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澳門槍聲的啟示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政策研究)
04/05/2007

賭業的發展,究竟是否可以幫助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沒有人再問了──自從澳門的賭業收益,超越拉斯維加斯之後,亞洲地區政府討論的,是如何以最快的快速度,分得一塊「肥豬肉」。「賭」與「不賭」,已經不是太重要。
 
但澳門的槍聲,是否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積極去發展一個幾乎不勞而獲的營生體系,對地區經濟而言,是否一個長遠而又健康的發展方向?
 
五月一日是國際勞動節,處處有弱勢社群示威、遊行,而且愈演愈烈,其實這是世界性的──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弱勢社群非但享受不到經濟發展的成果,營生的方法愈來愈少,生活的路愈走愈窄,多個地區的貧苦大眾,都積累怨氣。趁著勞動節,表達一下自己的訴求,無論是平靜的,還是帶點戾氣的,都是對地區政府的一個提醒。政府不正視,反而鳴槍示警,固然是一個自己激化地區民情的「笨」行為,周邊的地區政府看在眼裡,還不知道前車之鑑,反而悄悄跟在後頭,唯恐模仿不力,更是「笨上加笨」。
 
最近香港新聞鬧哄哄,一份與大部份市民都不相干的遺產,佔據了報章的頭條,反而一些關係大眾的消息,就隱沒其中了。其中廣管局就通過了有關賭博產品及服務廣告的相應修訂建議,容許電視及電台,除了每日4pm-8:30pm外,播放賽馬博彩廣告。賭博的資訊,將隨條例生效之後,可以大幅度在大氣電波中流通,特區政府的「不鼓勵賭博政策」,無聲無色地,早已不知跑到那裡去;而市民浸泡在賭博的資訊裡,「賭」與「不賭」,慢慢也會變得不太重要。
 
但願澳門的槍聲,可以對心急於發展經濟的特區政府及政黨,稍微有一點啟示。

相關文章

賭波才睇波 睇來幹甚麼?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5/07/2018

有沒有試過與朋友睇波,你一邊支持心愛的隊伍或某一球星時,你身邊的人卻很可能想你所支持的被罰黃牌、紅牌、被換出場?又或者你在欣賞球賽,為兩隊不斷互有入球,而感到非常緊張,不過你的朋友一看見入球就爆粗,甚至投訴為何入球數目那麼多……?

不用懷疑,其實都頗為肯定,他們不是在研究甚麼策略,更大機會是他們在賭波,因為馬會提供的波盤已經去到無所不用其極,成功將人的心思意念由比較技術、策略,轉移到一些與技術完全無關痛癢的範疇上。越與球場、球員、策略等無關,或然率就越大,越似賭博,而賭徒以為這些易賭,其實更多情況是輸得更慘。

馬會常常強調要加入這些不同的特別項目,是為了要加強吸引力,減少外圍侵蝕整體賭博收入。據傳媒透露,一次世界盃全球的外圍賭注數以千億計,有消息人士表示即使馬會內部估計,香港的外圍投注也數以百億,區區增加幾個與足球比賽完全無關的盤能減少損失嗎?當然不,但看看我們的警方截至十六強為止,也未曾破過超過一億的外圍和非法賭檔,連總警司在電台節目中也承認力有不及,外圍掃之不盡。

賭波合法化十五年,社會由不鼓勵賭博,變成不干預賭博;直到今天聽到最多的,不是賭博的禍害,而是賭博要有節制。所謂有節制即是賭博是可以的,只要懂得節制就好。這公眾教育正確嗎?不正確。但投放最多錢宣傳的馬會,最後叫得最響的也是這口號。

社會漸漸將足球活動變成賭博活動,如果有天我們睇波時,再沒有心情欣賞球星的腳法、隊員的部署、策略和體育精神,而心思都到了角球的數目,入球的多少,甚至有天發展到像外國的網上賭場,連球賽中有沒有人要抬走也可下注時,睇波這回事,還可以有積極健康的意義嗎?若運動這美好的事情被賭盤徹底扭曲,這值得嗎?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5/7/2018

轉傳訊息的道德責任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31/08/2017

近日,澳門兩位長者於「天鴿」來襲時,轉傳「筷子基某停車場發現五具屍體、當局封鎖消息」的訊息到不同的即時通訊群組和私訊中,當地政府以涉嫌觸犯「侵犯行使公共當局權力之法人」罪之名,拘捕他們。

新聞一出不少人形容為白色恐怖,是政府的禁言令。香港雖然都有曾就不實和令社會恐慌的言論作出過拘捕甚至檢控行動,但大多情況下都只拘捕發言的人,甚少)拘捕轉傳的人士。想像一下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對兩位被捕的長者有點同情心嗎?風災過後,眼見災情嚴重,澳門政府卻未有任何的進展報告,甚至連求救熱線都沒有人接聽的情況下,民間要自救唯有靠互報一些未知是否已經核實的消息,難道這樣不能情有可原嗎?撫心問一句,家中長者天天轉發不同的新聞短片,各種的叮囑、吩咐、擔憂和提示,豈不都是這類消息嗎?

有說,謠言止於智者,任何消息的發佈,不論是否轉發,如果當中有嚴重影響社會安寧,不同的國家也的確有相關的條例,去控告這些破壞安寧的人。作為訊息提供者豈不是應該好好管理訊息,未經核實和查證的消息不是不應發佈嗎?是的,筆者不得不認同這點。只是在經歷風災,多處水浸,作為巿民還能去查證嗎?

當記者也未必能進到災場,聽到消息又難道不傳嗎?也不一定,但記者會傳得很小心,例如會將句子改成「消息:筷子基某停車場發現疑似屍體五具 當局未回應」,這樣所謂的「謠言」其實一樣會被傳出去,但受刑責的機會就減少了。

歸根究底,為何要傳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呢?就是因為當時的資訊不夠透明。如果當時官方能開誠布公發放消息,並即時告訴巿民如何求生,以及保護自己的家財,相信謠言根本就傳不下去。可惜政府未竟全功,現在反要以刑事罪名控告巿民轉傳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這究竟是誰之過呢?

 

「風塵」僕僕

——澳門及香港的人口販賣情況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人口販賣是一門古老的行業,對很多人而言它是一項利潤甚高的「生意」,不幸的是在今天亦如是。或許我們會覺得人口販賣只會在生活條件較差的地區出現,然而它卻與我們近在咫尺,香港及澳門原來就是人口販賣的中轉站及終點站。早於2003年,美國已指出香港及澳門涉及人口販賣,也譴責兩地政府把關不力。我們將在本文探討香港及澳門的人口販賣的情況。

根據聯合國《全球人口販賣報告2014》,人口販賣的定義由三種元素構成:行為、引誘方式以及目的。「行為」是指招攬、運送或匿藏人口;而「引誘方式」則包括武力威嚇、欺詐、強迫、拐騙、行誘等;至於「目的」是指透過各種方式(如性剝削、強迫工作等)剝削被販賣的人。

澳門——主要以性剝削為主

在澳門出現的人口販賣多是與色情行業有關,而受害者也以女性為主。澳門的經濟收入以賭業為主導,伴隨著數量眾多的賭場,則是大量的妓女(性工作者)。她們來自東南亞、烏克蘭及俄羅斯等地,不過也有大量女士是來自中國內地。

流落澳門 各有前因

若按以上提及的定義,澳門人口販賣的受害者中有部分確實是被拐賣及引誘來到澳門。受害人在家鄉中被保證能在澳門得到待遇良好的工作,但在抵埗後卻發現原來所謂的工作,就是充當妓女,由於護照被人口販子扣留了,所以她們不能逃走及回家。

