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莫將兇徒變作風雲人物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29/05/2014

台北捷運砍人案發生後,不少報道也有跟進此事,更有傳媒發掘及詳細報道兇手的背景及經歷。然而,他們是否想到這樣報道不但對讀者沒有半點好處,兇手更會為此感到「如願以償」呢?

偏見是怎樣煉成的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9/05/2014

由記者轉職至明光社工作十多年,參與很多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的討論,包括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修訂;賭波合法化;性教育;婚姻條例修訂;以及應否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等等。而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有關同性戀問題的討論,很多參與者和傳媒往往是十分情緒化、甚至是非理性的。

家庭的變與不變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8/05/2014

凡承認耶穌是 神的兒子的, 神就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 神裡面。 神對我們的愛,我們已經明白了,而且相信了。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住在 神裡面, 神也住在他裡面。這樣,愛在我們裡面就得到成全,使我們在審判的日子,可以坦然無懼。

這麼遠,那麼近──善用通訊軟件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2/05/2014

早前有報道指英國一位89歲,名叫安妮的退休女教師,她因厭倦了現代的電子產品及快速的生活節奏,並自嘆「追不上」這種方式而決定前往瑞士進行安樂死。她認為坐在電腦熒幕前,人便如機械人一樣,而電子郵件更缺少了人性化的溝通。

平機會須按實情正視歧視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5/2014

平機會委員謝永齡在本月8日出席了於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審議會,同時出席會議的也有香港同性戀運動團體的代表。謝永齡在會上提出香港的性傾向歧視問題「非常嚴重」(very serious),但事實上到底有多嚴重?而證據在哪?

教會為何要在場——訪問朱耀明牧師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8/05/2014

「我們在這時代領受了甚麼使命?」有多年參與社運經驗的朱耀明牧師字字鏗鏘,每個字擲地有聲。然而,這句話不僅指向朱牧師自己,其實亦適用於現今香港的教會。

風雨飄搖的傳媒行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8/05/2014

繼《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之後,未出版的《香港晨報》又有高層被伏擊。雖然仍未知道動機,但兩宗事件已令到整個行業陷入危急的時機,特別是印刷傳媒,面對多方面挑戰:互聯網媒體享有時間上的優勢,可以比傳統媒體更快發佈新聞;此外,報紙紙價上升,其銷售量和廣告又遭免費報瓜分,收益不斷減少;部份經常反對政府言論的傳媒,近日更高調表示被抽廣告。新聞自由表面上未死,卻在慢慢遭「陰乾」。

開放的信徒群體 無分左翼或本土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8/05/2014

近年左翼和本土政治運動在香港沸沸揚揚,當中矛頭直指新移民及自由行。本土派稱他們為蝗蟲,損害香港人利益,更影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關心新移民福祉及左翼人士則認為新移民既來港就該得到社會資源,以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成為真正香港人。左翼和本土派,在網上隔空對罵,兩派有時互相攻擊,令多元的公民社會敵意上升,對陣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