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你願意孩子接受性別多元的教育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9/01/2015

筆者相信,香港很多父母都會教導孩子認識他們的性別,以及做一些合乎他們性別的事情。即使很多父母打破了傳統的性別定型,接受男孩子可以玩「煮飯仔」,穿粉紅色衣物;又或是女孩子可以踢足球、砌模型,但家中的小男孩問其父母,可否如妹妹一樣留長髮穿裙子,父母的反應一般都會說「不」。

尋找讀者-介紹《阡陌》文藝雙月刋

艾阮博士    |    文學、音樂及藝術創作人
28/01/2015

     香港出版的文學書少之又少,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使文學書難以生存。其實,文藝是培育人心靈和情感的重地,透過故事、比喻、詩歌和繪畫觸動心靈,滿足人靈魂深處的需要。例如基督教的聖經,除了是宗教書,也同時是一本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學作品。四十多年前,突破機構創辦人蘇恩佩女士曾倡導基督教文學,期望能在華人教會犂出一片福音預工的文化土壤,可是,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這片土壤貧瘠如昔。

《我的名字叫紅》從帕慕克到楊千嬅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2/01/2015

       考一下你的文化素養。

        楊千嬅是誰?香港女歌手,入行二十年,最近在紅館開演唱會。

        那麼Orhan Pamuk (帕幕克) 呢?這個倒可能考到大家了。

        他是土耳其作家,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傳統記者與公民記者的互補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2/01/2015

不知道在佔領運動完畢後,大家看新聞的習慣有否改變。在運動期間,大家不難發現縱然報道同一件事,媒體報道內容亦會大不同,有人因此毅然轉台,或罷買某份報章,有人亦因希望更快更廣地得到最新消息,從而瀏覽網絡媒體的報道。

合成的真相 拼貼的信仰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9/01/2015

照片及短片,有時是一種可愛的工具,因為它為你保留一點事實,但同時卻又是一種很誤導人的工具,因為它只能保留那麼一點的事實。在這個圖像化的世界,我們怎樣可以將照片及短片看得合乎中道呢?

真的可以上車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1/2015

(講員:吳澤偉先生│納思資源策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選區劃界與選舉公義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19/01/2015

雨傘運動的佔領行動歷時七十九日終告落幕,從事工目標(Task Goals) 而言,運動未能逼使政府積極回應訴求,在制度變革上沒有實質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