然而卻有部分中國女孩知道自己是來從事色情行業,她們基於不同原因而「販賣」自己:如家庭出現困難而急需金錢、受「男友」哄騙等。在這看似由她們「自主」的情況下,人口販賣好像和她們扯不上關係,然而卻有學者對此表示質疑。

透過進行田野研究,有學者發現在這批「自主決定」的女孩中,有為數不少的人是受所謂的「男友」慫恿到澳門從事色情行業,當細看這些女孩的經歷時,往往發現當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難以不令人聯想那是人口販子常用的幌子。(詳情可參考Selling Sex Overseas: Chinese Women and the Realities of Prostitution and Global Sex Trafficking一書)

人口販賣在澳門蓬勃的原因

涉及性工作的人口販賣在澳門如此蓬勃,其中一個原因與澳門的經濟模式有關。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主要收入源自賭場,而賭場的主要客源則是內地遊客。由於有大量遊客湧入澳門,因而增添色情行業的市場需求,亦自然吸引更多女孩前來——無論是被誘騙還是自己決定到來。

因為色情行業有如此龐大的需求,所以不少人也想從中分一杯羹,酒店商人是其中一員,他們有時會與馬伕合作。有些酒店會將某些樓層租給從事色情行業的女孩,甚至會在酒店內劃分區域讓她們「兜客」,酒店並會管理這些區域;當然酒店會從中得到利益。

此外,澳門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執法方面仍然鬆懈。儘管澳門定立法律懲罰從事販賣人口者,違法者最高可被判監禁十五年;若受害人年齡不足14歲,則最高會被監禁20年。可是,每年被判監的人卻很少。根據澳門的阻嚇販賣人口措施關注委員會的統計數字,在2013年被起訴的人口販賣案件只有三宗。

香港——人口販賣的中轉站及終點站

香港已成為以強制勞動及以商業性剝削(commercial sex exploitation)的人口販賣中轉站及終點站,可是香港保安局卻認為香港並沒有直接涉及其中,只承認是中轉站。此外,香港亦未有簽署聯合國的「防止、打撃及懲罰人口販賣協議」。

香港的人口販賣情況

與澳門的受害人相似,被販賣到香港的人有些是被拐帶及誘騙來香港。如一名菲律賓未成年少女,以為來香港擔任家庭傭工,然而抵達香港後的數小時內卻被迫與六名男士發生性行為。在灣仔酒吧區,這些例子屢見不鮮。

然而與澳門稍為不同的是,香港的人口販賣情況涉及另一形式——強迫工作,而受害者主要是外傭。印尼及菲律賓人若想到香港擔任傭工,往往要先支付一筆龐大的介紹費,價錢由$1,950 至$2,725美金不等,外傭在找到工作前已欠債纍纍。他們來到香港工作後,若不幸遭僱主剝削及虐待,也可能因為懼怕需要即時還債而啞忍。

人口販賣在香港發展的原因

香港成為人口販賣的中轉站的其中一個原因,由於其地理位置方便,不法份子會把從內地及東南亞誘騙的受害人經香港運送至歐美等地。而中國的一孩政策某程度也助長了人口販賣,原因是政策令到內地男女比例失衡,男性遠比女性多,若要娶得本地女性為妻就需要付出更大成本,這令一些客觀條件稍遜的男性轉向海外新娘,而香港就成了「運送」海外新娘的中轉站。

此外,與澳門不同之處在於香港並無法例直接懲罰人口販賣,更不用說香港並沒有為人口販賣定下清晰的定義。若有人觸犯人口販賣罪行,有關當局會以《入境條例》及《刑事罪行條例》第129條等相關法律來檢控該人。此外,他甚至可能會因「使用、販運及供應偽造旅行證件」而被控,而最高刑罰是罰款500萬元及監禁14年。若有人舉報人口販賣案件,被販賣的受害人會因過期居留等種種原因被抓,至於販賣她的人,有關部門則會按所搜得證據而決定而哪條條例檢控他。

人口販賣是一門複雜的課題,其有著千絲萬縷的原因,錯綜複雜。雖然此文只討論澳門及香港的情況,然而人口販賣涉及全球性的層面與運作,也是涉及制度性與結構性的罪惡。各國政府當然是責無旁貸,然而就個人而言我們也可出一分力,或許我們可以提高警覺,留意懷疑是人口販賣的個案;又或是身體力行,參與或支持一些關注及致力打擊人口販賣的機構。在打擊人口販賣一事上,我們可以不只是旁觀者。
 

 
 
參考資料:
Grenville Cross, “Hong Kong Needs a Dedicated Anti-trafficking Law,”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1/3/2015, 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445245/hong-kong-needs-dedicated-anti-trafficking-law 

Ko-lin Chin and James O. Finckenauer, Selling Sex Overseas: Chinese Women and the Realities of Prostitution and Global Sex Trafficking. New York: NYU Press, 2012. 

Robyn Emerton and Carole Petersen, “Migrant Nightclub/Escort Workers in Hong Kong:  An Analysis of Possible Human Rights Abus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Comparative and Public Law Faculty of Law, 2003.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Global Report on Trafficking in Persons (Vienna: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2014), available online from: http://www.unodc.org/unodc/en/human-trafficking/global-report-on-trafficking-in-persons.html

U.S. Department of State,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2014 (U.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226844.pdf

悅鳴,「協助打擊販賣人口」,《澳門日報》,2015年3月13日,網址: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5-03/13/content_981726.htm

「南非人口販運猖獗」,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catholic.org.tw/theology/klife/column/060424.htm

「澳門在打擊販運人口方面有所不足」,澳門平台,網址:http://www.plataformamacau.com/zh-hant/%E6%BE%B3%E9%96%80/%E6%BE%B3%E9%96%80%E5%9C%A8%E6%89%93%E6%93%8A%E8%B2%A9%E9%81%8B%E4%BA%BA%E5%8F%A3%E6%96%B9%E9%9D%A2%E6%9C%89%E6%89%80%E4%B8%8D%E8%B6%B3/

朱蔚欣,「推動工商業界打擊人口販賣」,《國度復興報》,2014年7月29日,網址: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2124

香港保安局,「偷運/販賣人口和非法入境」,網址:http://www.sb.gov.hk/chi/special/bound/iimm.htm

澳門政府阻嚇販賣人口措施關注委員會,網址:http://www.anti-tip.gov.mo/tc/stat.aspx

蔡莉莎,「人口販賣」,《呼聲》第211期,施達基金,2015年3月11日,網址:http://cedarfund.org/2015/03/11/share211/
 
 
 
 
 

 

賭博問題令人憂慮 監察賭風刻不容緩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9/01/2015

雖然馬會聲稱去年香港人在澳門輸掉310億元,但馬會總投注額卻高達1740億,比去年上升超過十個百分點,當中賭波受世界盃帶旺,投注額上升22.9%,全年投注額高達622億港元;當中連一向被視為夕陽的賭馬項目,居然投注總額上升一成,可見之前引入外地賽事,以及融合彩池,加上互聯網上可以直接收看賽事等,刺激更多人參與賭博、增加投注額。

馬會在其業務總結中更警告:「任何加諸馬會的制肘,均無助減低投注人士的博彩意欲,只會惠及非法外圍莊家。」[1] 事實上,馬會彩池規模及每場賽事的平均投注額已經是全球之冠,如果說香港賭風不嚴重,不用控制,基本上是睜著眼說瞎話。

 

世界盃易引起賭風

2014是世界盃年,明光社與學界和前線戒賭機構於決賽周前做了一項調查,旨在了解青少年的賭風,最後發現三大現象:[2]

