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運漸漸起革命
要求在性教育中肯定同性戀
2008年6月20日,同運組織於少數性傾向人士論壇的會議上,[1]要求教育局修改現時性教育指引中有關同性戀的教育編排,將同性戀加入婚姻及家庭教育中,並加入多元家庭及多元婚姻的觀念,教導學生除一般由男女組成的家庭及婚姻外,還有同性戀家庭及同性婚姻。
名正言順話家暴
政府建議將同性同居者納入《家庭暴力條例》(第189 章)的保障,引起一些宗教及教育界人士關注,民主黨亦決定讓黨員按良心投票,惹來張彩雲女士的批評,認為民主黨和香港社會走向無知和偏狹,並指摘明光社等團體展開連串以同志為對象的污衊和攻擊,以宗教信仰為理由,堅持同志要為他們的性取向受到懲罰,是宗教原教旨主義。張女士的說法正是近年同志團體慣用的手法,就是醜化不同意見人士,將問題的核心模糊化。
反對政府將同性同居者納入《家庭暴力條例》 為同性婚姻大開綠燈 —— 明光社新聞稿
明光社自九七年起一直關心社會的性文化及家庭倫理對下一代的影響,新一屆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今天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家庭暴力條例》的修訂建議,政府建議將同性同居者納入條例的保障範疇,本社曾兩次去信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先生詢問有關修訂的原因。據政府及立法會文件資料顯示,現時的《家庭暴力條例》自一九八六年制定以來,一直只適用於有婚姻關係的人士,及有猶如婚姻關係的同居男女及他們的子女。
《家庭暴力條例》「新」「大」「改」
今年6月,政府修訂《家庭暴力條例》將前配偶及前異性同居者加入條例的保障範疇,因此,同性戀團體及部份立法會議員要求將同性同居者亦納入保障範疇,由於修改需時,未能趕及今年完成,於是政府承諾明年會再次修訂家暴條例,將同性戀同居人士納入條例的保障範疇。
影完婚紗相就是「家庭」?
趁青春,留倩影,能夠與愛侶拍一輯婚紗相,為二人的愛情留下美好的回憶,是不少人的憧憬。2008年5月25日就有報章以「同性戀影樓留倩影廿多對女女男男償婚紗照心願」作為頭條,報導中指出本港首次有一間由四位同性戀者自資經營,專門為同性戀者而設的婚紗影樓,開業大半年已替廿多對男男或女女情侶圓了影婚紗相的夢。[1]
「性文化」回顧與前瞻
同性戀運動的衝擊在2007年看似離開了香港社會,在剛去的一年我們好像沒有聽到高調爭取「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聲音,沒有看見有關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激烈討論,也沒有遇到像外地數以萬計人仕參加的同性戀遊行……惟事實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像呢?
的而且確,剛過去的一年,好像沒有一些大事發生,惟也有不少已被遺忘的片段,或許大家認為是無傷大雅的事件,其實也值得我們注意的:
為何醜化老師來美化同性戀?
星島日報2008-03-04的一宗報道:學校憂歪曲老師形象同性戀漫畫公然登陸校園。報道內容簡略如下:
一本由政府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出版的漫畫小冊子《「同」尋愛》,引起教育界的批評。漫畫冊子的內容描述一對中學女生的同性戀情被揭發後,受盡同學的譏笑、老師的公開揶揄、父親的責打,種種不合理的對待。後來被逼離家出走,遇上車禍;最後父親深明大義,接納他們。
這段新聞帶出幾點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1.中學生拍拖談戀愛是否值得鼓勵?
「自由,多少人假汝之名!」(節錄)
中大學生報處理「性」話題的態度到底是「尊重」到甚麼程度,相信同學、社會自有判斷。生活中有對與錯之別,判斷在於人的理性與良知,而不在於審裁處的判決;我們毋須法庭判斷孝順父母是否應該,人若放棄了可貴的理性與良知,把判斷是非的本能出賣給一個制度或一套遊戲規則,所指望得到的,只能是一個「說法」,而不是一個真相。
禁止同性在公眾地方肛交 = 性傾向歧視?
終審法院於2007年7月20日裁定,禁止同性在非私下場合肛交的法例,帶有性傾向歧視成分,是違反《基本法》及《人權法》的。事件是一對分別30歲及19歲的男子於荃灣汀九橋於私家車內進行肛交,及後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118F條,他們被控在非私下的場合作出肛交行為。惟裁判法院以案件違憲為理由,撤銷控罪,律政司後來向終審法院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