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必須承認世界輪流轉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0/02/2011
專欄:時事木人巷

年初一我去了海洋公園,發現人頭湧湧,幾乎全都是國內同胞,而大家若果曾經路過尖沙咀一些購物熱點,一定會見過動輒要成千上萬的名牌服飾的旗艦店外面,大批內地豪客竟然都要大排長龍的奇景。不過,對於市民大眾來說,最受影響的當然是內地客狂掃奶粉,令到奶粉經常缺貨帶來的困擾,以及因為需求增加而令物價不 斷上升的問題。

有市民對內地客搶貴香港的日用品頗有微言,不過,大家若果不善忘的話,應該記得幾年之前,大家很喜歡北上消費,過關飲茶、買餸、辦年貨、買平書的情況,當時深圳居民何嘗不是埋怨香港人刺激當地物價上升、影響貨物供求的平衡呢?

香港人其實必須承認一點,就是世界會輪流轉,自從實施內地同胞自由行,加上人民幣愈來愈強之後,香港已經變成以前的深圳,今時今日一些內地同胞的咀臉和以前香港人北上消費,財大氣粗的情況可能不相伯仲。

當環境轉變的時候,是人反省的最好時機,香港人從來支持自由貿易,亦很懂得如何貪便宜,與其埋怨國內同胞搶貴貨,倒不如好好思想一下為什麼我們的競爭力今非昔比。另一方面,亦應該撫心自問,我們一直對待國內同胞的態度是不是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呢?

相關文章

騙子的誠信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9/2024

中秋節剛過去,在這「人月兩團圓」的佳節,除了有一天的假期,大家還可以開開心心與家人團聚吃喝快樂,一起品嚐月餅這不可或缺的應節食品。縱然香港的飲食業受到消費者「北上」的衝擊,但論「北上」買月餅的人偶然有之,但還未成為風潮,反而香港一些傳統老牌子的月餅,仍得到本地人,甚至內地人支持。正因如此,有一些不法之徒乘虛而入,打著「香港」月餅的旗號,想在利潤豐厚的月餅市場分一杯羹。

這一款名為「美誠」的月餅,無論從名字到包裝,都仿傚了香港某個大牌子的月餅。三年前這品牌從內地冒起,今年靠人氣直播王「瘋狂小楊哥」和本港藝人曾志偉帶貨,銷量一度衝破5000萬元人民幣。雖然美誠月餅不一定是黑心月餅,起碼直到如今,沒有人進食後投訴身體不適,但它最大的問題,在於掛著自己是香港品牌的名號,卻在香港「絕跡」。為了控制成本,世界上有很多品牌已經交由內地生產其產品,但甚少消費者覺得被這些品牌欺騙,因為它們的確是有關地區的品牌,只是把生產線移至內地。反過來說,明明所標示的地區沒有某種品牌,卻硬將它說成「高端品牌」,便是欺騙之舉;情況有點像若有位香港歌手在本地無人問津,卻在內地吹捧自己是香港的樂壇巨星一樣,即使這位歌手真的在香港出生,事實上沒多少港人認識,便不能裝扮成香港巨星。

美誠月餅的負責人狡辯自己的公司是在香港註冊,又指沒有法律規定在香港註冊的品牌不可以在內地生產。是的,法律沒有規定,但公司既然選擇打擦邊球,妄想含糊過關,欺哄消費者,便不應抱著一旦東窗事發,消費者會乖乖埋單。做生意最重要是有誠信,無誠信則無以為繼。當人為求短暫的利益而失去誠信,敗壞自己的名聲,就像不珍惜自己羽毛的鳥兒一樣,最終不能再於天地之間。


參考資料:

朱加樟。〈美誠月餅廠家:沒有哪條法律規定香港品牌不能內地生產,對不對?〉。《香港01》。2024年9月1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5%A4%A7%E5%9C%8B%E5%B0%8F%E4%BA%8B/1057732/%E7%BE%8E%E8%AA%A0%E6%9C%88%E9%A4%85%E5%BB%A0%E5%AE%B6-%E6%B2%92%E6%9C%89%E5%93%AA%E6%A2%9D%E6%B3%95%E5%BE%8B%E8%A6%8F%E5%AE%9A%E9%A6%99%E6%B8%AF%E5%93%81%E7%89%8C%E4%B8%8D%E8%83%BD%E5%85%A7%E5%9C%B0%E7%94%9F%E7%94%A2-%E5%B0%8D%E4%B8%8D%E5%B0%8D

〈【新聞點評】「美誠月餅」突顯香港危與機〉。《信報》、yahoo!財經。2024年9月17日。網站: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6%96%B0%E8%81%9E%E9%BB%9E%E8%A9%95-%E7%BE%8E%E8%AA%A0%E6%9C%88%E9%A4%85-%E7%AA%81%E9%A1%AF%E9%A6%99%E6%B8%AF%E5%8D%B1%E8%88%87%E6%A9%9F-183600680.html

不要被「抵」牽著鼻子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7/2024

網上的折扣日,如雙十一(光棍節)、雙十二(購物節),早已被大財團塑造成瘋狂割價的日子,催谷網民購物。筆者曾在一篇文章裡提及,根據阿里巴巴公佈的數據,2016年天貓淘寶在光棍節當天,全球交易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加了三成多。該公司當時的主席馬雲還表示擔心物流系統因包裹一時間暴增而未能消化。2016年距今已經有七年多的時間,網絡發展以及疫情的因素,令網購數字亦上升了許多。根據媒體引述內地數據公司星圖數據的統計,2023年整個雙十一大促銷期,綜合電商和直播電商的整體銷售規模達到11,386億元人民幣。[1]

雖然數字很高,但上升的速度有點放緩下來,因為有統計指一年大部份日子網絡都充斥著購物節,讓高峰日的銷情於內地普遍地下滑,甚至有消費者指出雙十一的價格比其他日子還高,因為有些店會以「先加後減」的方法推銷,所以貨品價格可能比平日直接有折扣的日子還要高。[2] 大折扣不一定真的「抵」。

早前,網購「瘋潮」更把位於內地的山姆超市「帶來」香港,據說只要購物滿指定金額就可以享有免費送貨服務。因為該超市的價格「好抵」,這陣子不少市民已經常常往返內地去該超市「朝聖」購物,亦有「代購團」出現,港人似乎也樂此不疲地去訂購貨品。該超市的貨品很多都是「大大包」、份量十足。[3] 然而筆者卻擔心有人因為太抵而衝動消費,購買了過多食物,過了期也吃不完。

這「瘋潮」除了可能會對香港本地的零售業造成重大衝擊外,相信衝動消費的模式也會引發物質的浪費,對地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網購的潛藏危機

於疫情中,不少人都逐漸習慣網購,將手機與付款平台連結,購買步驟被設計成按幾個鍵就可以輕易完成的簡易操作,都令網購行為變得普遍。而且網絡廣告的出現往往與用戶網上瀏覽的大數據連繫和掛鈎,變相就是對著用戶的需要(弱點)進行推銷,令用戶看到廣告就按捺不住即時購物。網上購物看似方便、省時,但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留意。

網上陳述與實物不符:憑相片購物,有些物品真的難以確定其質量、質感,也不知道物品穿在身上、腳上是否舒適或大小合用。筆者曾於網上購買價格不高的日本布鞋,買回來後才發現其大小與所顯示的有點出入,本想退回換另一雙鞋,卻要用該網店指定的速遞公司運送貨品,更要自行支付運輸費,相關的金額更高於該貨品的價格,筆者結果就沒有退回鞋子了。

洩露個人私隱或遇網騙:常常網購的朋友,或會習慣於網絡中輸入個人電郵、信用卡等資料,其實這都需要小心,而近年網上便充滿陷阱,如果該平台不是有信譽的大型購物平台,到那裡購物便有機會被黑客安裝木馬程式,黑客掌握了買家所提供的銀行資料,就可以到其賬戶扣數。又或者買家買了一些應用程式月費計劃,當不想繼續付費及停用服務時,卻發現很難取消每月的扣數指令。

衝動消費造成浪費

除了上述的危機,商戶透過網上減價促銷的手法,向消費者大派購物券或紅包、提供貨品預訂,又讓消費者儲積分、賺里數、享受免運費等優惠,這都會容易令他們因為一個「抵」字而被沖昏了頭腦。而在直播促銷的節目中,消費者亦容易因為需要在短時間內搶購,一時沒有考慮清楚,單單相信網紅的推介就衝動買下產品,最後卻發現產品不太合用,於是便把它們閒置在櫃裡,得物無所用。

盲目消費只會令資源耗盡

我們會不會在接收廣告或減價促銷的訊息時,質疑「抵就要買」、「想買就買」、「擁有就開心」等說法?這些價值觀又有沒有對環境、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任?如果有些價值觀只鼓勵我們消費、購物,但沒有鼓勵我們要好好珍惜,好好運用現在手上已擁有的物品,這對於整個地球生態根本沒有好處,我們在當中到底有沒有反思,是否仍然繼續這樣消耗已不多的資源?

根據綠色和平於2017年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發現有超過一半受訪港人家中有未剪吊牌的新衣,六成多受訪港人認為社交媒體觸發購物慾。另外,受訪港人亦承認有過度購物的情況,六成多承認自己擁有的衣服比需要多。綠色和平的發言人在發表報告時稱,根據環保署數據,2015年香港的紡織物棄置量高達11萬噸,相等於港人每分鐘棄置1,400件衣服。[4]

源頭減廢及簡約生活

現在地球的極端天氣彷彿在向我們投訴,我們過度消費的生活傷害了地球,而聯合國亦曾推測,如我們要維持現有的生活模式,至2050年,當時的人口估計達98億,需要三個地球才能提供足夠的天然資源供全球的人類使用。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著想,我們實在需要自我監察,過簡約的生活,減少消費。

其實,環保生活亦可以便利我們。如打從一開始避免因衝動而消費,就可以免卻我們常常要處理沒用的物品,和面對如何收納等問題。另外,減少瀏覽網購網站或按進廣告連結,亦可以避免自己因看到似乎心儀的物品而按捺不住,或減少欠卡數及過度消費的情況。最好,在每次購買物品前給自己幾天時間作為冷靜期,詳細考慮是否真的需要,或只是想要,家中是否有同類的物品等,免得自己又「衰衝動」,購入沒用的物品。而朋友間也可以互相監察、提點、鼓勵節省。

斷捨離、簡約生活在坊間其實已討論及提倡了許久,環保生活既能省錢,而對於基督徒來說,這亦合乎神給人類好好管理大地的使命。精挑細選自己真正喜歡的、製作過程亦合乎環保理念的產品,亦好好的使用它們。不隨便購買,減少丟棄,既能節省金錢,也可以為守護地球出一份力,一舉兩得。

