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廣告與消費

消費文化與傳媒息息相關,每日於不同媒體、空間都密佈著不同的廣告。密集宣傳加深了產品、品牌在受眾心目中的印象,並有機會刺激到消費者的購買慾,也把產品和其形象連在一起,構成了流行文化和形象的指標,並會影響到大眾的價值觀。

遇上黑色星期五的購物誘惑

26/11/2020

雙十一大型促銷活動剛過去不久,大家的郵箱大概又會收到美國感恩節之後的星期五,即「黑色星期五」的優惠宣傳,吸引大家繼續消費。

從養生節目看串流平台的規管

11/11/2020

疫情持續,市民外出的時間盡量減少,旅行也就更別說了,很多人會留家與家人一起看串流平台的節目打發時間,除了劇集、電影以外,也會在串流平台裡找到不少有關生活品味、環保、社會文化、心理及健康等紀錄片或生活時尚節目,可供不想「煲劇」的網民選擇。然而,別以為具豐富資訊的紀錄片、生活時尚節目,就一定是健康,沒有任何不良「成份」,用戶在收看時,也要小心辨別有關的資訊是否可信。

 

My Life My Control,所以我不會濫交!

23/01/2019

近年,香港社會對「性」可謂愈來愈開放。為何這樣說?除了一些有關性觀念的調查可以佐證外,[1] 看看地鐵站內有關避孕產品的廣告就會知道。相比10年前較為保守的風氣,今天與性相關的廣告(如避孕套、避孕藥或時鐘酒店等)隨處可見。而近來,筆者無意間在地鐵裡看到一則避孕藥廣告,以一句「My Life My Control」(自己人生,自己話事)作為廣告標語,彷彿都在鼓勵人們去放任、追求性快感。

還得到,也不一定要借!

20/09/2018

接觸了不少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的理財觀念都十分弱。無論在消費習慣及金錢使用上,家長都沒有好好教導,再經過產品及財務借貸廣告經年累月的洗腦,不難想像不少青少年長大後,會受財務問題纏身。

網絡紅人與網上直播的營運及特色

23/07/2018

近來看新聞或去學校的講座,留意到有很多青少年都在拍片,希望成為網絡紅人(網紅),被人注視,當中有不少會將自己的生活趣事、一些高難度動作表演、搞笑片段等上載到網上,甚至是每天直播數小時與粉絲不斷溝通往來、實時表演、談話、給反應等,其實他們有何心態?網紅的影響力在哪裡?我們將會探討一下網紅的興起及網絡直播的營運。

創作團隊在背後支持

若隱若現的植入式廣告

30/01/2018

近來有一上市茶餐廳特約劇集於大台播放,這一貫風暴式的兩大家族糾紛,其方程式就是借用劇情把該特約廣告商的產品大推特推。如果編劇手法較高的話,毋須過於硬銷,亦可借用產品來說道理或推進劇情,免得產生反效果,讓人生厭。

人參飲料與炸雞

網絡廣告和內容可以怎樣分?

03/01/2018

上網看短片、漫畫、微電影,已成為了大家的生活日常。或許大家會留意到,不少內容是廣告商贊助網紅或所謂KOL而生產出來的,他們會按著自己網站或者內容的主題,度身訂造廣告。部份廣告會在最後「有品地」貼出商品,讓你知道哪個是特別計設出來的廣告帖,哪些是產品測試,或者旅行勝地等等的宣傳,也有可能是賣了廣告你還以為是分享資訊。

 

網聞豈能盡信

16/11/2016

相信大家曾在網上社交媒體上看過有關電台女主持與男歌手的姊弟戀謠言,或是某大型上市連鎖店快將結業的偽新聞,不知道大家閱讀時會否忽略了文章出處,便立即相信出自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所編造的假資訊?

理財習慣要盡早建立

29/10/2015

你的銀包裡有多少張信用卡呢? 它們是放在備用、有折扣時才用、或是每張都在用?而在還款時,你會不會感到困難?

早前,有信貸公司委託港大,在八月以電話訪問了近500位18至35歲的8、90後,發現他們平均有2.5張信用卡,而且90後的平均卡數最高總額是$81,500,比起80後的$78,300為高。

美味之外——飲食節目的真相

17/07/2014

飲食節目過去十多年有不少的轉變,由最初只是源自午間婦女節目的「煮餸環節」,近年發展到到不同地方尋找美食,甚至加入主持及嘉賓,以及引入人物故事等元素,成為整個類型的「典範」。

「煮野食」和「飲食」節目在中外均有不同的變奏,例如外國有兒童的煮食比賽,有專以「靚仔」廚師到世界各地做混合(Fusion)菜作招徠的,亦有不同地方透過飲食介紹國家文化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