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教育方向才能更有效預防愛滋
自1984年香港出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以來,本港愛滋病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也隨著時代而改變。
自1984年香港出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以來,本港愛滋病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也隨著時代而改變。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城市節奏急促,生活壓力巨大。面對社會壓力並不止於成年人,青少年亦同樣在種種壓力下成長。如果壓力得不到適當的紓緩,可引致身心靈的傷害,部份更會出現各種自毀行為。
聖誕節剛過去,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維港兩岸掛上亮麗燈飾,為寒冷的冬日增添浪漫氣氛。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平安夜被喻為失身夜,是年輕人發生性行為的高峰期。
情侶間情到濃時發生親密行為,不論你個人是否接受婚前性行為,無可否認這在現今社會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但正所謂「寧俾人知,莫俾人見」,當有親密相片流出,除當事人的私隱被嚴重侵犯,其人格尊嚴亦有機會受到無情的批評和攻擊。
近日facebook上出現了一系列冠上台灣大專院校校名的「約砲」、「西斯」、「換愛」專頁。「約砲」是台灣和內地的用詞,意即尋找性伴侶;「西斯」是性(Sex)的中文譯音;「換愛」則是開放式的性關係(Open Relationship)。
很多人以為,男同性戀者每位都像電影《斷背山》一樣,自然會很享受肛交的快樂,經歷性興奮和高潮。但回到現實,肛交往往帶來的是更多傷害和自殘。以下兩位同性戀者會為我們剖白當中的原因。
香港大學學生會於今年8月的《學苑》向630名「90後」港大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3%的同學表示沒有性經驗。刊物的編輯坦言結果與預期(有性經驗與沒有性經驗的比例各佔一半)有出入。
本年三月中,基督徒藝人高皓正先生在facebook中發表了〈10個不「婚前性行為」的理由〉和〈脫離「自瀆」小貼士〉(編按:原文章標題為「帖士」,現改為「貼士」) 兩篇與「性」有關的文章。基督教中的性倫理有清晰的立場,「性」應留在婚姻關係中;反對「婚前性行為」和不鼓勵「自瀆」亦是教會一貫的立場。儘管我們對這兩篇文章中某些論點有所保留,但其內容亦大致接近教會的教導。
歌可以抒情,情歌更可抒發感情生活中的感受,引發共鳴。悠揚悅耳的歌曲、節奏澎湃的歌曲、幽怨感人的歌曲,皆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加上青春偶像歌手的演繹,可以將填詞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不知不覺間送進歌迷的心裡。三月份的生命倫理對談中,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歐陽家和先生分享如何分析情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與及信仰和福音的關係。(第二及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