為免地球繼續被我們「想要更多」、「好抵呀」等一時衝動的想法無辜被破壞下去,但願我們可以多了解自己實在「需要」甚麼,好好珍惜我們手上的物品與資源,讓生活過得有質素之餘,亦能按著神的心意作個好管家,珍惜祂賜給我們的資源。


[1] 唐雲路:〈中國2023年雙十一部分數據披露,消費者熱情不復往常〉,端傳媒,2023年11月17日,網站: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1117-whatsnew-mainland-1111(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4日)。

[2] 〈雙11冷清原因曝光?統計指一年三分二日子都是購物節〉,Yahoo財經,202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雙11冷清原因曝光?統計指一年三分二日子都是購物節-06240055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4日)。

[3] Lotty、Banner:〈深圳山姆懶人包 | 2024深圳好去處!盤點10大必買深圳山姆超市美食 CP值極高大型人氣超市&輕鬆申請會籍享優惠〉,永安旅遊,2024年1月12日,網站:https://www.wingontravel.com/travel/feature/深圳山姆懶人包2024/#google_vignette(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7日)。

[4] 〈「愈買愈寂寞,唔買唔安樂」——港人沉迷購物全球「名列前茅」〉,綠色和平,2017年5月8日,網站:https://www.greenpeace.org/hongkong/issues/health/press/3829/「愈買愈寂寞,唔買唔安樂」--港人沉迷購物全/(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14日)。

過猶不及的「斷捨離」?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7/2024

全球都在玩「北上」遊戲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5/2024

根據香港審計署在4月發表的報告,衞生署牙科街症排隊問題持續,有病人為了取籌排足七小時,報告建議衞生署改善安排。有衞生署屬下的牙科診所在5月9日推出了派籌的新安排,正式派籌時間由上午11時改為下午1時,半小後可以應診,縮短派籌及應診時間差距,不過新安排下病人仍要在凌晨12時拿取臨時籌,即是無論如何,排隊仍是在所難免。為甚麼有市民寧願強忍牙痛,長時間排隊也不去找私家醫生解決?答案無非是經濟考量。為了減輕負擔,有人要排街症,有人選擇北上使用相對便宜的醫療服務。其實到其他地方求醫並非甚麼新鮮事,亦絕非港人獨有的行為。例如在英國,當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不勝負荷,私家醫院的收費又高昂時,不少患者只好飛往其他國家求醫,立陶宛的私家醫院便接待了七成來自英國的病人。除了求醫,不少英國人亦打算前往其他生活成本較低的地方,如選擇在葡萄牙過退休生活,這意味著他們有可能在原居地以外的地方使用自己畢生的儲蓄。

很多港人愛北上買菜,付出時間換取性價比高的必需品。事實上,瑞士邊境的居民早已學會到德國或法國等地購買新鮮菜蔬肉類,以及其他生活所需,至於不想麻煩又想省錢的「瑞士人」,另一選擇是前往德國開設的Aldi或Lidl平價超級市場入貨。為了減輕最大的經濟開支——租金,有些人甚至選擇在法國或德國邊界生活,到瑞士工作,就如現在有些香港人選擇在香港上班,而在深圳生活一樣。其實,內地亦出現了這種情況,有些人在深圳上班,卻在惠州或東莞居住;有些在廣州上班的,卻在佛山及東莞居住。撇除旅遊或體驗生活,全球有不少人被迫「北上」,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樓價高租金貴,連帶其他必需品的價格都高起來。一個地方經濟不振固之然讓人憂心,當權者視花盡心思裝扮城市吸引遊客是當務之急,但當一個地方的居住成本高得讓人喘不過氣,低薪工作者更是無力在自己工作的地方生活,又或需要入住環境惡劣的劏房,可能更值得當權者加快行動,推出對應的政策去解決根本的問題。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


參考資料:

翁鈺輝、何瑞芬:〈西貢牙科診所改派籌時間 剝牙婦:私家1000蚊,診所唔使錢唯有忍〉。《香港01》。2024年5月9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801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呂穎姍:〈牙科街症派籌減半 多間診所有病人輪籌逾7小時到深夜〉。《香港01》。2024年5月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328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藺思含。〈英國求醫難:NHS滿意度40年最低 立陶宛診所七成英國人?〉,《香港01》。2024年3月2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475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John Heilprin. “Swiss shoppers cross borders for big savings.” NBC News. Aug 18, 2011. https://www.nbcnews.com/id/wbna44179025.

“Buying things from France?”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geneva/comments/18eumfk/buying_things_from_france/

Lusa. “Brits remain interested in living in Portugal.” Idealista News. Mar 26, 2024. https://www.idealista.pt/en/news/lifestyle-in-portugal/2024/03/26/63207-brits-remain-interested-in-living-in-portugal.

直播帶貨對消費文化的影響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31/03/2022

網上購物近年大行其道,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大家不能外出,令網購幾乎成為購買日常用品的唯一選擇。不過很多人也認為網購時沒有看到實物,也不能在店內試用,未能確保物品好壞,網購平台先後引入展示產品相片、影片的功能,讓商家可以上載有關資訊,令用戶能更具體看到產品,刺激銷量。而近年更流行用直播的方式,介紹產品之餘更直接在你「面前」試用、試食、試穿,務求讓你體驗如同有銷售員在你身邊的感受,同時又以網購特價招徠,吸引你買貨。這種銷售手法究竟是怎樣流行起來的呢?

傳統來說,香港不乏直銷的活動,即使今時今日去到一些巿集,或者比較舊的社區,例如深水埗,不時都能看到一些途人聚在一起,聽人介紹產品,之後有示範,最後還有特價優惠,這些散貨場往往集團式經營,亦很有歷史感,當中講求的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買東西,產生一種羊群效應,最後銷售員可以賣出大量的貨物。

人流帶來商機

到了網絡世代,要集合「人氣」來參加買賣活動,並不容易,因為人本身就只是一個虛擬身份,要在其中設置買賣場,首先要有合適的場地,之後要有商品,有販賣的人、圍觀的人等等,才能構成一個虛擬巿集的效果。近年不少平台為了增加人流,引入直播活動,期望達到吸引人流的果效,愈多人在該平台停留,就愈有機會做買賣,所以在內地有極多直播平台,例如2021年淘寶雙十一的銷售活動,一個人做直播帶貨,可以有數以億元計的銷售額。有媒體曾報道,內地近年直播帶貨發展迅速,有統計顯示2020年市場規模按年大幅增長,推測2021年整體規模高達10,000億元人民幣。[1]

亂象的出現引發規管

利潤是可觀的,不過,直播帶貨在內地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亂象,有些人在銷售時胡亂吹噓,之後被消費者發現產品實況與聲稱的有出入,另外又有消費者發現直播帶貨的主播聲稱是「全網最低價」,豈料貨還未收到,卻見到了「突破最低價」,頓時感到被騙。內地有關部門亦認為有關發展並不健康,所以開始嘗試規管,引入類似考牌制度。[2] 不過直播帶貨的文化已經建立,要香港做到像內地般的規管,十分困難。[3] 實際上,部份從事直播帶貨的人,為了吸引人買貨,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會做有違道德規範的事。

在香港直播帶貨並不流行,雖然很多人開班教人做直播,但針對的都是將香港產品賣到內地巿場,或者為部份香港產品或服務做一些錄播的開箱影片或者介紹,鮮有以直播的形式做促銷。就算有電視台嘗試做類似的節目,但直播帶貨的活動暫時未有在香港流行起來,一來是因為香港地方很小,買東西很容易就看到實物,所以沒有必要為了購物看直播,二來就是有興趣看直播帶貨的人,在街上就看可以看到一些直銷產品,也沒有必要找網店看直播帶貨。

消費者委員會曾表示直播帶貨和直銷一樣,容易有誇張失實的宣傳,以及在時限內要求消費者作出非理性的購物行為等等,其實這只是眾多促銷手法之一,在內地消費平台購物,本來就有不少風險,如果不多加留意,隨時就錯買了不必要的商品,或者買了次貨,要退貨或者要爭取原本的消費者權益,就更不容易了。

香港明星去直播帶貨

不少媒體報道有很多香港明星去做直播帶貨的主播,他們名氣雖大但賣出的貨品卻很少,只有少數如苑瓊丹可以成功轉型成為「直播主」,其餘的港星都大嘆在直播間好幾小時,賣出的貨品卻不多,[4] 可見明星往往不是直播主成功的因素,反而是能否與網民作近距離互動交流,帶動直播間的氣氛,才是成功的關鍵。

有在香港專門教人做直播帶貨的導師分析,直播帶貨只是內地網紅經濟的其中一環,事實上除了帶貨可以賺錢,幫自己做人設(人物設定),例如保險專家、育兒專家,一樣可以賣出相關產品,又或者可以將自己變成專業的直播主,透過做短片增加流量,然後做植入式廣告,也是賺錢的模式之一。[5] 可見影像吸引人消費購物,賣廣告已經不是唯一吸引人消費購物的方法了。

 

參考資料:

蔡承浩。〈跨境營商系列 | 如何做直播帶貨-台前幕後的準備〉。數碼學堂。網站:https://academy.hktdc.com/tc/videoseries/CrossBorderECommerceSeries/T1-5-Prepare-for-Live-streaming-E-Commerce

BBC News 中文。〈中國主播訓練營:直播帶貨熱潮下的暴富夢〉。YouTube。2021年5月22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bg-GrO-t4

 

(本文原載於第143期〔2022年3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購物模式】數碼媒體公司:直播帶貨5年內有望成主流〉,now財經,2021年10月19日,網站:https://finance.now.com/analysis/study.php?topicId=13&newsId=690911&c=(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2] 〈「直播帶貨」成正式工種|中央發布職業標準|最基本初中畢業|升職考牌要過3個試〉,香港財經時報,2021年12月4日,網站:https://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136394/直播-帶貨-直播銷售員-正式工種-中央發布職業標準-最基本初中畢業-考牌要過3個試/(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3] 倪文迪:〈內地規管直播帶貨 流量至上值得警惕〉,《香港01》,2021年12月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01觀點/707199/內地規管直播帶貨-流量至上值得警惕(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4] 倪小珊:〈正職直播帶貨 苑瓊丹賣兩餸飯誓做全港第二〉,《晴報》,2022年1月28日,網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167253/正職直播帶貨%20苑瓊丹賣兩餸飯誓做全港第二(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5] 臻學堂:〈「團戰2」自媒體全方位課程簡介會〉,facebook,2022年2月11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49045297913127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2月2日)。

從Mirror、Error看造星文化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03/09/2021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8月19日

2021年7月,本地男團MIRROR和ERROR一行16人到屯門一個商場,出席本地電視台ViuTV宣傳夏季與奧運相關的一系列節目。他們的支持者(fans)Nicole一家三口,天還未亮就在商場門外與數百名支持者一起排隊等候。[1]