一、青少年賭風上升;

二、馬會和外圍一同爭奪網上賭博巿場:

馬會更開設非常方便的應用程式協助巿民投注,這等同市民將24小時的投注站袋在褲袋中。同時,市面上亦有不少提供即時球賽消息的應用程式,它們甚至設有震動功能,在傳送球賽消息後會令手機震動通知用家,結果手機淪為賭民的傳呼機,隨時勾起他們的賭博意欲;

三、賭博如果牽涉借貸,基本上就恨錯難返,病態賭博成為定局。

 

賭風愈發熾熱 各地戒賭機構憂心忡忡

去年12月由十間本地戒賭機構所舉辦的第一屆華人福音戒賭會議中,不少與會的機構均感受到自己「生意蒸蒸日上」,情況令人擔憂。監察賭風聯盟召集人胡志偉牧師在總結時建議,以公共衞生為框架,並仿照吸煙、吸毒等沉溺問題,要求政府就預防、教育、研究、制定政策和治療五方面入手,處理議題。

該會議中亦有來自鄰近地區的與會者分享經驗。曾於香港及澳門任戒賭輔導超過十年,現於馬來西亞開設戒賭中心的陳鎮國牧師表示,澳門的賭博問題因為涉及賭場和賭業,問題複雜得多,而且難以解決;至於在馬來西亞,賭業雖然屬非法,但卻因為「黑警合一」——外圍和警察居然合作開賭,他們的收數手法更是變態嚇人。該地的戒賭工作雖然刻不容緩,卻又因著種種問題,幾經艱難後始能開展。

同場亦有內地朋友分享在內地戒賭的困難:在政府未有正式政策前,內地戒賭事工根本難以展開,賭徒在不同的賭海中,無法翻身。

 

捉襟見肘的香港賭博政策

香港雖然有所謂的賭博政策,但政府執行不力;香港雖然有監察賭風的官方機構,可惜所做的只停留在小修小補階段。他們進行所謂的研究,就是五年一度的賭風普查,但前線團體的建議,例如將合法賭博年齡提升至21歲,政策當局卻從來沒有擺出誠意實行。

教育防賭訊息方面就更加不足,相關資料只滲透在公民教育這些非正規課程當中,課程內亦不會教導學生正確的金錢和理財觀念,就連常識科中也沒有包括「防賭」這類基本常識。

治療病態賭徒方面,政府根本沒有調動資源,反而只是用賭徒輸來的錢成立平和基金,不過政府十多年來完全沒有撥款。現在坊間各種各樣的戒賭方法,以及十多間的戒賭機構,其實不少是由民間及基督徒群體舉辦,他們一直在默默承受很大財政壓力而支撐過來的。

 

興起監賭使命繼承者

隨著鄰近地方不斷興建賭場,加上香港賭業仍在不斷發展,究竟何時才會有人承擔使命,檢視現時的賭博政策,以及進深從事研究、教育及預防等工作呢?
 

 


[1] 馬會2013/14年度業務總結 http://corporate.hkjc.com/corporate/operation/chinese/13-14-results.aspx

[2] 「2014世界盃前後 賭風調查 新聞發佈會」,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2014年7月3日,網址:http://www.truth-light.org.hk/myimage/node_image/n4100_5000/n4841_2014_worldcup_gamble_survey.pdf

 

手機遊戲似賭博 政府規管勿再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8/05/2014

近年手機遊戲如雨後春笋般湧現,大部份遊戲都有組隊的元素。所謂組隊,就是玩家透過不同的方式在遊戲程式中獲得不同的隊員,從而打敗敵人。增加隊員的方式,不外乎兩個:一、打敗敵人,將對方納入自己陣營,;二、用遊戲中提供的資源,以隨機形式抽到隊友。後者會令玩家有較高機會抽到實力強勁的隊友,但同時由於遊戲提供的資源有限,一旦在幾次機會中抽不中,玩家也可以選擇等候,或者付款買網上資源。
 
對於以上提及的方法,不少前線戒賭機構認同不算是賭博,因為玩家在最後不會得到真實的金錢,不過抽獎的隨機性卻有機會使人成癮。事實上,有青少年因此而花費大量金錢去博取更多強勁的隊友;而內地去年底亦曾因此要求叫停部份遊戲。在出產這種遊戲最多的日本,則以年齡為限,未夠二十歲的玩家,每月不能以超過某個限額的金錢來進行抽獎活動,並在遊戲中強調「不花錢也可以用策略完成所有關卡」。
 
在香港,不論政府或是遊戲業界人士均未有設立任何保護青少年的措施及政策,青少年可以任意玩來自世界各地各類型的遊戲,當中包括賭博遊戲。難免令人擔心青少年會否因此而沉溺及上癮、甚至變成病態賭博。根據遊戲商透露,其實在一百人中只要有一人付款,他們就可以賺回成本了,可見這些遊戲是「大生意」。可是,整件事亦容易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後果可以一發不可收拾。

 

港澳賭風持續熾熱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1/2014

在2013年,雖然並沒有特別盛大的國際足球聯賽舉行,而且國際賽馬賽事場數沒有特別多,也沒有特別高的六合彩派彩,但馬會投注額仍然飈升,以下為本年度各項目的投注額:
 
2012/13年的投注額 (港元) [1]
賽      馬       943.70億
足球博彩       506.06億
六合彩            76.27億
總投注額:  1526.03億
 
在馬會的年報中,馬會解釋投注額上升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重新吸納青少年
馬會近年積極投入年輕人巿場,先是每逢周三舉辦不同活動,鼓勵年輕人進馬場,繼而學習賭博;之後又以欣賞馬匹和賽事為名,編寫了一個「模擬賽馬」手機程式,此舉變相教青少年賭馬。此程式現時已有近40萬人次下載。
 
二、將手機變成投注站
馬會除了改革網站,去年更大力推動其手機投注程式,相關的賽馬、足球及六合彩投注額佔投注總額約18%。程式推出才一年,已有超過45萬個投注戶口。如果將手機投注服務計算在內,有超過70%的投注交易透過此平台處理。根據馬會數字,最高峰時段每秒處理3600宗交易。[2] 至此,投注站正式流動化,各人的手機均可變成投注站。青少年足不出戶,只要透過家人的戶口,即可下注。從此,「禁止十八歲以下人士進入投注站」以保護青少年的說法,正式失效。
 
三、足球博彩場數不斷上升
2003年賭波合法化之時,馬會聲稱只為四大足球聯賽提供投注,但至今年已接受全球逾七十項聯賽和盃賽的投注,當中大部份均是二線或地區性的賽事,根本說不上大型和國際賽。是故,去年即使沒有任何重要賽事,投注額居然仍可上升7%,比十年前更升了三倍。又因為足球博彩的毛利比賽馬更大,最後竟成為馬會最大單一收入來源,甚至令馬會成為全球足球博彩規模最大的莊家之一。
 
未來,馬會還進行優化馬場工程,光是第一、二期就用了35億;再加上2013年在立法會通過了賽馬的匯合彩池安排,令馬會與外地賭博機構的彩池可以一併處理,因而令彩池增大,出現更可觀的派彩。從以上種種行動足可見馬會今天根本不是不鼓勵賭博,不是只為有賭博意慾的人提供服務,而是將賭博看成一盤生意,積極吸引新人加入賭博行列。

澳門:成東南亞最大規模的賭城

可是更令人擔心的是在一海之隔的澳門。賭博已經成為全澳的主要國民生產總值來源,該地甚至成為東南亞境內最大規模的賭城。鄰近地方近年亦相繼討論金,甚至要開設賭場;再加上近年湧現的賭博遊戲、網上賭博、股票巿場炒賣等沉溺情況,香港新一代只會面對愈來愈多賭博誘惑。各種誘惑會以動人的方式去引誘大家跌入這些陷阱中。
 
