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在扭曲的世代堅持正直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7/2011

由香港、台灣到紐約;由政府、大財團到所謂弱勢團體;由政治、財富、到家庭價值,我們幾乎每天都看到不少扭曲的現象。

通識系列之「基督徒如何投資及消費?」花絮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7/07/2011

香港已成為世界最貴樓價之地,股市既波動凶險,港元又與疲弱的美元掛鉤,面對高樓價、高通脹的生活環境,普羅大眾都感到束手無策。明光社在今年5月舉辦一連四堂的通識理財課程,請來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董事及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的吳澤偉先生(David),以聖經原則,帶領參加者思考如何妥善理財及好好規劃將來的生活,學員大都表示獲益良多。

感謝神

樓曾瑞    |    明光社董事會主席
17/07/2011

退休三年多,很享受輕鬆、充實的生活:參與事奉,查考聖經,聯繫親友,探幽索勝 ……;正以為會如此度過餘生,神卻另有打算。
 

電影理應是一場人性的紀錄

陳龍超     |    電影小組組長
17/07/2011

筆者跟電影小組在一起五年了,還是先跟讀者們打聲招呼︰「你安好嗎?還在跟好萊塢的口味團轉嗎?」
 
3D電影自《阿凡達》的勝利成了電影院的救星,也給觀眾一個理由去放棄等候片刻而租買藍光碟,特效營造的立體感合理地讓劇本素質退居二線,觀眾期望只是追逐無止境的爆破。友人問:「《變形》適合小孩看嗎?」筆者在Facebook內的回應是︰「No La」你的意見又是怎樣呢?

80傳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7/07/2011

何謂80傳說?凡是80、90後的青少年便一定打破傳統價值、熱衷於街頭抗爭、以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政策的不滿嗎?剛於5月27日舉行,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的「80傳說」研討會,便是藉著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及各方專家的分享,向在場約200位參加者展示坊間對80、90後的描述是如何片面,並不足以反映大部份80、90後的真貌。

80後是一個傳說?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7/07/2011

我們的社會有很多傳說。有的很「真」,有的則莫名其妙。不知何時起,人們總喜歡以「x0後」來形容年輕人,亦有人喜歡自我標籤。80後的年青人,多被形容為激進、理想主義、恆常參與社會行動、衝擊霸權的一群。但另一邊廂,消極、不上進、Hea,懶散又是他們的代名詞。究竟今天的青年人是怎樣的光景?
 

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3/07/2011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公義之行 始於足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1/07/2011

自從1974年洛桑會議之後,不少教會和信徒對社會關懷的意識無疑是逐步提高了,但在教會的日常運作上,社關就好像環保一樣,大家在原則上不會反對,但又不會十分積極參與,不過是葉公好龍。

何謂社關?

11/07/2011

基督教信仰跟其他宗教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包括基督徒相信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而並非靠「行善積德」而來的。然而,基督徒斷不否定行善的意義,而且按照神的心意,我們在得救後更加應該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