攝的奇幻電影《魔域女巫》(In the Lost Lands)在全球公映,參加製作者大有來頭,領銜主演的兩位藝人都是天王巨星,女主角米娜.祖華域芝(Milla Jovovich)憑《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 )系列而名噪一時,男主角戴夫.巴帝斯塔(Dave Bautista)則因著在漫威電影《銀河守護隊》中扮演毁滅者德克斯而走紅,而導演保羅.安德森曾經執導過很多部著名科幻電影。《魔域女巫》的故事改編自著名作家佐治馬田(George Martin)198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馬田的經典名著《冰與火之歌》曾經被HBO改拍成膾炙人口的《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電視劇。然而,儘管其陣容龐大,但人們對這套戲的評價只是一般,票房亦不理想。
坦白說,我並不欣賞這齣電影的表達手法,它的場景和其他科幻電影大同小異、缺乏新意,例如跟《末日戰士》(Mad Max)、《沙漠瀚戰》(Dune)十分相像。不過,這電影故事的原著小說卻很有深度,它探討了人性中的陰暗面與命運的無奈。
期望絕對自由的代價
馬田這篇短篇小說的主角是格雷.艾麗絲(Gray Alys),一個神秘而令人恐懼的女巫,她能夠幫助任何人實現願望,但代價卻是沉重的。一位女王向艾麗絲發出請求,希望獲得變成人狼的能力,也許她厭倦了君主制嚴格的禮儀約束,因而希望得到野獸般的能力,可以擁有完全自由,可以無拘無束地展現「獸性」。艾麗絲接受了請求,並在一位名叫博伊斯 (Boyce)的僱傭兵的陪同下前往「失落之地」,去找尋人狼的異能。這趟旅程充滿冒險故事,艾麗絲最終滿足了女王的願望,但故事的轉折就在這裡:原來女王只有透過死亡才能轉變成人狼,故此艾麗絲必須間接策劃毀滅女王。
這個故事隱含的訊息是:「小心你的願望,不是因為你得不到它,而是因為你可能會得到它。」相傳「小心你的願望」(Be careful of what you wish for)這句話是英國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提出來的,他在作品中使用了這個短語或其變體,但其核心思想應該在幾個世紀前已經出現。這句話表達了民間傳說、神話文學中永恆的警示主題:滿足慾望帶有隱性的代價,這代價可能超過回報,人類的悲劇就是,強烈的慾望令人不計代價。艾麗絲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諾,但女王的死亡對她完全沒有好處,在這個結局裡面並沒有贏家。
政治相似之處:美國人渴望顛覆
這因奢望而導致災難的故事與現實世界驚人地相似,從美國現代的政治軌跡可見。近年來,尤其是2016年後,許多美國選民對政治建制、左翼文化、社會菁英、知識份子懷有深深的不滿。 美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集體願望:顛覆現狀,「抽乾沼澤」(Drain the swamp)。左翼思潮的泛道德取向,會令人動輒得咎,即使沒有惡意的片言隻字,都可能被指控為歧視、不尊重,於是乎,人們渴望可以得到「言論自由」、「思想解放」,民眾期待一位堅定、獨立、具有顛覆精神的領導人。
這一願望隨著特朗普的崛起而得以體現,對他的支持者來說,特朗普並不是一個傳統的政治家,他是美國政壇的「格雷.艾麗絲」:一個無論付出甚麼代價都會完全滿足他們要求的人。在特朗普第二任的短短100天內,美國經歷了傳統規範的瓦解、激烈的反全球化政策、激烈的貿易戰、大刀闊斧的裁員和精簡機構、以及與盟友的關係惡化。他推翻了桌子,他做了許多人希望做但不敢做的事,說了許多人想說但不敢說的話。說穿了,就是希望變成「人狼」。一直以來,特朗普的說話風格是充滿侮辱性、攻擊性,但為甚麼其支持者卻毫不介意呢?因為對一些支持者來說,這就是他們心底的渴望,在社會規範下,尤其是在左翼文化主導下,侮辱性、歧視性的言行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這位強人領袖徹底地顛覆了正襟危坐的規範,人們可以變成自由奔放的「戰狼」。
但這代價是巨大的,法治和民主制度的破壞、政治兩極化、聯邦政府因工作人員被清洗而削弱、軟實力因著關閉援外機構而大幅下降、科研能力和教育因為削減經費和大學被打壓而元氣大傷、美國與盟國關係疏遠、在國際舞台上因為親俄而失去道德形象、高關稅政策影響了經濟運作,用「百年基業,毁於一旦」這句話來形容時局是絕不過份的。強人領導的「願望」已經實現,但就像馬田故事中的女王一樣,祈願者發現自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一切呼應了馬田在他的故事中嵌入的黑色諷刺:「小心你的願望」。
痴迷心理學:人們為何不願回頭?