堅持「睇波踢波不賭波」

最後,還要再提提各位,世界盃將於2014年舉辦,而且本屆更是自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免費電視台第一次播放決賽周,相信傳媒定必又吹起世界盃熱。屆時,若連馬會也不諱言提出「加大力度對抗外圍」時,熾熱賭風將很快出現。若沒有團體宣傳「睇波踢波不賭波」的理念,或許每隔四年,香港便會變成全民皆賭世界盃。

 

 

澳門開放賭權的反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13/05/2013

十年前,香港實行賭波合法化。然而早在2002年,澳門開放賭權。當時大家以為這只會影響何氏家族的生意。十年過去,澳門今日已成為全球第一賭城,地區生產總值成為全亞洲最高,從批給賭博專營權所得的直接稅已成為政府收入最主要的來源。[1] 澳門人的福利開始提升,政府更於財政預算案中年年派錢。賭巿帶動商業、樓巿一同上升,「旅遊博彩業」成為澳門的單一經濟支柱。
 
因為薪金吸引,而且加薪幅度大,不少澳門青少年因此放棄學業而投身賭業;也有人慨嘆不做賭在澳門沒事可做,一切都是迫於無奈。事實上,澳門的病態賭徒同時亦是全區最多。於2010年,曾有研究顯示在澳門的賭博人口中,可能每十個就有一個是病態賭徒,情況嚴重得連澳門大學博彩研究所所長馮家超也十分關注。[2]
 
澳門開賭,香港也「受惠」。每每有賭場開幕就會在香港宣傳:而以賭博為主的企業亦上巿集資,賭股的表現往往總「跑贏大巿」。但每次投資分析員總說:澳門為單一經濟體系,賭業極受外圍因素影響。以前香港人前往澳門賭,會被視為爛賭鬼的表現;但隨著該地開放賭權,更多不同款式及針對不同巿場的賭具在巿面出現。今日賭博已成為了平常活動,男男女女也會自行「組團」入賭場。賭風比以前更熾熱,但危機感卻降低了。
 
要評估澳門賭業對澳門整體的影響,情況就如泡沫一樣,在好景的時候總看不到問題,仿如香港的地產一樣;惟到泡沫爆破,便會發現問題叢生。可是,到時再處理問題就變得複雜多了。
 

 
[1]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局,〈中央帳目〉,http://www.dsf.gov.mo/finance/public_finance_info.aspx?FormType=0&#generalLedger
 
[2] 〈澳門病態賭博率亞洲最高 十人中一人成變態賭徒〉,《中國新聞網》,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chinanews/20100823/21391766758.html
 

 

繼續抑制賭風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7/01/2013

回顧2012年,本地以及各地的賭博狀況均有上升之勢。馬會投注額不斷上升,受注的場數,不論足球或賽馬,均有增加;海外賭場方面,澳門、新加坡賭場的營業額連連報捷,部份澳門賭場除了以渡假勝地、藝術表演作招徠外,更有明目張膽地就他們新的角子老虎機刊登廣告,宣傳重點最終放在獎金上。另一方面,香港警方更接連在遊戲機中心內搗破疑似賭博的遊戲機,情況令人擔憂。
 
馬會今年動作多多,雖然在去年馬季開始,馬會在大部份與賭博有關的宣傳活動的海報,都加入了白底黑字的「警告字眼」,惟馬會的攻勢卻完全沒有減弱。首先,馬會開設手機下注的功能,凡使用智能手機的馬會用戶,就可以自由透過手機下注。同時,今年開盤的足球及跑馬賽事甚多。而賽馬方面更增加不少直播的海外賽事,賭波亦引入奧運的足球項目。六合彩則增加開彩次數,又因著頭獎獎金金額的上升,吸引更多人投注六合彩,投注額因而又再上升。單是2011/12年度全季賽事,共錄得逾861.1億元投注額,按年上升7.1%,是千禧年以來新高。
 
除了香港賽馬會外,鄰近地區的博彩業亦影響著香港。澳門不少賭場去年均在香港各大報章刊登頭版廣告,除了宣傳其娛樂場和酒店的活動及設施外,更宣傳他們的角子老虎機彩池派彩高達千萬元,藉此吸引巿民到澳門賭場耍樂消費。當中角子老虎機款式多變,而且玩法亦以多樣見稱,故此吸引不少人玩此類「遊戲」。相關的廣告明目張膽地在宣傳離岸博彩,但港府完全未有就問題作出回應,我們為此感到非常失望。
 
事實上,鄰近國家及地區(如澳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近年均將合法參與賭博的年齡定為21歲;而全球不少賭場(如美國拉斯維加斯、新澤西、亞特蘭大和摩納哥等),入場年齡門檻亦為21歲。不少研究指出愈早接觸賭博的人,長大後愈大機會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政府委托香港理工大學的調查發現,四成18歲以下的青少年曾參與賭博活動,當中四成更早在10-13歲已初嗜賭博滋味。可惜港府無視有關問題的嚴重性。
 
理大的調查亦發現接近7成(68.6%)的被訪者亦認同應該將香港合法賭博年齡由18歲提升至21歲。調查亦認為「香港政府理應參考鄰近國家和地區制定有關的賭博政策」。監察賭風聯盟於立法會選舉前亦發起登報聯署運動,鼓勵更多人支持相關建議,惟近月收到政府的回覆稱暫時未有計劃就合法賭博年齡提出任何修訂,態度令人失望。
 
展望2013年,提升合法賭博年齡勢必成為反賭風的大方向。賭波合法化的十年,我們看到足球運動在電視上整體的變質,由欣賞變成賭博,同時看到外圍賭業蔚然成風。香港能否守住現時不鼓勵賭博的政策,看來只能靠民間各團體持守和結集力量,否則賭權隨時開放,最後損失的,將會是社會整體利益。

免費報頭版賣博彩廣告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3/2012

澳門賭業可謂如日方中,除了帶動當地經濟,他們更在香港上巿,香港的財經版(或稱為「賭股」版)幾乎天天報道他們的股票變動。近日澳門幾間賭場更聯手一起在香港的免費和收費報章大賣頭版廣告,聲稱他們部份賭博工具的派彩非常巨額,呼籲巿民到賭場豪賭。

香港與澳門只有一水之隔,但兩地對賭博的管制,不論是法律、社會文化、教育等等都有所不同。澳門的博彩公司可以隨意在澳門宣傳博彩業,但香港至今仍然是一個不鼓勵賭博的社會,社會只能接受香港人有限度、有節制的博彩,所以香港賽馬會一直也受到社會各界嚴密監察。偶爾馬會也會放風說政府對他們的監察非常嚴格,這對香港人來說,是政府作為發牌機構應盡忠職守的表現。

拒監管離岸賭場宣傳

但港府對澳門的賭場在香港傳媒賣廣告,卻完全不作任何監管。自從澳門開放賭權後,不時有類似的宣傳在香港的傳媒出現,有時在娛樂版,有時在波經和馬經版,有時甚至以「娛樂場」的名義在頭版出現。(註:娛樂場的英文是Casino,就是賭場的意思)。起初只宣傳其所謂娛樂設施,不會直接提及賭博,但現時卻赤裸裸地以巨額彩池作宣傳,連半隻警告字眼也沒有!