明光社

對於Nicole一家來說,能近距離接觸支持的男團,可以給孩子很好的體驗。她說:「孩子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如果在學業和生活上都能兼顧的情況下,給他們機會去經驗一下也是好的。」他們早在排隊之前就花了好大段時間,準備「應援」(表達支持)的大紙牌,將男團不同成員的相片貼在一塊大紙牌上,帶到現場高舉給自己的偶像看。要呆站在商場等候,對於才十二、三歲的女兒來說,當然是種鍛煉。Nicole作為她的母親笑言:就讓她知道要見到偶像,做自己想做的事,過程不一定舒服,也不一定能成功的。同行的還有Nicole的小兒子。

有別於昔日的偶像文化

根據不同報章和網媒報道,那天約有五千人參與活動,「企滿」商場三層樓。不少觀察本地文化的學者,早就將MIRROR和ERROR走紅描述為「現象級」事件。不過今日的紅和80、90年代流行文化的紅,有著不一樣的展示方法。[2] 以往的偶像文化,不論是80年代譚詠麟、梅艷芳的輝煌時代,還是90年代的四大天王,往往都是買歌星的錄音帶、CD、去戲院看他們的電影、入場看他們的演唱會,但今時今日,網絡效應下早就沒有人買錄音帶和CD,電影院的螢幕也變小了,更多人回家看串流平台的電影,演唱會又受制於場地或當時的防疫政策,偶像走紅,只要看他們所到之處都人頭湧湧,就可知道其浩大之聲勢。

明光社

除此之外,新時代的偶像,其支持者幾乎會包起明星廣告,2021年7月初MIRROR其中一位成員Anson Lo(盧瀚霆)生日,其支持者就在尖沙咀黃金地段租下巨型廣告牌為偶像賀生日,該處一整週吸引很多人到場打卡拍照,過程中更吸引Anson Lo本人親自到場自拍打卡。事實上MIRROR的支持者在其偶像生日、出新歌時,均會在巴士車身和車站賣燈箱廣告,有些廣告每個以十萬元計,曾經有人更砌了一條應援街出來,早在2021年就有傳媒形容,姜濤於4月生日時,整個銅鑼灣變成了「姜濤灣」。[3]

粉絲能看著偶像成長

如果你問這些男團的支持者,例如Nicole一家為甚麼會支持這些男團,他們會很直接回答,支持男團是因為這些新生代的男團成員不只是「靚仔」,還有很多優點:有刻苦的,有善良的,有溫柔的,有孝順的,又因著整個男團都是來自一個真人show《全民造星》,過程中清楚看到這些男孩子的成長,當中遇到的失敗,挫折,以及他們如何面對一些困難,這對於支持者來說,就彷彿看到自己心儀的孩子長大、成功一樣的快樂。

同時,電視台亦因著明星由真人show節目出來,在安排他們參與不同的綜藝節目時,也同樣有考量過當中真人show的成份,又或者直接將團隊協作的活動拍成綜藝節目,整個造星的過程,就不是強調能歌善舞,相反在強調他們在學習,在成長,邀請他們的支持者來看他們學習的過程,接納他們盡力但不一定完美的演出,甚至透過節目,彷彿在邀請支持者一起見證,分享他們成長點滴。

偶像變成用者自付的產品

如此,偶像明星就被形容為「平民化」,當中消費的產品就不再是唱碟,而是更多周邊的東西,例如明星出歌根本不用買巴士廣告位,自然有支持者買位為他們宣傳,甚至連MV也可以用眾籌方式去靠支持者支持來拍攝。明星偶像變成一個用者自付的產品,當中有的互動比以前單向的文化工業式的生產更切合支持者的需要。

難怪,整個社會都在問,究竟為何他們會受這麼多人的歡迎,答案顯然是:他們受支持者歡迎,而支持者有很多資源去捧紅他們。所以我們更加要問的是:我們喜歡的東西,我們又曾幾何時付出過甚麼?如果偶像有價,信念要課金支持,你會願意付嗎?又或者倒轉問一句:我喜歡或相信的一件事,我要用錢來支持嗎?[4]

路加福音十二章34節:「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實在很值得大家細細閱讀。

(本文原載於第140期〔2021年9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洪曉璇:〈MIRROR&ERROR今殺入屯門 粉絲狂奔霸位震撼有如「動物大遷徙」〉,《香港01》,2021年7月2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娛樂/654170/mirror-error今殺入屯門-粉絲狂奔霸位震撼有如-動物大遷徙(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日)。

[2] 曾曉玲:〈未來城市:社會學者看MIRROR、ERROR 兩台發展又係咩料?〉,明報OL,2021年6月20日,網站: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10620/1624127528905/未來城市-社會學者看mirror-error-兩台發展又係咩料(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日)。

[3] 〈【姜B誕】姜糖豪花六位數賀偶像22歲生日 揚言要把銅鑼灣變成「姜濤灣」〉,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21年4月30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945735/【姜B誕】姜糖豪花六位數賀偶像22歲生日%E3%80%80揚言要把銅鑼灣變成「姜濤灣」(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日)。

[4] 歐陽家和:〈《青春有你》與姜濤帶出的新偶像文化〉,明光社網站,2021年5月10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青春有你與姜濤帶出的新偶像文化(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11日)。

善用消費券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09/08/2021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有的人,叫他們不要心高氣傲,也不要寄望在浮動的財富上,卻要仰望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用的 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善事上富足,慷慨好施。這樣,就為自己在來世積聚財富,作美好的基礎,好叫他們能夠得著那真正的生命。」《聖經新譯本》〈‭提摩太前書6:17-19〉‬‬

編輯﹕謝芳

如果在七月十七日前完成登記申請政府的消費券計劃,今天在你所選取的儲值支付工具中已收取了政府派發的第一輪金額。相信不少市民已作好購物的打算,而不少商戶亦作好迎合消費券計劃的推廣優惠,打算在經濟不景的時勢分一杯羹。

刺激經濟的消費券

政府推出消費券的目的是刺激經濟,希望為飽受疫情影響的零售業打一支強心針,這有別於2011年的六千元和2020年的一萬元的「派錢計劃」。對上兩次「派錢」是政府直接將金額存在市民銀行戶口,市民大可以不作消費將錢儲下來,但政府這次推出的消費券計劃則是將錢存入電子儲值支付工具的戶口,市民是必須在限期內使用,否則消費券將會過期失效。

政府推行消費券是鼓勵市民消費,而市面亦有大量鼓勵消費的優惠,不少市民已經準備好將消費券投入零售市場,購買禮物來獎勵自己或送贈他人,那當然是一大樂事,也可帶動香港的零售市場,一舉兩得。但當中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讓這五千元能用得其所呢?如果市民沒有甚麼特別需要買的東西,又可以如何善用這「期間限定」的五千元呢?

善用這額外得來的「財富」

消費券是市民額外得來的「財富」,不是直接靠自己的努力而賺得的金錢,某程度來說可以算是一筆「橫財」,因此市民在使用消費券時可能會比較「鬆手」。近年香港在購買數碼產品上有個說法——「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舊』(百元)!」雖然在日常消費的層面,遲買未必能平幾「舊」,但早買早享受卻是真實的。難得政府派錢,當然立即消費早買早享受了,但這卻容易出現衝動購物的情況,即是在沒有仔細考慮的情況下購買了超過生活所需的物品。

其實,四種不同電子支付工具中的消費券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大家無需急於使用而引致衝動購物的情況。如果大家選擇的電子支付工具是八達通的話,使用八達通付款的日常交通支出及其他小額消費加起來,其實都應該差不多可以用盡消費券的金額,那大可以不必費心如何使用消費券。

但如果大家選擇的是其他電子支付工具,那就可以先制定一個使用消費券的計劃,先檢視自己或家庭在未來半年有甚麼必要的支出,例如添置傢俱、更換電器及電子產品、購買子女教科書、節日聚餐等等。注意,是「必要」的支出,而不是你「想要」的消費,那就以消費券來抵銷這方面支出,讓消費券用得其所,亦不會因而作出一些不必要的消費項目。

雖然消費券是額外得來之物,但不要因此而忽略格價的過程。而同時因為不是所有商戶都會接受你所選揀的電子支付工具,所以你可能遇到的情況是不能在價格最優惠的商戶使用你的消費券,最常見的例子是在只接收現金的小商戶買傢具電器,往往比在接受電子支付的連鎖商店便宜。如果我們為了使用消費券而在較昂貴的商戶消費,那看似不是太明智的選擇,所以筆者建議大家在制定使用消費券的計劃時要一併考慮這些因素,讓消費券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現金券﹕延長使用期

如果你想不到近期有甚麼家庭支出可以用消費券來取代,又或者在限期前仍未能用盡消費券的話,那最好就是用它來購買你日常光顧的商戶現金券,例如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食肆等。這些現金券通常有一至兩年的有效期,可延長消費券用來減輕家庭開支的有效時期。

如果你有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這五千元對你來說只是錦上添花,但對不少基層家庭來說,五千元卻是能大大改善生活的資金。政府規定消費券必須用作消費,不能用作慈善捐款。所以如果你的經濟狀況充裕的話,我建議你在收到消費券時,捐出五千元給幫助基層的慈善團體,又或是將消費券用作購買現金券,再將現金券轉贈給有需要的市民。

最後,政府規定消費券不得套現當現金使用,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為了少少利益而以身試法呀。「其實敬虔而又知足,就是得大利的途徑,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落在試探中和陷阱裡;又落在許多無知而有害的私慾裡,使人沉淪在敗壞和滅亡中;因為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愛錢財,就被引誘離開真道,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聖經新譯本》〈〈‭提摩太前書6:6-7、9-10〉‬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9-8-2021

《青春有你》與姜濤帶出的新偶像文化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10/05/2021

最後更新日期:2022年8月19日

娛樂圈曾發生兩件吸睛的事件:一、第一季《全民造星》冠軍姜濤的生日,其支持者在銅鑼灣「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地賣廣告,香港人從此將銅鑼灣命名為「姜濤灣」;二、內地綜藝節目《青春有你》第三季,因為節目的炒作,製作組透過遊戲鼓勵偶像的支持者購買廣告客戶的奶類產品,豈料有人將一條疑似有人把牛奶倒到溝裡的片段曝光,該節目被抨擊產生過度消費的問題,最後內地相關部門要求該節目停播,原本最後一集的總決賽也被迫煞停,支持者消費的產品最後亦不能令其偶像在最後一場比賽中演出。

粉絲付費支持偶像

不論是《全民造星》還是《青春有你》都是典型的真人show造星節目,活動往往包括了粉絲不同方式的支持,在香港大部份的比賽還停留在一人一票公平選舉的狀態。但在內地,相關的活動早就與商品掛鈎,支持者需要購買贊助節目的商品——有時是奶,有時是啤酒,支持者透過掃描商品的QR Code就可以有額外的投票機會,此舉可以鼓勵更多人去購買該品,也有些情況是,他們要求支持者付費訂閱指定網絡平台,以獲得額外投票機會。換言之,有關單位就是想盡辦法要你消費,這樣你支持的偶像才會有下一次演出的機會。

在內地,雖然沒有一個實際數字去統計究竟因為這種「投票購物模式」可為這些贊助商帶來多少收入,但根據內地傳媒的數字,單單蒙牛集團在2020年的廣告及宣傳費便花了68.03億元人民幣(約79億港元)。這些宣傳費中有一部份就是用來做冠名的,可見這的確是收入的來源。

觀眾的快樂建立在明星的痛苦上?