在幻想小說和現實政治這兩條平行線中,最令人慨嘆的元素之一不單是願望的代價,還有是隨之而來的僵化思想。為甚麼即使面臨毀滅性的後果,人們仍不會懸崖勒馬呢?
社會心理學中的「身份認同融合」(Identity Fusion)是其中一個合理的解釋。身份認同融合描述了個人與群體之間水乳交融般的一體感,這種感覺不僅僅是認同一個群體,這群體已經化成了個人生命的一部份,甚至是全部;對群體的威脅或者批評會被視為對自己的攻擊,人們為了集體利益而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做出不可思議的極端行為,甚至自我犧牲,保衛群體就是保衛自己。例如在二戰時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和天皇崇拜產生了神風特攻隊,極端伊斯蘭主義者會以自殺式炸彈去消滅真主的敵人。當一種信念與人的自我概念深深連結在一起時,改變方向就不再只是承認外在錯誤的問題,而是變成了內在的認同危機。對許多人來說,支持特朗普不僅僅是認同其政策,而是建立自我概念;承認錯誤就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和對群體的背叛。
第二個解釋是「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人們通常根據已經花費的資源(包括金錢、時間或精力)對當前情況做出決定。若果投放了大量資源而沒有回報,形勢每況愈下,比較理性的抉擇可能是改弦易轍,然而,如果放棄的話,那麼就會前功盡廢,而且會令自己被人嘲笑,有些人會提出種種千奇百怪的理由去說服自己,情願繼續錯下去,最後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推出的 CED(電容式電子影碟,Capacitance Electronic Disc)系統是一個經典的沉沒成本謬誤案例,這項技術最早在1964年開發,目的是讓使用者透過類似黑膠唱片的影碟觀看影片,播放機使用針頭來讀取資料,就像播放音樂的黑膠唱機一樣。雖然這個構想在當時頗具創新性,但整個研發過程困難重重,不斷延期,直到1981年才正式上市。不幸的是,那時VHS錄影帶格式早已佔據市場主流,CED 的優勢被嚴重削弱。RCA對這個計劃投入了大量資源,歷時近20年。即使市場反應冷淡、技術落後等問題愈來愈明顯,公司高層仍然堅持繼續投入。結果,RCA在1984年停止生產播放機,並於1986年終止生產影碟,整個計劃估計令RCA損失了約6.5億美元。
現在特朗普的內政外交明顯地帶來了災難性後果,但為甚麼他仍然有那麼多支持者呢?有些YouTuber經年累月地推動特朗普運動,其粉絲數量成千上萬,試想像,若果現在改變口風,那麼過往一切努力便會付諸東流。因此,他們繼續前進,寧願承擔更加高昂成本,也不願止血止蝕。
第三個解釋方法是是「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人類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即以自己現有信念來解釋新資訊。若果獲取的資訊與他們的信念違背,那些資訊就會被視為虛假的、有偏見的或被操縱的,這種心理過濾使人們能夠繼續相信難以相信的東西。許多特朗普支持者會將與特朗普立場相左的資訊或觀點貼上「左派」、「深層政府」等標籤。然而,對特朗普經濟政策(尤其是關稅與貿易戰)的批評,實際上來自不同政治光譜的經濟學家,而不僅僅是自由派或民主黨人士。例如共和黨經濟學家、前總統小布殊的顧問葛瑞格.曼昆(Greg Mankiw)、保守派貿易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Douglas Irwin),甚至連特朗普自己上一任的經濟顧問蓋瑞.柯恩(Gary Cohn)都因反對鋼鋁關稅政策而辭職。
結論:一失足成千古恨
2025 年上映的《魔域女巫》既不叫好,亦不叫座,但它的原著小說仍然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佐治馬田探索了實現奢望的後果是何等可怕,從當今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主題變得具有驚人的先見之明。
我認為電影的敗筆在於編導改寫了原著中沒有贏家的結局,電影採取了流於俗套的大團圓。在小說中,博伊斯是一名配角,在電影中他變成主角,其實他就是艾麗絲要尋找的人狼,在失落之地,艾麗絲和博伊斯展開連場火拼,最後艾麗絲殺死了博伊斯,在死前博伊斯向艾麗絲發出心底的訴求,就是希望得到艾麗絲。艾麗絲對博伊斯痛下殺手,剝下了他的皮,並且遵守承諾,將這帶有人狼力量的皮獻給女王。可是,博伊斯無端端復活,最後他與艾麗絲化敵為友,一起在大漠中馳騁,這令我聯想起典型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永遠地快樂在一起」。
我認為:小說比電影更有深度,在現實中,鑄成大錯之後往往難以再有第二次機會,俗語有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已是百年身。」那麼,為甚麼不在還未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的時候,小心翼翼地檢討自己的願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