香港政府常常以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為理由,拒絕監管有關廣告,這是完全沒有理據的。綜觀不少歐洲國家,都有法例去規管賭業,而在規管的同時,亦對外來賭業的宣傳加以禁止,例如英國,是非常嚴厲地禁止離岸賭場,或者離岸的樂透(即六合彩)廣告。香港不是應該效法嗎?否則香港人表面上沒有在香港沉迷賭博,但實際上是轉到澳門去,這豈不是失去了原本香港不鼓勵賭博的意義?
 
 

停不了的反賭事工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
22/01/2012

雖然今年沒有大型盃賽,也沒有很多大型賭博活動,但賭博事業仍然蓬勃發展,不論是澳門的博彩業,抑或是香港賽馬會,甚至是世界的賭博事業,均有很大的發展。而反賭,在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下,漸漸沒有人關心,甚至愈來愈少人理會賭博對社會的影響,大家只看賭博的收益,不看病態賭徒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和損失,最後埋單計數付代價的,還是整體社會。

賭場化身娛樂城

今年澳門各博彩業上巿公司的收益,均是歷年之冠,除了一段很短時間的技術調整外,整年都是跑贏大巿,甚至成為逆巿上升的股票。各大賭場加入娛樂休閒的活動,務求將賭場化身為娛樂城(事實上不少賭場就是叫娛樂城),加入老少咸宜的大型歌舞、活動等,美化成一家大細渡假旅遊的勝地。即使年中澳門政府將合法進入賭場賭博的年齡提升至21歲,似乎亦未有影響澳門博彩業的發展。
 
至於香港賽馬會,去年將六合彩加價後,因為投注額增加,變相增加金多寶等累積派彩,今年曾出現派彩過億元的情況,而單次的投注額亦同樣數以億計,六合彩加價令香港賭風更熱。到了球季開鑼時,又靜靜加入不同的二線歐洲聯賽到彩池中,以圖讓更多賭徒陷入賭博的陷阱。監察賭風聯盟和明光社曾要求民政事務局和博獎會正視有關問題,但反應冷淡。

股票炒賣如賭博

另外,就賭博廣告問題,馬會至今仍然堅持只將警告字眼放在廣告中的角落,而且佔廣告的部份極小。馬會曾多次大條道理稱澳門賭場在港落廣告全不受管,但馬會自家廣告卻限制多多,民政事務局卻用難以定義賭博成份為理由,拒絕禁止有賭博成份的境外廣告在港傳媒刊登。監察賭風聯盟亦曾經將有關議題向民政事務局和博獎會反映,但同樣不得要領。
 
隨著2011年過去,我們除了關注明顯的賭博問題外,現時賭博氣氛有蔓延到股票巿場之勢。過去數月炒輪證的成交之多,炒即日巿的情況日趨嚴重,三幾分鐘的炒股基本上將香港的股巿變成大賭場,就連經濟學者亦認為情況嚴重。明光社對事態非常關注,亦希望有關的監察機構做好把關的角色,切勿令香港的股票巿場變成全球大賭場。

唔怕你精,唔怕你呆,最怕你唔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11/2011

如你去過澳門的話,你會發現那裡其實是沒有「賭場」的:他們都是以「娛樂場」作為正式名稱招徠賭客。回到香港,街頭林立的竹館,都是宣傳「麻雀耍樂」,甚至多玩可以防止「老人痴呆」!其實中國人深知賭博對人的影響,在民間智慧中,相關的教訓都多得很:「唔怕你精,唔怕你呆,最怕你唔來」,「輸錢皆因贏錢起,不賭是贏錢」等都是提醒人小賭結果不是怡情,反而是一個「貪」字上心,變成心「癮」就使人不能自拔。
 
今期《生命倫理》特別邀請了對戒賭輔導有豐富經驗的蕭如發牧師為大家分享。另外,在秋風送爽的季節裡,當你到郊外遊走時,可有發覺大自然也不時被「發展」起來呢?陳一華牧師會由此說起,與大家再思權利與義務的問題。

香港應隨澳門將合法賭博年齡提升至21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7/07/2011

澳門立法會在6月中通過法案,把進入賭場的合法年齡由18歲提升到21歲。[1]政府有關官員稱此舉是關注到很多青少年畢業後就立即投身賭場工作,容易在耳濡目染下認識和沉迷賭博,甚至產生很多不同的罪案,例如偷籌碼、監守自盜、聯同其他人出千等,也有不少年青人因賭敗而債台高築,直至「爆煲」才到戒賭機構求助。
 
由此可見,經常流連賭場的人,往往是抱著「一鋪發達」的價值觀和金錢觀,青少年面對這些試探,很難不被牽著走,成為金錢和賭場的忠實「客人」。故此,我們也支持賭場執行有關措施。
 
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注到賭風不單在賭枱上熾熱,更蔓延到其他賭博玩意。澳門早前已有賭場揚言要加強「角子老虎機」的「推廣」,事關角子老虎機、賭馬、賭波等仍然容讓18歲至21歲人士參加。我們認為這些賭博項目,不論港澳,亦應一刀切,只容讓21歲以上人士才可參與。我們堅持的原因有三:
 
1. 18至21歲對大部份現代青少年來說,仍然是求學期,生活主要依靠父母,即使有兼職,收入也不穩定,部份更要借貸交學費,在此情況下,實不應給他們參與賭博。
 
2. 當香港的銀行也決定將大學生信用卡的信用額大幅調低至10,000元時,可見大學生管理金錢的能力相對較弱,作為負責任的社會,應幫助孩子好好成長,學習金錢管理。
 
3. 不少調查均指出,青少年容易因為好奇而參與賭博,當中一旦成為病態賭徒,其嚴重的程度會比成人高。換句話說,他們一旦出現問題,會比成人嚴重。如只管賭場而不管其他相關的賭業,青少年仍然有機會接觸賭博,那麼原本為防止青少年過早接觸賭博的目的就失去了。
 
為此,我們希望港、澳兩地,就賭博年齡的規定一同看齊,讓青少年能健康成長,好好學習金錢管理的態度,減少成為病態賭博的機會。
 
 
 
 

 
[1]2011/06/14,《新華澳報》,〈未滿21歲禁入賭場法案通過〉。

應將合法賭博年齡提升至廿一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3/06/2011

6月中澳門立法會通過,禁止未滿二十一歲人士進入賭場,未來亦不准再聘請二十一歲以下的人士在賭場工作。

當地的立法會議員和政府發言人不約而同的表示,希望青少年在18至21歲期間,多嘗試其他工作,不希望全部青少年一畢業就將加入賭場工作成為生存和成功的目標,並藉此延後青少年接觸賭博,減低他們成為病態賭徒的機會。

香港是否應該效法?相信很多人聽到提升賭博年齡,或者就會祭起個人權利的公約,強調十八歲已經有足夠的成熟度去賭博,甚至亦有人認為既然青少年18歲有權看三級片及買煙酒,理應也有權賭,沒有甚麼理由去反對。

其實今時今日,不少18歲的年輕人,可能還在讀中六,或副學士及各類文憑等等,畢業投身社會的時間推後了,很多人在18至21歲期間仍在做補習老師,甚至要借貸款完成課程,一畢業就加入「負債兵團」。與上一代可能已經中學畢業投身工作,甚至賺錢分擔家庭開支相比,現時18至21歲的青少年,不少還在問父母拿零用錢,大部分都未有能力承擔賭博活動的風險。

我們不禁問:青少年是否適合參加賭博活動?近月,銀行業也決定於第三季開始將大學生信用卡的信用額縮減至一萬元,理由是他們的「信用不足」,有不少大學生也坦承擁有幾張信用卡。根據學生資助辦事處資料,過去三個學年,共有七百七十八名學生貸款借款人,無力償還借款,最終申請破產。

在消費主導的社會中,連鄰近的國家,例如新加坡、澳門,都決定將青少年進入賭場的年齡提升至21歲,香港的青少年18歲時大部分又仍在學,在財政上未能獨立自主,甚至部分人要靠借款交學費,我們實在是時候要問:社會真的要讓他們這樣早開始接觸賭博嗎?