2021年在另一個真人show造星節目《創造營2021》中,有一位選手本來就在節目中表明不想再繼續參加下去,希望可以「下班」,豈料就被支持者看上,要逼他繼續參加比賽,於是逆向地不斷付費打投(即支持)該選手,最後看著他一臉無奈的樣子進入總決賽。以前造星,說的是由唱片公司花錢打造,今日誰做明星,誰不做明星,一切在一個綜藝節目中,靠支持者的投票甚至買票來決定。世事難料,但如果有人支持,多爛的東西也可以被反操作一番,這樣選秀未必是選好的,反而選出來的是最能娛樂觀眾的,但有時這種快樂會否建立在這些明星的痛苦上呢?

還記得曾發生這樣的事嗎?有些姜濤的支持者去偷看他和他所屬的組合MIRROR拍攝綜藝節目的現場,最後令整個拍攝進度大受影響。以前明星是神,呼籲一下其支持者,就會乖乖散去;但今日明星是貨物,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大家享受的,除了是那種操控的快感,還餘下甚麼?

(原文於2021年5月10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0-5-2021

生活不離優惠券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1/04/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有一次,我們偶爾看見鄰居手上拿著車匙,鎖匙扣上掛了密密麻麻各式各樣的公司折扣優惠卡,有超市、百貨公司、藥房等等的優惠卡。此外,她還特意地告訴我們:必須訂星期日的報紙,因為除了招聘欄外,還有很多超市或百貨公司減價的廣告和優惠券。

我們的另一位朋友,她也是每星期把所有超市減價的廣告和優惠券剪下來,並且格價,比較相同產品在不同公司的售價,有超市/公司會做price match的,若顧客能出示廣告等資料,證明其他公司對相同產品的售價比該公司平,這間公司願意用顧客提供的那個價格,將產品賣給顧客。我們亦有朋友,會一星期走幾間超市,每一間只買減價貨品。如果你有公司折扣優惠卡(儲積分卡),再加上優惠券,一減再減下,便可以很平的價錢賣滿一車的東西回家。

在電子世代和App世代下,女兒最喜歡下載她們喜愛的餐廳或商舖的App或電子優惠券。每次在店舖內挑選心儀貨品時,都必先查看該店網上貨品的價格,及其競爭對手的價格。若該店的網上價錢較平,她們就可以即時做價格配對。這樣,既可享受現場實體購物的樂趣,又可以以優惠價錢買到心頭好。

講到吃方面,她們非常機靈,在訂餐時不但會用App儲分,還會下載是日優惠券和用積分、並選擇是日特價食物和飲料。最經典的一次,竟然只花了十多元,一家四口都吃飽了。連一向不懂這個慳錢遊戲規則的爸爸,一看賬單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她們常幽默地說:「我們的老師更厲害,曾經用優惠券加優惠券的方式,最後不但不用付款購物,甚至可以有現金回贈!」

無論用甚麼方式的優惠券或積分卡組合也好,為的是省錢。這也是無可厚非,因為真的可以慳很多;而且還有一份成功感,覺得自己懂計算、有策略,腦力超人,是精明的消費者。可是以這種方式來購物省錢,有沒有帶來甚麼損失是我們不自知的呢?

通常大型超市和商店,才能大量入貨,並以比較平的價格將貨品賣給顧客,在他們定的零售價中已把折扣計算在內。相對細規模的公司,議價能力低,也不容易做宣傳賣廣告,亦無法向顧客提供較吸引的售價。長遠來說,在缺乏競爭力下,細公司無法生存;顧客的選擇亦隨之減少了。而大規模的公司亦慢慢地壟斷了市場,顧客也「幫襯」慣了不願轉到別的商店,無形中失去了選擇權和自主性。

另一方面,間中也聽到某某公司的產品,是靠剝削貧農或以非常低工資聘用的勞工來生產的,某些關注人權和勞工權益的團體往往會呼籲市民抵制這些公司。此外,亦有團體或公司實踐公平貿易,以確保第一生產者不會受中間剝削,以及幫助落後國家滅貧。可是,這類商品的價錢往往不能與壟斷市場的產品競爭;又有多少顧客願意多付一點錢來支持公義和公平交易?

那些不慣用、不懂用或沒有拿到優惠券的人又有否損失?他們每次購物時總比使用優惠券的人付更多的錢。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卻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喜歡點哪樣菜和買甚麼商品都可以,不用改變個人喜好以符合優惠券的規定。多付一點錢而獲得選擇權和自主權,值得嗎?

大公司的優惠券和積分卡都是為小市民服務的;但與此同時,小市民卻在不知不覺中為了大公司「服務」。難道只有良心企業和良心顧客彼此互動,方可制衡傾側了的壟斷,和享受真正的消費權?

除了日常購物和用餐外,學校裡也可體現優惠券文化。小女兒的老師會發優惠券給願意答問題或答中問題的同學,而有交功課或堂上表現好的,也可以拿到優惠券。獲得某個數量的優惠券後,同學可以少做一些功課,或在校內庭園吃午飯,而一般的學生平日只可在飯堂內吃。
優惠券成為了學校生活的一部份,給人一點攪笑的感覺;但對於那些比較內向、害羞、學習能力稍遜的同學,他們可能從來也拿不到優惠券,這會否令他們感到難受,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至於那些常常拿到優惠券的學生,又會否感到驕傲和被那份優越感絆倒?

間中我也收到小女兒給我的優惠券(coupon book),裡面有:可以免費幫我做一次家務、焗曲奇,或做15分鐘按摩等等。奇怪的是,小女兒和她的同學都很少在學校裡兌換她們的優惠券;而我也從沒有兌換過小女兒給我的優惠券。雖然如此,優惠券仍然發揮著它本來的作用,收優惠券的仍然繼續努力學習和參與課堂;我仍然因著得到小女兒給我的優惠券而甜在心頭。

我也曾經在大女兒生日的時候,送她一張「預先批核、有限時」的優惠券——容許她飼養小狗。相信這也是她收過的生日禮物中最稱心的一份。結果,上主巧妙安排,讓一隻可愛的自來狗在優惠券的限期前走進我們的家。

優惠券雖然只是一張紙,但也可反映出印發人的創意、心意和誠意;也是一門學問。我們間中也會收過一些毫無折扣誠意的商業優惠券;並以不能回收的物料印製有關的宣傳品。其實,錢已花了,這些優惠券既不能發揮其作用,也不能被回收,真的有點可惜,更會帶來不必要的浪費。

精明網購攻略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 編輯﹕謝芳
08/02/2021

「蒙 神賜予財富與資產的人, 神都使他能夠享用,並取自己的分,在勞碌中自得其樂,這是 神的恩賜。」《聖經新譯本》〈傳道書5﹕19〉

從香港統計處公布的數字得知,15歲及以上人士於統計前12個月內曾使用網上購物服務的百分比,由2016年的27.8%上升至2018年的35.8%。 網上購物日漸普遍,相信百分比將會不斷增加。

現時網上購物的兩個方式

現時網上購物主要可分為兩個方式,第一是電子商貿平台,香港人常用的有淘寶、京東、Amazon、日本的樂天市場、韓國的Gmarket,當然還有本地的HKTVmall等。這類電子商貿公司架設一個平台讓各商戶銷售自己的貨品,所以我們可以在一個電商平台上,找到各式各樣的貨品,食品、衣物、書籍、美容產品、家居用品、電子產品、傢私電器,色色俱全。而這些平台同時扮演一個中介的角色,介入消費者與商戶之間的糾紛,如貨不對辦的情況。

第二個方式是在個別商戶的網站購物,不少本地及國際的知名商店都紛紛設立自己的網上銷售平台,如香港市民常光顧的超市、服裝店、珠寶店、航空公司、酒店等、連傳統的海味店也加入網上銷售的行列。香港也有不少只經營網上銷售,沒有實體店的網店,規模較大的網店會有自己的網站及完善的信用卡付款系統,規模較小的則在社交平台上張貼自己的貨品,客戶透過社交應用程式與商戶聯絡及落單,並以銀行轉帳、轉數快或其他儲值支付工具付款。

今天在疫情的陰霾下,市民外出購物消費的意欲大減,往日熙來攘往的購物區變得冷冷清清,但這不代表市民不再消費,只要換了模式,不少人改為網上購物,但我們雖然注意以下幾個網上購物的陷阱:

網購騙案

香港去年首十一個月共錄得5937宗網上購物騙案,較19年同期升超過兩倍,損失高達六千萬元。這些商戶通常是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頁,聘用打手給予好評或留言聲稱購買或已收貨,受害者誤信是信譽良好的商戶,付款後卻遲遲收不到貨品,在社交平台聯絡商戶又得不到回應,甚至被商戶列入黑名單。

大家在社交平台專頁購物時,可留意這些專頁的開設日期,因為那些騙人的專頁通常都只開設了數天或數星期,也沒有實體店。大家也不要輕信其他網民的留言,可以進入那些留言點讚的網民的個人社交戶口,看看是否經營多年的正常活躍用戶,還是新開和只得幾個朋友的假戶口。我們也可搜尋一下那個專頁名稱,看看有沒有甚麼「黑店」、「苦主區」的搜尋結果。為避免遇上購物騙案,大家還是選擇有良好商譽的網店為妙。

信用卡資料外洩

不少人都喜歡網上購物時以信用卡來付款,一來方便,二來又可以儲分,而且如果是在外國的網站購物,也只能以信用卡付款這方法。但網上付款是「認卡不認人」,只要有人得到你的信用卡號碼、主卡姓名、有效日期、以及卡背的安全碼,就能成功付款。當大家向一些陌生的網上商戶提供信用卡資料時,難保對方會盜用我們的信用卡。

市民可以向信用卡發卡銀行登記SMS短訊通知,當有交易簽帳時就會收到短訊通知,同時也要養成主動及定期檢查月結單的習慣,遇上不明交易就立即聯絡相關銀行。另一方面,大家可以善用網上支付工具,如Paypal、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我們只需在這些網上支付工具登記個人信用卡資料,再藉他們付款給不同商戶,這可大大減低信用卡資料外洩的風險。

