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台灣同志教育為香港敲響警鐘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3/01/2017

性教育對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當中內容足以影響將來社會整體的性價值觀。台灣同運人士早已洞悉先機,極力從教育層面加入同運元素,從小影響學童。今天台灣課室的情況,極有可能成為明天的香港,因此我們更需了解台灣的狀況。

唇齒相依的台灣與香港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01/2017

在筆者下筆之時,台灣同性婚姻仍未塵埃落定,支持反對雙方各有意見,即使支持方內部亦出現不同聲音。與香港比較,台灣同性戀運動(同運)發展較急速進取,台灣教會這些年來是如何面對?我們分別訪問了台灣道聲出版社副社長陳志宏牧師,以及輔仁大學生命倫理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的齊明,了解有關情況。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6年12月)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01/2017

台灣立法院漠視民意積極推動修改《民法》以通過同性婚姻,令社會產生極大撕裂。香港同運亦涉及不同層面,綜觀世界各地同運都採取不同的手法,使同運的價值觀慢慢潛移默化,讓人減低捍衛道德價值的敏感度。

網媒影響力不容小覷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1/01/2017

網絡發展已進入「可讀可寫可執行」的Web3.0時代,新聞業的生態被徹底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已不一樣,對資訊的需求亦愈來愈快,令一批網媒短時間內崛起。它們不但為網民提供了許多新聞資訊,也同時令不少紙媒感到壓力,有些合併出版,甚至停刊。

何時,何地,如何做……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義務研究主任
11/01/2017

還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學習作文,老師會以「六何法」教導我們:我們可以從「何人、何時、何事、何地、為何、如何」(即英文的 Who, When, What, Where, Why and How)等方向思考。很多時,當我們答到了以上六個「何」,我們都能寫出一篇清晰而又有條理的文章了。

信仰中的求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1/2017

靈修人生系列

講員:楊錫鏘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 榮譽校牧)

 

珍貴永恆的生命

洪小琪    |    牧師
11/01/2017

兩年前有一對夫婦,早知道腹中兒子天生沒有頭蓋骨,存活率是零。很多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人工流產,事實上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因懷孕過程很辛苦,媽媽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後夫婦倆認為生命不是掌管在自己手中,他們沒有權去終止胎兒的生命,故此決定讓嬰孩出生,並替這未出生的孩兒起名為「瑋恆」,意思是「珍貴和永恆」。

傳媒與網絡公審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0/01/2017

早前乘著假日與朋友聚會,席上一位平日不怎麼留意新聞的朋友忽然提出:「你們怎樣看那三位港女?」朋友說的是去年年尾在台灣海產店偷竊的三位香港女生。接著朋友又問:「假如她是你們的同事,你們又會怎樣想?」這下激起我的好奇心,於是再「口痕」問朋友,為甚麼會這樣問?朋友說是從同事得知,因為網上已有起底組將三人起底。由此可知,網民力量無遠弗屆。

18年後仍是一條好漢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6/01/2017

  少年時代很喜歡看有關大俠的電影,特別著迷的是當他們面對死亡毫不退縮,慷慨就義的英雄氣概,其中一句經典對白就是:「18年後又係一條好漢」。當然,隨著年紀漸長,早已不再嚮往做視死如歸的英雄,不過仍然希望自己是一條好漢。做人做事對得住上帝,在自己的家人、朋友,以至社會人士面前可以挺起胸膛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