不少前線戒賭機構指出,年輕人愈早參與賭博,接觸賭博的機會愈多,他們成為病態賭徒的機會便愈大。賭波合法化已令不少年輕人加入問題或病態賭徒的行列。作為一個幾乎完全依賴賭博業的城市,澳門尚且驚覺要防止賭風在年輕人之間蔓延,香港政府及立法會一眾議員,豈能坐視賭風蔓延而不理呢!趁着政府即將與馬會討論有關續牌的事宜,希望政府能積極考慮將合法賭博年齡提升至21歲。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3/06/2011

應學澳門提高賭博年齡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6/2011

澳門立法會通過法案,將准許進入賭場的年齡,由18歲提高至21歲,又禁止未滿21歲人士在娛樂場任職。 澳門政府提出有關法案,主要是想避免年輕人因為過早接觸博彩活動,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甚至沉迷賭博;有議員指出,現時澳門的博彩法已不合時宜,有修訂的必要,但要徹底解決問題則需要政府、博彩企業及家長三方面共同承擔。

澳門作為一個經濟極度依賴賭博業的社會,尚且收緊年青人接觸賭博的限制,很明顯是他們深受其害,逼於無奈的決定。我不少的同事和朋友經常往澳門負責一些有關賭博的講座,發現澳門很多年青人和他們的家長都認為,與其讀大學,不如中學畢業就入賭場做荷官,因為收入高,發展機會多。而由於開放了賭權,賭場職員現時可以到其他集團的賭場賭博,令他們沉迷賭博的機會大增,做成的社會問題亦增加。

在香港,隨著年青人喜歡的活動──足球的賭博合法化;馬會利用所謂慈善捐款,成功令到大部份青少年中心都要在其名稱前面冠上馬會的名稱;以及馬會不斷將賭博包裝成娛樂,令青少年對賭博的戒心降低,其實香港正走著澳門的舊路,當愈來愈多年青人自小習染賭博,他們成為病態賭徒的機會亦隨之增加,而香港整體要為賭博付上的社會成本亦愈來愈高。澳門已經驚覺問題的嚴重,正在亡羊補牢,但令人憂慮的是大部份香港傳媒竟然沒有報道這新聞!而港府更樂於隻眼開隻眼閉。

莫將六合彩變賭場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9/2010

據報導馬會高層一直憂慮六合彩投注額持續下跌,為了「保護員工的就業機會,以及在彩池下跌時仍能維持六合彩的吸引力」,馬會內部正醞釀革新六合彩,包括增加每注金額,由現時的5元加至10元;增設「單雙、大細」等新玩法,期望扭轉六合彩的頹勢。

首先,所謂投注額持續下跌其實只是誇大其辭,過去幾年六合彩投注總額有升有跌,但相差只是六十多億裏面的一兩億,而且當經濟不好,或者遇上世界盃的時候,市民減少買六合彩有甚麼問題?大家不要忘記由馬會負責的賭馬、賭波和六合彩加起來總投注額是上升的。除非馬會覺得她的使命就是不斷鼓勵市民賭多一些,否則完全沒有理據支持要刺激市民投注六合彩的意慾。

另外,六合彩本來是殺傷力最細的一種賭博形式,很多市民只是買一個希望,不會(亦沒有可能)「瞓身」去賭,對他們和他們家人的生活和經濟影響比較細。一旦將六合彩改為可以買大細和雙單數,其實是徹底改變了它的本質,令一些想在短時間博一博的人,可以將六合彩變成賭場,「瞓身」去投注,不再是投注五元或幾十元,而是幾千幾萬甚至更多。於是繼中年男士喜歡賭馬,年青人喜歡賭波之後,大家將會看到多主婦和長者喜歡賭有「單雙、大細」這種簡單易明方式的六合彩。

內地一些人因為賭香港地下六合彩而傾家蕩產的新聞時有所聞,馬會實在不應該好像香港一些無良的大財團一樣,為了要搾盡小市民的一分一毫而費盡心思,應該多些想一下本身的社會責任。

從足球反思世界

蘇恒泰 | 前戒賭輔導員,現職市場和社會研究相關工作
24/05/2010

有經濟學家指出,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時,須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從而制定合適的策略,這樣海外投資者在當地市場才可以持續發展。適逢世界盃臨近,或許我們可以在足球身上,反思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實,足球在大英帝國的殖民時期已開始傳至世界上不同角落,但足球真正連繫世界不同國家,可推算至兩次大戰期間,首屆世界盃亦是在這段時間在烏拉圭舉行。不過,二次大戰以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加上保護主義掛帥,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只容許球會註冊一至三名外國球員,而蘇聯更限制將東歐球員『出口』至其他西方國家,因此,全球化在九十年代前尚未在足球世界出現。
 
足球全球化,最直接的體現是球員和資金自由流通。球員的限制在九十年代開始逐步取消,當時歐洲法院裁決當時15個屬於聯盟國家的球員在其他歐盟國家不受外援名額限制,加上蘇聯解體,東歐球員可以外援身份投效西歐球會。自此,西歐頂級聯賽充斥無數外援,以英超為例,現時外藉球員佔註冊球員總數近50%。
 
無可否認,放寬輸入外援令高質素球員過於集中在某幾個國家的聯賽中,令國與國之間的聯賽水平不斷拉闊。以歐聯為例,近年的淘汰賽的席位幾乎被英格蘭、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的球會壟斷。西歐列強由於有戰績支持,電視轉播費、獎金和紀念品收入都水漲船高,令他們有更多資金引入更多球技出眾或受全球球迷愛戴的球星。
 
可幸的是球會間強弱懸殊的情況未有在國家級的比賽中出現,相反,各國高質素球員由於在高水平的聯賽中得到更多磨練機會,以致國家隊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因此,在過去五屆世界盃中,每屆最少有兩支過去從未打入八強的球隊打入該屆賽事八強,反映容許球員自由流動雖拉闊各地聯賽的實力差距,但卻提升了國家整體的足球水平。
 
當然,足球全球化不單是球員間的自由流動和球會在世界各地吸引球迷觀賞比賽,更重要的是為球會吸引世界各地的資金注資和贊助。以英超為例,逾半數球會由外國班主擁有,而頂級球會的球衣贊助權動輒以數十億元計。不少外地和本地的博彩公司亦看中英超能吸引全球球迷注視,爭相在球場賣廣告,或索性購入中小型球會的球衣贊助權,如韋根、韋斯咸和樸茨茅夫等。可見足球全球化確實為各地的博彩公司帶來無限商機,令他們不惜付出高額贊助費亦希望換取在廣大球迷前曝光的機會。
 
不過,無論足球如何成功牽動全球球迷,在美國這個全球體育觀眾最多的國家依然無法佔一席位。但是眼見足球龐大的潛在市場,懂得做生意的美國人又豈會視而不見,因此美國資金在上世紀末買下巴西著名球會哥連泰斯,之後又買下受港人愛戴的曼聯和利物浦等英超球會。
 