衝動購物

社交平台有不少網購分享的專頁,分享網購到的「神器」。例如早前有網民分享在淘寶購入一部洗碗碟機,形容其為「家庭和諧機」,笑指夫妻不會再因洗碗問題再爭吵,之後不少網民都購入洗碗碟機,但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些「神器」嗎?網上購買的流程十分簡單,大家只需安坐家中按兩三下就能購得心頭好,因衝動而購物的情況大大增加。

每件貨品都有其作用,但我們並不一定需要,我們要分辨「想買」與「需要」,「想買」的東西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並不是我們真正的需要,不少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買了不少用不著的東西回家。筆者有一個習慣,就是在網上遇到心水貨品時會先放入購物車,待一日後才購買。當一天過後再檢視該貨品時,往往不再覺得吸引而放棄購買,年中節省不少金錢。

網上購物真的方便,但必須小心謹慎,才能領略網購的樂趣呢!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8-2-2021

遇上黑色星期五的購物誘惑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6/11/2020

雙十一大型促銷活動剛過去不久,大家的郵箱大概又會收到美國感恩節之後的星期五,即「黑色星期五」的優惠宣傳,吸引大家繼續消費。

據報道,阿里巴巴2020年雙十一的商品成交額錄得4,982億人民幣(約5,870億港元),按年增加26%,疫情沒有使第12年的雙十一消費回落,其中一個因素是公司拉長了優惠時間,使購物日由單日變成由11月1日至11日的購物季,網購平台天貓則設兩波購物時段(11月1至3日為第一波;11月11日為第二波),使消費者可以重複消費及有更多時間撰擇商品。那當然也提供了更長的時間讓商家向消費者作宣傳!「私密」直播間、頂級奢侈品牌的淘寶直播,能使人有更多時間去觀看產品,也有更多時間被「游說」,產生更多的購買慾。

黑色星期五即將到來,筆者試試概略說說商家們用的網上銷售手法,他們不外乎是設定購物限定日期(如推廣日期、節日限期、閃購時段)、給予優惠折扣(如優惠劵或優惠碼)、達到某金額可免費送貨、非常大的折扣(如低至三三折、二八折!)、套裝折扣(買三件相關產品有額外折扣),在螢光幕呈現很多「立即選購」的字眼(提示你要立即行動),還會有購物滿一定金額後的抽獎或折扣回饋等。

商家也會使用比較感性、軟性的手法推銷,如鼓勵消費者在節日裡對自己好一點,也可送份禮物給親友,也會在作出疫情溫馨提示的同時,提示消費者可多買一些抗疫產品以保護家人……

大家使用網絡時留下的數碼足印、大數據等,商家會運用它們,對準每個人的喜好制訂銷售策略,而未來5G的普及,可能驅使更多有關產品銷售的互動工具出現,使人更想購買產品。

面對排山倒海的宣傳攻勢,假如不想被商家牽著鼻子走,我們可以做的,還是要好好想清楚哪些產品是我們想要的,哪些產品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在優惠時間有節制地購買需要的東西當然沒問題,最怕的是當面對自己好喜歡、覺得「好抵」的產品,在網頁瀏覽器頻繁地「彈出」,令我們不加思索就衝動購買,直到產品送到才發現原來產品不合用或家裡已有很多同類產品,不單浪費了金錢,而且還浪費了資源,對地球帶來沉重的負擔。

 


參考資料:

〈【雙11】阿里巴巴張勇:今年雙11是新起點 「雙11應該變得更好玩、更有驚喜」〉。《香港經濟日報》。2020年11月17日。網站: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805473/(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26日)。

陳映璇。〈每秒58.3萬筆訂單,天貓雙11交易破兆刷紀錄!頂級珠寶、農產品都搬進直播間〉。數位時代,2020年11月11日。網站: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0038/double-11-tmall-alibaba-2020(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26日)。

〈雙十一在刺激消費還是助長「毒癮」:疫情之下中國式網購節背負的重任和質疑〉。BBC News 中文。2020年11月10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4871785(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26日)。

黃慧雯。〈黑色星期五購物節來襲 電商優惠下殺3折要你瘋狂搶〉。中時新聞網。2020年11月24日。網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124003107-260412?chdtv(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26日)。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26-11-2020

要聰明花費,先了解不理性因素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0/08/2020

原價150元的大膠箱,加50元便可以多買一件,但你實際上只需要一個,家居淺窄,只能安放一個大膠箱,如何處理另一個不需要的大膠箱,實在煩心,但另一個......才50元,算一算平均數,每一個膠箱都「抵」了,你最終的選擇會是甚麼?你因為看上櫥窗展示的一件衣服而走進店內,你發現款式及用料比你看中那件稍為遜色一些的,都以半價發售,而你喜歡的那件沒有特價,標價300元,你會怎樣選擇?你走進髮型屋,看見平時幫你修理的髮型師都在,大家的收費都一樣,300元,只是,一個花十分鐘便能完全剪出你心目中的理想髮型、一個花三十分鐘,你有空,他們都沒客人,你會如何選擇?超市有兩款牛肉漢堡扒,一款寫著去脂80%,一款寫著脂肪20%,你又會選哪一款?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做無數選擇,很多選擇都與金錢相關。金錢確實佔了人類生活中很重要的地位,除非事出無奈,對於收入大於固定支出的人來說,當人把金錢處理得宜,便可以不受它的捆綁,反而可以輕鬆地說,金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時候,你大概已經有相當不俗的儲蓄,又或是你知道如何用金錢買快樂,而不是以快樂買金錢;相反,當人把金錢處理失當,反過來受金錢控制,你不能輕鬆的說金錢不重要,因為你戶口的儲蓄接近零,無時無刻都等待出糧的日子,好還清信用卡數,你會鄙視一切說金錢不重要的人。

不少吃過苦頭的人都想戒掉浪費金錢的習慣,希望學識精打細算,悉心管理自己的財政,善用金錢,只要在網上搜索「理財」(不等如投資),便能找到不少值得大家參考的方案,不過,想要改變理財行為,除了知道如何做,若能了解自己行為的因由,從最根本的入手,必能事半功倍。上面提到的例子,除了第一個,其他都是改編自《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以下簡稱《金錢心理學》)一書中的幾個例子,這些例子其實引導我們思考「在金錢方面常犯的錯誤,更重要的是,為何我們會犯這些錯?了解有哪些因素在作祟,因此能夠做出更好的決策,或至少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

按照《金錢心理學》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及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的說法:「我們對於金錢運用的了解,實際的用錢方式,以及應該如何理性思考並使用金錢,三者間經常存在著落差。」這是因為我們自以為理性地運用金錢的時候,背後其實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在控制我們。

很多商店都喜歡用減價吸引顧客,有些的確是「真減價」,有的卻是「假減價」,先抬高價錢,然後再用五花八門的特價名目欺騙顧客,例如打著一件九折、兩件八折、三件七折的營銷策略,讓你以為買得愈多愈「著數」,在充滿「減價」的氛圍中,顧客大多會用「省了多少錢」來思考他們所付的帳。返回第一個購買大膠箱的例子,你選擇買兩個的話,你可能會想,你「節省」了100元;在第二個例子,如果你放棄300元而選擇買半價的衣服,你認為自己「節省」了150元,還可能因而打算多買一件價值150元的衣服。

《金錢心理學》的作者指出單單因為貨品特價而入貨,並不聰明,也沒有真的「省了錢」,都被「相對性的」價錢迷惑了,因為你實際上是付了錢,你要思想的應是機會成本,你不買這一件貨品,你之後可以買甚麼?按他的原則,下次買東西時,想著自己付了多少錢,評估一下你所花的東西的價值,而不是節省下來的錢的價值。機會成本也可以用以思考其他方面,如時間及空間等。為了省錢,你買下第二個膠箱,你不想浪費,決定在群組中找人「合資」,這樣的話,你得想想你不花時間去作找人、聯絡及交收這件事,可以做其他甚麼事情?若你決定兩個膠箱都要,你的機會成本便是:不必花時間收拾來安置第二個膠箱,這段時間可以做甚麼事情?又或是家中不放第二個膠箱的空間,可以放甚麼東西?作者根據三位學者對Groupon的研究結果,指出減價活動似乎會使人變得愚蠢,因這些「讓我們的決策流程變得簡單。當一項商品正在『特價』時,我們的行動會更快速,思考比較不謹慎。」

減價活動讓某些人失去理智,不同的付款方式也足以影響人的消費行為。作者艾瑞利與另一位學者荷西.席爾瓦(Jose Silva)招來一些大學生做一個45分鐘的實驗,大家都需要付費去欣賞網上的一些卡通、新聞和科學文章、又或是免費的後現代文學的研究文章,不過,他們付款的形式有些不同,學生被分為三組,每人有10美元,第一組是預付組,那10美元是預先放在網上帳戶裡,類似儲值卡的概念,學生每打開一部影片,系統馬上扣除儲值卡中的金額;第二組是後付組,先觀看,最後才付款;第三組是微型支付組,即是每打開一條片,馬上付費。三組的付費模式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所有餘下的錢,學生都可以拿走。結果發現,預付組的平均花費是18美分;後付組平均花了12美分;最顯著是微型支付組,他們只平均花了4美分。這實驗說明了「當付款這件事變得格外明顯時,我們就會顯著改變消費型態」。

為甚麼會這樣?因為花錢是會痛的。作者指出「花錢之痛是兩項因素的結果,一是錢離開荷包的時間和我們實際使用東西的時間兩者的時間差,二是我們對付款本身的關注程度。因此,公式就是:花錢之痛=時間 + 注意力。」一些預售的健身課程,一些先享受後找數的優惠,往往讓人花上更多金錢。而現今社會的付款方式也有助減少「花錢之痛」,信用卡把「付款和實際使用之間的時間差拉長,以減少對款項的注意力」;電子錢包等也讓人免除拿錢出來的「肉痛」感,人們也樂意用上這些「利器」,減輕自己的痛苦。作者又指出用信用卡付款時,我們思考的物品的好處,當使用現金時,則是這些物品的壞處。如果要下定決心戒掉不必要消費、想好好儲蓄金錢,可能真的需要先忍痛,不享受信用卡、電子錢包等帶來的購物便利,學習接受「花錢之痛」,以現金支付想要的東西,可能你會因此買到真正想要及喜歡的東西。

不過,有時「花錢之痛」並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其他因素,例如公平感。當兩個髮型師都收取300元的理髮費,一個只花十分鐘便完成任務,你會否覺得不值得、不合理?我們可能又開始計算,他一分鐘賺30元,另一個一分鐘才賺10元。作者分享了一個技術高超的開鎖匠的故事,當他初入行時,笨手笨腳,開一個鎖不但需要大半天,間中還會把舊鎖弄破,為此顧客還要額外付費,但那時很多人都樂意支付他開鎖費,甚至給他小費。但隨著他的技術愈來愈精湛,達到了只花幾分鐘便能把鎖打開的地步,並且不再弄壞舊鎖,換來的卻是顧客非但不給他小費,還與他爭論收費,因為他開鎖太快,讓顧客感到不值。

