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自殺

問題不在手機、在於戒癮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7/10/2020

今年中秋,本來是疫情緩和後的一個快樂假期,可惜一宗中三學童自殺事件,再次令社會響起「開學自殺潮」的小警號。一名居住在長沙灣的學童因為沉迷手機遊戲,以致令學業退步,他在復課後被老師發現上課時玩手機,最終他被沒收手機兼記缺點,孩子因此自尋短見,離開人世。

再思處理自殺新聞的原則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1/06/2018

對於近日發生的屯門三屍慘劇,筆者深感哀痛。對於有部份報道將三名死者的樣貌公開,並使用「女疑兇」一詞去描述懷疑自殺的那位女死者,並將事件定性因為她飽受濕疹困擾才導致慘劇發生,筆者感到這種做法並不恰當。

如何與面對逆境的青少年同行

舉辦日期: 
22/04/2016
當家庭、學業、友情及對將來就業前景等重重的壓力走過來的時候,如何成為青少年的同行者,身為家長、老師、友伴,如何從種種的跡象中,察覺青少年的需要及情緒的變化,以致能夠成為他們的同行者,陪伴他們走過逆境,我們邀請了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博士,與參加者分享青少年的情緒變化,及早察覺及辨認情緒背後可能出現自殘及自殺危機,盼望能夠透過認識,學習成為同行者,陪伴青少年走出困擾,活得精彩。
 
日期:2016年4月22日(五)
時間:晚上7:00-9:30

學業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7/03/2016

一直以來,亞洲某些地方,如日本及香港的學生,都要在學業上承受極沉重的壓力。緊密的課堂、繁多的作業及課外活動、頻密的測驗及考試、再加上父母或學校的期望,真的讓學生都喘不過氣來。有些不幸的學生,還會成為被欺凌的對象,校園生活淪為人間地獄。

為何要報死人新聞?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1/03/2013

一個人的離開,為何會成為新聞?近日,社會接二連三發生謀殺、兇殺及自殺事件,牽動社會情緒。可是,某大傳媒的報章,居然連續幾天以頭版頭條,將這些新聞以「揭秘」方式報道。當中,沒有一篇談及案件所帶出的社會問題,也沒有一篇提供處理家暴、青少年與家長代溝問題的方法,更沒有一篇講及私影時慘遭性侵的處理方法,更遑論提供一些輔導情緒困擾的服務資料。這些故事,彷彿在為愁雲慘霧的春天,添些眼淚。

與會者的意見

二零一二年週年研討會文集 (與會者的回響)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01/10/2012

意見調查表

共有95位參加者填寫及交回意見調查表。當中34%教牧,10%神學生,7%長執,49%平信徒。24%男性,76%女性。6%15-24歲,37%25-44歲,57%45-64歲。參加者對就墮胎和自殺是否合理的問題寫了很多意見和回應,輯錄整理如下:
 

認為是不合理的參加者的意見:

基督徒對墮胎及自殺的態度調查結果

二零一二年週年研討會文集 (調查報告)
吳庭亮博士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1/10/2012

摘要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1,172名受訪者中,88%基督徒受訪者認為墮胎並不 合理,但可以接受在某些處境下墮胎。一般來說,基督徒比較接受創傷性墮胎如繼續懷孕會危及母親性命和因姦成孕,但反對選擇性墮胎如因影響生涯計劃而墮胎。 95%基督徒受訪者認為自殺並不合理,但不同處境下自殺的接受程度並不相同。雖然受訪者的態度隨不同社經及宗教參與而略有輕微差異,反映社經及宗教參與對 態度的影響不大。調查又發現,受訪者十分重視上帝、生命和罪的價值觀,但這不是影響他們對墮胎和自殺態度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受訪者反對濫用自由、選擇 權和計算代價,這些因素與他們對墮胎和自殺的態度有較高的相關性。對於教會來說,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幫助信徒在實際的倫理處境,應用信仰的原則和價值觀,而 不是將基督對生命的教導化為律法,來審判違規的人。這篇文章主要是將在研討會中發表的結果和討論輯錄在文集內,完整的調查報告會單獨出版,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網頁發表。因此,本文並沒有加入有關參考其他文獻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