在美資入股後,班主們在三支球會確實渡過了一段短暫的風光期,哥連泰斯在收購翌年力壓曼聯,初嚐世界冠軍球會盃;曼聯亦於過去數年一舉奪取英超、聯賽盃和歐聯等數個獎盃。不過,美國班主對球會的運作和歷史沒有太大認識,只懂從做生意的角度營運球會,往往予人一種唯利是圖的印象。因此,每有其他球會出好價錢收購旗下球員,球會定必善價而沽,導致球會戰績滑落,失去球迷支持。在眾球迷的壓力下,美國班主在2003年敗走哥連泰斯,而曼聯和利物浦的班主近日也遭受球迷猛烈抨擊。可見,在足球世界裡,賺錢並不是成功的最重要指標,美國班主明顯不懂得足球世界的遊戲規則。
 
或許,以上討論有助我們更深入思考香港以至世界在未來可發展的方向:

 

  1. 足球運動至今仍未在全球最大的體育市場穩佔一席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並不一定硬要他國接受世界主流。可惜,自冷戰結束後,國際貿易模式彷彿只有一套標準,如國家不跟隨這套標準,就好像只有死路一條。未知國際貿易市場可否讓足球的情況在其身上出現呢?
  2. 同樣是有外資背景的球會,阿仙奴和車路士的外藉股東得到球迷的支持和愛戴,相反曼聯和利物浦的美國班主卻成為落水狗,反映外資要成功打入本地市場,必須與當地的文化、習俗,以至能和過去的管理模式融合。近年各地出現大規模的反全球化示威行動,未知又是否與此有關呢?
  3. 在足球世界裡,球會間的定位十分清晰,有球會與所身處的地區建立緊密連繫,使之成為地區的象徵,因此策略上較偏向重用本土球員,如西甲的畢爾包和意甲的巴勒莫。有球會則以擴充海外市場為主導,以增加球會紀念品銷售和贊助收入,因此策略上以收購世界各地的球星為主,如西甲的皇馬和英超的曼聯。有球會專注培訓青年球員,待他們成名後,將之高價出售,再把資金投入訓練新一代的青年球員,如巴西和荷蘭等地的球會。可見,足球世界容許球會因應本身的強項、喜好和文化背景選擇自己的定位,未知國際貿易可否容許國家因應自身的條件走它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呢?
  4. 過去,有中小型的英超球會憑著將士用命,在本土聯賽取得佳績,殺入歐聯賽場,但之後為保戰績,不惜舉債收購星級球員,最終導致資不抵債,球會被迫以賤價賣走球員,最後更因戰績滑落而連降數級,現時在英甲浮沉的列斯聯正是當中的佼佼者。未知馬會近年不斷要港人『舉債』支持其無限擴充的「賭波業務」,最終會否導至社會道德破產,令更多人在生命旅途上浮沉呢?

願讀者在觀賞世界盃時,可發現更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擴闊自已的眼界!
 

 

這邊廂設界 那邊廂放行

——從21歲才進場到未成年就拉頭馬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十一月中旬,賭風熾熱的澳門,傳出了一個叫很多當地的戒賭輔導機構也始料不及的消息:「澳門立法會議員、有『四太』之稱的賭王何鴻燊妻子梁安琪,昨在答問大會上問何厚鏵,他所指的『加大對賭業管理力度』包括什麼具體措施,何厚鏵回答說,會將進入賭場的年齡限制由18歲提高至21歲,一旦立法程序完成,會立即對遊客及澳門市民落實措施。」1於是不用爭取,澳門進入賭場年齡就自動調高三年。

「他(按:何厚鏵)謂:『有一個三年的過渡,這個法律的生效,對於遊客及本地人去玩,生效會是21歲,但生效前已在賭場工作的低過21歲,給予三年過渡,讓他們留在賭場中工作,這個我認為是合理的。』他稱博彩業是澳門主要產業,政府概念是維繫賭博業健康發展,不可以無限量膨脹,必須深化研究發展模式及不斷加強監管,完善法規,保持行業的健康發展。」2可見澳門政府早有預備,著手逐步推行,非權宜之計。

「『賭王』何鴻燊昨表明贊成有關建議,更表示18歲的年輕荷官『很多派錯牌,又賠錯錢』。何鴻燊說:『現在18歲的學生全部來我賭場,不用讀書不太好,他們讀多點書直至21歲,我培訓也容易些。』」3一下子,由澳門政府到賭場負責人都舉腳贊成。

是澳門政府突然良心發現,知道賭風正嚴重威脅澳門社區?一眾戒賭輔導機構「驚魂甫定」,才發現自己都太埋首處理社區大增的病態賭徒,對眼前的情況也不自覺麻木了。

「因澳門公務員是不可以進入賭場,一間官立中學的校長由於身分正是公務員,不能入賭場勸說學生,故在賭場後門等離校學生上下班時游說他們返學。為配合這批賭場青年人的不穩定工作時間,該學校更特別將上課時間分為早、中、夜3班,所授課程一樣,希望青年人在公餘時可繼續學業。」「很多人會選擇玩消費較低的老虎機打發時間,而青少年賭波的情況在澳門亦愈趨普遍,青少年之間不論贏輸,均會大談『波經』,增加與同輩的話題。」4賭風禍延青少年,早達嚴峻階段,澳門特區政府現在才立法處理,大概都知道有點遲。
 
那香港特區政府,對鄰近地區這斬釘截鐵的新措施,又有何回應?「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當局會密切留意事件發展,但現時過早討論應採取任何措施。發言人補充說,根據現行法例,賭博的法定年齡是18歲,當局會繼續透過公眾教育教導青少年有關賭博不良後果,繼續實施有關現行病態賭徒的治療措施,以及與賭博有關的預防及輔導工作。」5

對!澳門離香港實在太遠,澳門的青少年因賭風出問題了,香港大可置身事外──高官們說不定認為18歲才是賭博法定年齡已經是多給了!君不見只要馬主願意,便可以攜同小朋友於賽事進行期間進入馬場,近距離觀賞賽事及拉頭馬?特區政府的「高瞻遠觸」,十年來也教人刮目相看。

 
 
 
1. 2007/11/15,明報,港聞A04《澳門賭場門檻擬增至21歲何厚鏵:讓賭業「更健康」發展》。2. 2007/11/15,新報,港聞A05《現職員工三年過渡期入澳門賭場須滿21歲》。
3. 2007/11/18,明報,港聞A09《何鴻燊:荷官年輕易賠錯錢支持提高年齡門檻》。       
4. 2007/11/15,明報,港聞A04《輟學當荷官校長賭場後門勸回校》。
5. 2007/11/15,明報,港聞A04《免青年沉迷倡港馬會效法》。

「生命及倫理」回顧與前瞻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除了「傳媒」及「性文化」以外,「賭博」防治;關注「貧窮」;推動「理財」與信仰反思;並拓展教內的「環保」事工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生命及倫理課題。

 頻推博彩新玩法,青年主婦成賭客

2007年沒有世界盃,所以也就多了其他吸引公眾投注的賭博模式,2月份,馬會新添「FUN」組玩法,以幾近「玩大細」的方式,吸引平常不賭或本來不懂賭馬的青年人和主婦下注。我們於3月約見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攜同超過100個團體的聯署信表示不滿。
 
9月份,馬會表示因應馬主要求,打破百年常規,放寬對18歲以下人士於賽事期間的入場限制,准許馬主攜同未成年親友進入馬場,近距離觀賞賽事及參與拉頭馬。我們聯同戒賭人士和受賭害影響的家屬,到馬會總部遞交抗議信並約見博彩及獎券事務委員會主席鄭慕智表示強烈不滿。
 