作者艾瑞利和昂.艾瑞利(On Amir)曾進行一項調查,詢問人們願意花多少錢救回遺失的資料,結果發現,對於愈需要更長時間修復資料的人員,人們反而願意花更多的錢。作者指出「我們在無意識間把費力程度與價值結合起來,往往導致我們對能力較差者支付更高價格,因為能力較差者做起事來顯得費力,但是,我們對那些十分擅長自己的工作,做起事來顯得較不費力、很有效率的人,卻不願意支付高價,只因為『看起來』做得很輕鬆,好像沒花甚麼功夫,就覺得價值不大。」其實,可以快速地處理問題或完成工作的人,他們背後花了不少工夫,你「購買」的,不是他們當下的幾分鐘或十分鐘,而是過去多年的經驗或知識。想通這一點,除非你很想與理髮師聊天,否則多出來的二十鐘,可以拿來做其他事情,可以快些入屋又不必額外多付錢修理舊鎖是件讓人快樂的事情。

要聰明地使用金錢,除了打破不合理的不公平感,也要對語言格外留神,精明的人知道去脂80%的漢堡扒與脂肪20%的漢堡扒是同一樣的東西,但仍有人覺得吃一塊去脂漢堡扒不會讓人發胖。又如「限定版」、「純手工製造」、「有機」、「單品咖啡/單一原產地咖啡」、「單品巧克力/單一原產地巧克力」,又或是某一個品牌外加一個感人的故事,出色的廣告術語能使我們對某物品或服務加分。所以,下次消費,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各式各樣的廣告術語愚弄。

不單廣告術語,其他描述金錢的詞彙亦有此能力,作者認為「不同描述卻會改變人們的感覺」,換言之,名目不同,我們處理金錢的態度也會不同,例如你加薪,第一或第二個月你可能會去慶祝一番,但應該不會每一個月都如此做,但如果你沒有加薪,只是在年底領取一筆與加薪金額相同的金錢,你會如何運用這一筆錢?可能傾向計劃購買一件價錢相約的禮物犒賞自己,也可能計劃一次旅行。其實得到的錢都是一樣的,只是花紅讓人感到這是「額外」的一筆錢,傾向一次過把它花掉。就如作者的說法:「『退款200美元』會讓他們把錢存到銀行帳戶裡,但『獎金200美元』會讓他們選擇到巴哈馬度假。」看來,要聰明地花費,的確要小心語言陷阱,不要被語言牽著走。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及觀念,篇幅所限未能一一與大家分享,本文只是簡單地以一些例子闡釋作者某些觀點,希望藉此讓大家多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並非純粹理性的,也受其他因素影響,也給想改變花錢習慣的朋友一些參考。


參考書籍:
丹.艾瑞利(Dan Ariely)、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著、李芳齡譯:《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8年。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10-8-2020

價值94萬港元的香蕉藝術品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2/12/2019

最近有報道一件名為「Comedian」(喜劇演員)的「藝術品」(其實是一條以銀色膠紙貼在牆上的香蕉),其價值竟然高達94萬港元,[1] 然而這件價值不菲「藝術品」的下場,竟然是被一名自稱是「飢餓的藝術家」(Hungry Artist)的行為藝術家,將它撕下、吃了,並讚其味道很好……[2] 事件成為了世界新聞,實在令人感到十分荒謬及諷刺!

為此,筆者試著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到底94萬港元可以做到甚麼呢?

  • 如果每日花九元可以助養一名貧困地區的兒童的話;[3] 捐出94萬元可以助養286名兒童,在一年裡,可以在其社區生活得健康,獲取教育的機會及改善生活。
  • 如果花936元亦可以為有需要地區的兩名老師及80名學生,提供兩個包括了文具的教育百寶袋供上課之用;[4] 捐出94萬元可以幫助到2,008位老師及80,340位學生,讓他們可以在上課時獲得基本的工具。
  • 如果花300元可以資助一名生活在資源貧乏地方的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600元可以幫助一名兒童接受斜視手術;1,000元可以幫助1,000名偏遠山區居民接受視力檢查;3,000元可以幫助分發抗生素予500人,預防可致盲的砂眼眼疾;[5] 捐出$94萬可以同時幫助1,000名生活在資源貧乏地方的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1,000名兒童接受斜視手術、10,000名偏遠山區居民接受視力檢查,及5,000名人士可獲分發抗生素預防可致盲的砂眼眼疾(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 如果花88元可以讓一個領養家庭在一個月的領養支援小組得到關愛和支持;300元可讓意外懷孕少女和嬰孩透過一個月的產前訓練班得到健康保障;500元可讓孩子得到一小時的個人化治療計劃,助他充份發展潛能;(6) 捐出94萬元分別可以令超過1,058個領養家庭、1,058對母嬰及1,058位有需要的孩子受惠(還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 如果花24元能買到一張飯票的話,[7] 捐出94萬元可以買到約39,167張飯票,可以幫到超過420人解決一個月,每天三餐的飢餓問題……
明光社

大家可能會說,只是藝術品一件,何必那麼認真?對的,藝術品是用作欣賞,可以欣賞其技巧,也可欣賞其角度、意念,及它與社會、世界的關係。一件水果,經過包裝、討論,其價值可能會被提升到很高,但最終它也只不過是食物,被吃掉可能會是最能「彰顯」其價值的行動。對於不同背景的人(玩弄藝術品買賣遊戲的有錢人或在飢餓環境中的人)它會帶出的不同意義。這「Comedian」所帶出的訊息,實在很值得我們思考。

藝術可以是一種內在情緒的表達,可以是以美學對世界的回應,也可以帶領我們看到人性的美與醜。你如何閱讀、理解它?你如何理解藝術?當我們開始討論它,其實就是在思考,尋找它與自己的關係,讓它慢慢地成為激發我們反思自己價值觀的媒介。

上述的數字看起來有趣,讓我們看到94萬港元的具體價值,也令人愈計愈心痛。是的,如果以94萬港元買一隻香蕉令你覺得很荒謬,那麼,對於大白象工程、80,000港元一個的單車泊車位、部份高薪但無工作表現的政府官員……又會否同樣令大家反思當中的荒謬?這與自己、與我們身處的社會又有甚麼關係?

在一番觀察、感受、反思、分析及總結過後,便是實踐(依據Gibbs的反思循環理論〔Gibbs’ Reflection Cycle〕),[8] 「Comedian」或其他的藝術作品,會否驅使你在日後,作出一些關懷社會的行動呢?


 

[1] 〈前衞「膠帶香蕉」94萬賣出〉,《星島日報》,2019年12月8日,網站:https://www.singtao.ca/3967445/2019-12-08/post-%e5%89%8d%e8%a1%9e%e3%80%8c%e8%86%a0%e5%b8%b6%e9%a6%99%e8%95%89%e3%80%8d94%e8%90%ac%e8%b3%a3%e5%87%ba/(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2] 〈【食蕉啦你】Art Basel Miami「痴膠蕉」盛惠94 萬 行為藝術家當場吃掉〉,《立場新聞》, 2019年12月9日,網站:https://www.thestandnews.com/art/%E9%A3%9F%E8%95%89%E5%95%A6%E4%BD%A0-art-basel-miami-%E7%97%B4%E8%86%A0%E8%95%89-%E7%9B%9B%E6%83%A0-94-%E8%90%AC-%E8%A1%8C%E7%82%BA%E8%97%9D%E8%A1%93%E5%AE%B6%E7%95%B6%E5%A0%B4%E5%90%83%E6%8E%89/(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3] 〈你的慈善捐款如何幫助孩子?〉,世界宣明會,網站:https://cs.worldvision.org.hk/home?gclid=EAIaIQobChMIl7_g2uCq5gIVgbaWCh00IgJPEAAYAiAAEgKrKPD_BwE(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4] 〈捐款〉,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網站:https://www.unicef.org.hk/donate/(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5] 〈一次性捐款〉,orbis,網站:https://hkg.orbis.org/zh-hant/how-you-can-help/give-money/one-off-donation(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6] 〈立即行動/為我們籌款〉,母親的抉擇,網站:https://www.motherschoice.org/take-action/fundraise/?gclid=EAIaIQobChMIjszA6tys5gIVk6yWCh1ZogPQEAAYASAAEgKHbPD_BwE(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7] 〈幣少爺花9.2萬元買明哥飯票 聲稱日後低調做善事〉,《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18年12月18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233052/%E5%B9%A3%E5%B0%91%E7%88%BA%E8%8A%B19.2%E8%90%AC%E5%85%83%E8%B2%B7%E6%98%8E%E5%93%A5%E9%A3%AF%E7%A5%A8%E3%80%80%E8%81%B2%E7%A8%B1%E6%97%A5%E5%BE%8C%E4%BD%8E%E8%AA%BF%E5%81%9A%E5%96%84%E4%BA%8B%C2%A0(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8] Janet:〈反思、反思實踐、反思模型〉,Medium,2018年5月28日,網站:https://medium.com/@janetyc/%E5%8F%8D%E6%80%9D-%E5%8F%8D%E6%80%9D%E5%AF%A6%E8%B8%90-%E5%8F%8D%E6%80%9D%E6%A8%A1%E5%9E%8B-d27012023e28(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2月11日)。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2-12-2019

過猶不及的「斷捨離」?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1/04/2019

數年前,日本「斷捨離」達人近藤麻理惠與串流平台合作,製作了一個有關「斷捨離」的真人show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節目大受好評,於美國引起了不少迴響,亦有很多人跟隨來整理家居,他們都表示空間多了,思緒似乎也透徹了,亦令心情平靜了許多。

「斷捨離」這個概念,其實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斷捨離》一書中提出這個概念,斷捨離一詞更於2010年被選為年度日本流行語。及後亦有不少關於過斷捨離的生活、簡單生活、極簡主義的書本出現,引起了讀者們的注意及效法。

「這東西好像很有用、很便宜啊!」

有時候,我們雖然不確定是否需要某些物品,但會因為它們好像很有用處、又或者在做特價……「買四送一很便宜啊!」明明用不了這麼多又會買回來放在家裡,結果又會積存起來,將舒適的空間擠壓縮小,造成了壓迫感。

對於過量地購買及存放著未來可能用得著的東西,山下英子認為人們這樣做可能是對明天有憂慮,但實在東西夠我們今天使用,其實不也已經很好了嗎?何必又為明天憂慮呢?而且,有不少東西也會過期的,如食物或化妝品,買太多回家,等到吃或用的時候,物品可能已變得不新鮮,也不適合使用了,所以囤積太多結果也是用不上的。斷絕讓不需要的東西進入家裡,不必恐懼不足夠,安心的過每天,是過簡單生活的第一步。

「這些東西不能丟,我會有天用得著」

「斷」之後,到「捨」。很多人會對存放在家已久的東西不捨,難以放手去丟棄或送給別人。筆者曾進行過「斷捨離」,在決定是否捨棄該物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需要面對物件背後所藏著的期望、感情或意義。就如買了一系列的書本及工具預備學習某種手藝,放了多年仍未開始去翻閱及實踐,那其實就代表只是對該手藝抱有想學習的「夢想」,但多年都未實行。在面對是否捨棄該系列的書及工具時,就要去考慮是否應該放下這夢想,還是決定將這夢想開展。

同樣,收藏的物品背後的情感、意義,是否讓我們常感到悲傷或裹足不前?這些東西,我們都可以考慮應否割捨,令我們可以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繼續向標竿直跑。

學習及練習不執著

在不斷的重複「斷」和「捨」之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脫離」對物品執著的狀態。筆者於多年前亦有留意坊間不少人在說「斷捨離」,在閱讀了多本由日本、法國、美國作者撰寫的書之後,了解到其實他們所講的,都是與極簡主意(Minimalism)相類似:不追求物質、過度消費,更不囤積沒用的東西,將物品轉送予有需要的人,滿足於擁有現在的物品,並過簡單的生活。這也是愛地球、珍惜資源的舉動啊。

在實行了斷捨離多年,筆者發掘了自己實在需要甚麼和喜歡甚麼,而很多長期放在家的東西,或許是以前小時曾因為喜歡而買回來放著的東西,或已經看過的影碟、書本,由於已不再需要它們,所以便轉贈了別人。而一些鐳射唱片或多年都沒有翻看過的舊照片,亦已轉為電腦音檔及圖檔儲存。

不要以為將東西變為無形的電腦檔案,就可以繼續亂購買和堆積物件,實在我們要練習的,就是要從自己出發,了解甚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大家可以先試試斷捨離一下手機的應用程式!)在不斷的實踐「斷」和「捨」之後,我們會發現對物質的慾望,包括用的、吃的,都會漸漸減少,生活的重點會轉移到自己與空間、與他人的關係。

要如何開始斷捨離?

如要開始嘗試,可以先問問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方式?如想要更有條理?多點空間?減少壓力?這些問題可以令自己有動力去開始實行斷捨離。跟著,就要從比較少牽涉到情感的東西做起,如書本、衣服、鞋履等。

先以書本來作例子吧。將全屋所有的書本拿出來放在一起,你會赫然發現原來自己有這麼多藏書!然後逐一去翻看,問自己有多久沒碰它了?是否還需要它?它對自己還有用嗎?(不要騙自己,要誠實作答。)之後就分「要」及「不要」兩類。當遇到不確定的物品,可以放在第三類,就是隔一些日子再回看,如自己仍沒有碰過它,就可以歸到「不要」的類別了。

那些不要的書本,我們可以存著珍惜、感恩的心,將它們轉送朋友或送往二手書室,讓其他人都可以閱讀它們,如果沒有人需要就當作廢紙回收,丟棄物品是最後的選擇。

而面對牽涉情感的物品,可能需要多點時間回憶、想清楚保留或割捨,也許會有眼淚,但如能將以往令自己不快樂的東西捨掉,或整理一下,對自己的情緒相信也有好處。

人生中不能隨便捨棄的事物

雖然這邊廂有人心靈有所得著,但那邊廂卻有人實行得過了頭,有報道稱因為已失去了令人「怦然心動」的感覺,除了將自己生活的必需品捨掉,有人甚至連男友、丈夫都要「斷捨離」,這未免過於誇張。物品被衝動地捨棄掉,可以買回,但關係被切斷就難以補救。

是的,生活要有愉悅感。不過,當夫婦的感情、朋友間的關係失去了以往的「感覺」,筆者認為要先修補及維繫而非「斷捨離」。親密的、好的關係,當然要保存,而冷淡下來的關係可否先去挽救而非放棄呢?那麼人才不會變成只從自己單方面的視角去看世界,如果只抱著「好的才留下,不好的則毅然捨棄」的心態與人相處,久而久之會將自己變為了孤島。人與人的關係,愈長久愈要珍惜,雖然再沒有令你「怦然心動」,但卻仍然可愛。

我們亦應感謝主,讓我們能擁有不少美好的物品及人際關係,實在應感恩及珍惜它們。

最後,筆者想介紹幾本有關斷捨離及簡單生活的書:

《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作者:山下英子
譯者:羊恩媺
出版社:平安文化

《理想的簡單生活》
作者:多明妮克.洛羅(Dominique Loreau)
譯者:張之簡
出版社:如果出版

《極簡富足:我靠100樣東西過一年》
作者:戴夫.布魯諾(Dave Bruno)
譯者:王戎
出版社:橡實文化

(本文原載於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明報》「談天說道」福音專輯〔2019年4月8日〕,其後曾作修訂。)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8-4-2019

網絡廣告和內容可以怎樣分?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3/01/2018

上網看短片、漫畫、微電影,已成為了大家的生活日常。或許大家會留意到,不少內容是廣告商贊助網紅或所謂KOL而生產出來的,他們會按著自己網站或者內容的主題,度身訂造廣告。部份廣告會在最後「有品地」貼出商品,讓你知道哪個是特別計設出來的廣告帖,哪些是產品測試,或者旅行勝地等等的宣傳,也有可能是賣了廣告你還以為是分享資訊。

 

我們明白,網上賣廣告是難以監管的,因為網上作為輿論平台,本身就沒有任何機構負責做把關的角色,任何網上留言也不能、亦不宜預先有任何的審查。一直以來就依賴內容提供者自律自制。部份有社會良心的公司,在活用社交網絡等不同平台時,也會清楚標明自己在賣廣告,並不是真內容。

 

另外,有些網絡廣告以故事、評論的方式來寫,看起來很真實,亦未必寫明是廣告。這些看起來很真實的廣告,叫人難分真假,有網絡巿場公司會專請「打手」寫這些稿。要分辨往往很費神。

 

更有一些廣告,美其名是介紹景點,實用生活資訊等等,例如皮膚乾裂的原因,或者夏日炎炎消暑方法,之後提供幾個解決方法,表面上所有資訊是免費,但其實那些免費資訊背後,是指向某一個牌子的產品,這種比較迂迴的進路,最後其實也是指向消費。

 

近日,社交網絡平台Instagram就規定所有網紅發放的廣告必須列明是廣告。這種方法就是嘗試杜絕這種缺乏廣告標示的宣傳,甚至網紅有收費的廣告。作為網絡使用者,或網紅的閱讀者,我們應了解網絡要生存,是依靠很多商業支持的,而這些商業支持,又直接影響他們的內容的取向。網紅的內容沒有向網民收費,我們就應有心理準備,他們所說的話、所講的笑話、所展示的產品,是有可能由廣告商贊助的。最後即使我們不懂分辨哪個是廣告,至少我們也可觀察他們的收入來源,以了解這些內容的可信度和廣告的數量。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3/1/2018

廣告植入電視製作 未必是壞事

13/11/2017

有電視台曾在其台慶節目中插入一個嘉賓食炸雞環節,女主持人突然在節目中稱要請一眾藝員「食好嘢」,該台的一眾藝人於是就在盛裝之下表現出十分街坊地享受吃炸雞。這個令人覺得牽強,干擾觀賞趣味的環節,讓通訊局收到多宗投訴,局方經考慮後,認為該台做法嚴重違反了《電視節目守則》及《電視廣告守則》,並須罰款15萬元。該電視台不服並以裁決無理及違反《人權法案》提出司法覆核,事件仍在審理中。

 

當那邊廂仍是「懸案」一宗時,這邊廂的通訊局在今年2至6月進行了意見調查。發現有四成多受訪觀眾接受或非常接受免費電視的植入式廣告;五成多觀眾接受免費電視台增加植入式廣告,為數不少。當局正考慮放寬規管間接宣傳和植入式廣告的條文,順應民意與業界需求。

 

我們明白電視台現時經營不易,面對直接與間接的競爭對手,為生存要把握機會。但我們相信其手法可以多用點心思,硬生生把吃炸雞環節放到台慶節目,還是可以將之融入台慶的短劇或每天播放的劇集中,讓人輕輕鬆鬆地去接收呢? 不少韓劇都曾加入一些商業產品的劇情,仍能讓人看得舒服之餘,亦可以幫助電視製作有收入,可以健康的發展下去。

當然,作為觀眾,在觀看精彩的植入式廣告劇情時,要小心勿掉進消費陷阱中! 

 

關注焦點:性文化

師生關係要清晰

香港近年出現多宗男老師對女學生作出不軌行為的事件,如事件是在師生雙方同意下發生,並且女學生已滿十六歲,老師雖在法律上並沒有違法,但卻有違老師的專業操守。而當事件是在學生不情願的情況下發生,又或學生是未滿16歲,老師就明顯是觸犯法例。

關心學生是老師的職份,但師生之間在身體及情感上都要保持恰當的界線,如師生之間性別不同就更要加倍注意,保持適當的身體距離及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以及將情感關係清清楚楚保持於師生層面上。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老師也需要與其他人建立連繫,分享生活上的各種感受,但一些太私人的事宜,又與學生的個人成長無關的話,就不宜向學生多說,避免無意間與學生產生出情感上的結連,做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更美的家鄉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5/12/2016

每逢假期,不少香港巿民會選擇外遊,台灣、日本、歐洲與美加都是熱門選擇。同儕間常笑問:「放假係咪返鄉下?」

旅行時,入住民宿,在世界任何一處的民宿中你都發現會有客廳及房間;即使是入住酒店,房間也是乾淨整齊,面積達二百多尺。放下行李後,就外出飲飲食食,逛街到處遊玩,在郊外欣賞風景,或者留在民宿或酒店看看電視,躺在四尺大床上休息,做日常在家會做的事,彷彿就是世上最美好的享受。

不過,以上其實是國際社會間最基本的宜居生活條件。現在香港的地產商卻告訴你,你不配擁有這基本的宜居生活條件。如果你人工不夠高,而手上只有兩三百萬,你就只能住只有百幾二百尺的單位,而且整個單位隨時比車位還要細,不要說有沒有酒店的配套,那甚至連劏房也不如。地產商還要多說一句:大家在大學的宿舍也住得很開心快樂呀云云。這種指鹿為馬的銷售手法,根本就昰在破壞著社會對家的想像。

家,住得像暫時容身的學生宿舍;旅行,卻販賣著回家的感覺。於是整個城巿在倒轉生活。每天上班、下班,之後有時也不願意回到「宿舍」,於是蹓躂在街上,不斷在外面消費及玩樂,過著覺得能減壓及放鬆的生活。每天其實就冰冷地住在「宿舍」中,除了休息,沒有其他事情。然後放假就漏夜上機離開這個煩人的城巿,回「家」休息。

這種扭曲的生活形態令香港人家不成家,因為家只是一個休息點,那裡沒有關係,也沒有歡笑,只是一個停駐站。旅行呢,就被認為是認識新朋友和建立關係的開始點。這同樣也是一種錯置,彷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只有工作關係,其餘的關係,也因為我們住的地方的空間感而被消失與放棄。家,不能成為朋友,親人的落腳點,反而旅途中那些萍水相逢的朋友,卻因為不知道你在香港所做的一切,人彷彿可以得到贖罪重生。於是旅人,成為最浪漫和文青的名詞。

浪漫歸浪漫,旅行落機的一刻,你的內心又會告訴你,要快快的回家,更美的家鄉在等你。如此,我們就親手將自己打碎,心繫那個只有由片面的消費所拼出來的家。讓你有家歸不得,或者家不成家的,難道又只是社會的錯?