本社在2008年,將針對賭博年輕化的問題,繼續跟進「馬會准許未成年人士於開賽期間進入馬場」的發展,並催促博獎會盡快召開有關檢討會議。

澳門賭場吸引大,社區人材流失快

澳門博彩業2007年進入六分天下局面,無論是澳門政府或是各賭場經營者都指出,澳門博彩業無論在利潤競爭、人手招聘與如何與社區發展相平衡等,均出現史無前例的困局。身處隔鄰的香港人,都不難感覺到現在無論是個人就業或是娛樂習慣上都受相關的影響。2008年,本社將繼續針對澳門賭場對本港病態賭博的影響,跟進其提高賭場入場年齡的發展,並對本港斷斷續續於大嶼山開設賭場的訴求,作出適時的回應。

辭工逃學全職炒,一起靠股成病貓

港股2007年大旺,不少港人都渴望投身股票市場「搵快錢」,一時間幾乎全民皆股,辭工逃學全職炒股者大有人在,因此而導致的悲劇亦時有聽聞,「病態股民」已成為香港的社會現象。本社於2007年2至6月曾舉辦一連四場的「管家型投資新態度」講座,讓金融界從業員與投資者交流今日理財技巧,以及對相關的經濟行為進行反思,反應踴躍。2008年,我們會因應需求而繼續籌辦相關活動。

日日做到無停手,沒有團聚的時候

港人的拼搏精神,向來是發展本地經濟的原動力,只是目下大部份家庭和個人發展都受到過長工時的影響,已經引起各界的關注:繼老師和社工之後,2007年扎鐵工人和醫務人員對健康工時的訴求,得到傳媒的廣泛報導,本社就本港經濟有明顯改善,但個人及家庭的生活空間依然受到工作的壓迫,與及貧富懸殊仍不斷惡化等,表示極大的關注。2008年,針對跨代貧窮,以及工時過長等問題,本社將繼續與其他機構合作,推動社會人仕關注。

香港藍天還未見,管家責任我行先

2007年,香港的污染問題,大家由概念上知道要保護環境,演變到實際上見到環境已經被嚴重污染,藍天行動已經不是概念而是對策。身為大地管家的香港基督徒,又可以在這議題上做些什麼呢?10月份,本社曾與關心環保的肢體,就如何提高教內環保意識進行交流。11月份,本社推出「父母錦囊」環保版,派予基督徒父母,提倡親子的簡樸生活習慣。2008年,本社將繼續推動教內的環保風氣,盼望除了發放相關的資訊,作出信仰反省外,還能推動弟兄姊妹實行環保生活。 

從觀光到賭博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31/08/2007

澳門是目前唯一一個獲得中國政府,授權可以在境內經營博彩業的地方。開放賭權5年,共發出6張賭牌,至今已有5個牌主落實經營。賭場由11間增至26間,賭數目急升8.2倍至3000多張,博彩總收入增加1.4倍至500多億元,成為全球最大賭城。
 
2007年8月28日,一間被譽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綜合渡假酒店在澳門揭幕。渡假村母公司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主席誇下海口,這個耗資24億美元的投資項目,最快3年便可以回本。
 
這樣說是否太囂張?這又未必,因為賭場內除了博彩活動外,主題購物中心、高級餐廳、表演廳、運動場和會議展覽中心等都應有盡有。此外,有關賭場更準備每年舉行6至8項國際盛事,包括邀請英國超級聯賽冠軍曼聯來訪,以及舉辦NBA球賽──活動包羅萬有,令人目不暇給。「三年回本」之說,應該是計算之內。
 
看到這裡,若然問你:「是否有興趣到澳門一賭?」也許會教你有點為難,不知應該怎樣回答。但若然這樣問:「是否有興趣到澳門一遊,見識一下美國大企業在亞洲境內的經營情況?」會否覺得這比較迎合世界潮流,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取向?
 
對於澳門目下「賭場已經多過米舖」的發展情況,當地學者指,非常擔心會有更多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人參與其中,淪為病態賭徒。事實上,各賭場舉辦各式各樣的賭王大賽,已經大大增加境內和境外青少年對賭博的興趣。加上現在的賭場越開越華麗及壯觀,不少年輕人會本著參觀和見識的心態「旅行去」,因而有機會開始接觸甚至迷上賭博。
 
在金碧輝煌的背後,多少遊覽澳門的人士,可以單槍匹馬或與友並肩地闖入賭場而全身而退,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資料:
1.      2007/8/28.明報.「威尼斯人稱百億投資3年回本」
2.      2007/8/28.明報.「港旅業人才遭高薪挖過海威尼斯人今開幕外聘兩成職位」
3.      2007/8/28.信報.「閃耀金光大道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
4.      2007/8/28.信報.「威尼斯人度假村配套集娛樂商業元素」
5.      2007/8/28.信報.「澳門社會、經濟結構急速轉型」
6.      2007/8/28.東方日報.「自由天地:自強不息迎新挑戰」
7.      2007/8/27.明報.「澳收入趨多元脫離單一產業」
8.      2007/8/27.明報.「濠江新焦點舊貌展風情」
9.      2007/8/26.文匯.「澳門賭業臻大淘汰階段」
10.   2007/8/24.明報.「『酒店設施太齊全』鄰近商舖未敢樂觀」
11.   2007/8/24.明報.「威尼斯人掀賭場爭霸戰」
12.   2007/8/24.蘋果日報.「澳中學設德育組遏賭風」
13.   2007/8/22.明報.「星際百家樂賽獎金1000萬社工憂掀年輕人賭風」

足球看世界

高中資優教育回顧

蘇恒泰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9/2006

對中學生而言,相信他們對全球化、商品化、文化、中國現代化等名詞不會感到陌生,不過究竟有多少學生明白箇中的意義?又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認識這些課題?筆者認同教育的真諦不是將學生變成『蛀書蟲』,相反是帶領學生走向世界。可惜現時的教育制度太重視考試成績,學生過於看重書本上的知識,使他們缺乏認識世界的求知欲,令他們未能完全明白在世界,甚至本地發生的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因此,本社藉著六七月期間的世界盃熱潮,替教統局資優教育組舉辦「從世界盃看世界」的課程,希望學生可從足球以外的角度認識足球,透過分析他們有興趣的議題來認識這個世界,擴闊其視野。
 
隨著足球已成為亞洲,甚至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近年學術界開始研究足球運動如何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帶來文化與經濟的衝擊。以往的研究較重視球場暴力、黨派、民族主義、男性主義、大眾文化和身份認同等問題,但足球現在已被理解為一種『工業』,與現代的文化、消費、傳媒和博彩等發展息息相關。
 
本課程目的是透過不同的議題:足球起源、全球化、商業化、賭博、傳媒、國家與足球的關係及「發展中」與「已發展」國家的球星比較,分析足球在不同社會的角色,並透過歷史和當代史料的分析、教育輔助工具、辯論及個案研究等活動,讓學生對足球與社會的關係有更全面的認識,藉以了解足球如何影響社會,改變社會(包括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因素)。
 
課程重點

題目 課程重點
  1. 足球全球化
  • 何謂全球化
  • 世界盃簡史
  • 國家不熱衷參與早期世界盃的原因
  • 足球成為最受歡迎運動的原因
  • 足球走向世界的先決條件
  1. 足球商業化
  • 商業贊助對足球運動的重要性
  • 足球商業化與球隊成績
  1. 足球與傳媒
  • 足球媒體及其本質
  • 傳媒推廣足球運動的角色
  • 解釋媒體、廣告、球迷之間的互動關係
  1. 足球與文化
  • 何謂文化
  • 如何從運動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
  • 從足球運動認識韓國、英國、法國的獨特文化
  • 全球在地化與足球的關係
  1. 足球與國家
  • 國家爭辦世界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 國家爭辦世界盃的先決條件
  1. 足球與中國
  • 從中國足運認識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
  • 探討香港的既有優勢如何幫助中國足運跳出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