無論是放工還是放假,回家吧!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6年12月15日

唔好輸俾個「抵」字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17/11/2016

在剛過去的11月11日,於部份熱愛家庭的朋友眼中是「夫妻節」,但在內地卻是被稱為讓單身人士自豪的「光棍節」,近年更被大財團塑造成為瘋狂割價的日子,催谷網民購物。今年淘寶光棍節當日全球交易額超過了1200億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三成多!當馬雲先生擔心物流系統因包裹一時間增加太多而未能消化之同時,究竟有沒有人會擔心在衝動消費下,物質的浪費對地球造成的影響?

網購消費

說到網購消費,相信不少人當初只會關注在虛擬世界只憑相片購物,難以確定貨品的真假及質量,甚或擔心網絡洩露個人資料等問題,因而對網上購物會存有一些猶豫。

但隨著人們習慣將手機與付款平台連結、網絡廣告出現與用戶網上瀏覽的大數據連繫和掛鉤、購買步驟被設計成按幾個制就可以輕易完成購買程序等,網購行為實在變得普遍。

網上減價促銷手法也有不少,除了減價日前大派購物券或紅包,還提供貨品預定,讓網民於節日前先給訂金搶客,再加上免運費、儲積分、賺里數等, 實行以個「抵」字來沖昏網民頭腦!網民在節日中,亦極易因為需要短時間搶購,一時沒有考慮清楚就衝動買下產品,結果卻又不太合用,最後要閒置在櫃裡,得物無所用。

浪費與珍惜

我們會不會在接收廣告或減價促銷的訊息時,質疑以上價值觀是否正確。如果社會沒有鼓勵我們要好好珍惜,以及運用現在手上所擁有的物品,而只管叫我們消費、購物,對於整個地球生態根本沒有好處,因為我們這樣下去,只會繼續耗用資源。

根據綠色和平本年一份有關衣物消費的報告指出,港人平均有94件衣服,女士平均更有109件衣服,當中平均有一成六,即約15件衣服是從未或只穿過一至兩次。話雖如此,香港人仍然平均一年買十次衣服,花費近一萬港元。調查亦發現,只有27%港人在過去兩個月曾修補衣服,數字反映我們寧願把衣服丟棄也不願花時間修補。

源頭減廢及簡約生活

為免要常常處理沒用的物品或面對如何收納等問題,打從一開始就應避免因衝動消費。另外,我們最好減少瀏覽網購網站或按進廣告連結,以避免自己看到似乎心儀的物品又按捺不住。此外,我們也可以增加購物時的麻煩程度,如每次購買一件產品時都要再次輸入非常長而複雜的密碼。最好也就在購買物品前要給自己幾天時間詳細考慮,免得自己又「衰衝動」,購入沒用的物品。而朋友間也可以互相監察、提點、鼓勵節省。

更重要的是了解簡約生活這種既時尚,又省錢的環保生活態度,珍惜自己精挑細選、真正喜歡,以及有用的環保產品,而不再是甚麼都要,令生活繼續堆積沒用的東西,雜亂無章。

為免地球繼續被我們「想要更多」的衝動購物行徑破壞下去,但願我們可以多了解自己實在「需要」甚麼,也好好珍惜我們手上的物品與資源。

「雙十二」又快來了,我們為地球、為荷包,唔好再輸俾個「抵」字。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2016年11月17日。

手機遊戲的消費陷阱

歐陽家和 | 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6/11/2016

消費者委員會收到投訴,稱有子女使用父母的手機購買手機遊戲程式,損失愈萬元;又有人聲稱花了高價仍然抽不中希望得到的虛擬角色。消委會建議巿民,如不想使用信用卡購買遊戲程式相關的虛擬用品,宜設定手機之取用限制,以防未獲授權的網上交易,減低損失的機會;另外,就抽不中虛擬角色的問題,就呼籲巿民留意有關條款,減少損失。

玩家雖有責任承擔因購買手機遊戲程式或虛擬產品而遭受的損失,但環顧我們鄰近地區的遊戲生產或代理商,不論是自願,還是法例規定,都會有自身的規則,減少類似的問題。例如在日本,遊戲使用者會劃分年齡,如果自願填報的年齡未夠20歲,就會視情況限制他們的購買量,減少不必要的衝動或感情消費。另外,就著抽虛擬角色的情況,除列明抽中相關角色的機會率,近年有些遊戲更新增「抽十次就送一次指定角色」,換句話說只要抽到一定數量,就應該抽到想要的角色,避免抽獎變成另一種賭博。

誘使心智未成熟的兒童及青少年過度消費是不道德的行為,希望遊戲供應或代理商自律。要避免青少年及家長在不知情下蒙受損失。其實不需等待修訂法例,只要遊戲供應或代理商願意多行一步,已可減少玩家金錢上的損失。不希望要到社會真的因此出了大事,才討論如何立法強制處理,這是下策。

小腳板 大祝福

——「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計劃」啟動禮後記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7/01/2016

為了讓青少年可以學習以小行動關心身邊有需要的人,祝福學校及社區,並學習服侍長者,為社會帶出正能量,明光社蒙華永會的資助,舉行「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讓青少年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走向香港社區傳播祝福。

本計劃啟動禮於2015年12月12日於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順利舉行。十分感謝華永會助理經理(企業傳訊)陳華先生在百忙中到場支持,除致辭鼓勵參與此計劃的學生,並向參與的學生頒發「祝福大使」襟章,差遣他們出發到社區祝福香港。另外,明光社副總幹事傅丹梅女士亦於當日感謝各老師及家長陪同學生到場參與,同時她亦以生活化的例子勉勵學生「莫以善小而不為」。

感謝學校的回應,我們招募了近八十位來自六間學校(包括中聖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裘錦秋中學(葵涌)、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及慕光英文書院)和多個家庭的高小至初中學生成為「小腳板祝福大使」。他們於差遣禮後的未來四個多月,會在日常生活上,以小行動帶來大祝福,為校園及社區貢獻祝福力量,增加社會的融和及凝聚力,並記錄在《好人好事正能量筆記》內。

「生命有Fun」講座

講座部份,我們邀請了恒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及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 (Michael),以及香港城市大學火焰計劃執行總監及註冊社工馬錦華太平紳士,為青少年講解如何關顧社會及長者等內容。

先做「小人小事」 就會帶來大影響

當我們平日在街上遇到貧窮人或拾紙皮的婆婆,或許我們會以「不想阻礙他們『搵食』」而刻意迴避。但Michael認為我們應該細心觀察,了解他們的故事、生活的微細處或難處,才可以替他們想出有效的辦法去改善他們的處境。

Michael向學生介紹了一部十多年前美國真人真事改編電影《拉闊愛的人》(Pay It Forward),並指出就算我們自己是個小人物,如能向陌生人不計回報的去做三件好事,接受者再向身邊的人再作三件好事,以一傳三、三傳九、九傳廿七擴展開去的話,就可以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正面影響。雖然可能會經歷失敗,但亦值得試試。

先學習CID

另外,Michael亦分享到可減少個人消費及享樂,把金錢投放到幫助他人。他認為學生要先學懂CID,分清需要及想要,再把餘下的作令人得益的投資及捐獻。每個人都可以是走出一小步的第一個人,但當要求別人做好事之前,要提醒自己也要做,甚至要做更多!

理財CID
  • 小心消費(Consumption): 分清楚需要(Demand)及想要(Desire),將有餘的錢拿出去幫有需要的人。

  • 聰明投資(Investment): 可以將一些金錢小心作投資,思想可以如何讓多些人得益,同時自己亦能開心滿足。

  • 捐獻(Donation)方式: 捐助別人亦可有多種選擇,遠的可以以助養方式幫助貧窮地區的兒童;近的,亦可以自己親手造麵包送給露宿者,好好關顧他們。

先了解長者想法

原來,我們一向對長者有很多誤會,以為他們一定很落後、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囉唆,並記憶力差。但具有多年前線社工經驗,並創立長者安居協會的馬錦華先生則澄清以上謬誤,他仔細地向學生講解其實很多長者都很精靈、熱愛被探訪,雖然他們不能記太多東西,但很會記住別人對他們曾作出的關心及尊重。

家訪新手Dos & Don’ts

對於探訪長者,馬先生建議學生們要先預備好「三心兩意」:愛心、耐心、信心;誠意及敬意。此外,亦要做好準備,如探訪對象的資料及所需物資,細閱被訪者的背景資料,並預留足夠時間作探訪,以免遲到及顯得很匆忙。這亦是對探訪者應有的尊重。

而在家訪的時候,應小心聆聽他們所表達的內容,並多問些開放式問題,以了解他們的現況,讓他們多談談自己的近況及身體的需要。探訪者要主動關心他們,並以身體語言,如拍拍他們膊頭,來安慰他們。若可以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或鄉下話來和他們作耐性的溝通,他們會很高興。而探訪所談及的內容,則應該保密。

馬先生亦提醒,探訪者應結伴探訪及小心探訪時的環境安全。不應隨意觸碰長者家中的物品,亦不應隨便承諾會再次到訪,要與主辦單位了解後才作下次安排。另外,亦不應問及可能令長者傷心的事情。

最後,馬先生亦鼓勵學生們在探訪前多作預備,也可互相學習及交流心得。

向長者派發小禮品 溫情顯愛心

我們十分感謝慈黃區基督教教會網絡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他們於啟動禮當天合辦長者活動「耆樂無窮」,並於學校內舉行盆菜宴,讓「小腳板祝福大使」在講座中所吸收的知識,可在當天立即有實習的機會,將明光社預先準備的禮品包在溫暖的筵席中送給長者及長者義工,當天合共送出三百五十份禮品包。

啟動禮在充滿意義的歡樂氣氛下結束。待2016年4月,當祝福行動告一段落後,我們會收集「小腳板祝福大使」的《好人好事正能量筆記》,並將他們的分享及心聲輯錄成《好人好事.小腳板正能量生命教育手冊》,於8月份派發至全港各中小學校。

 
特別鳴謝:計劃蒙華永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