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關係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一個重要的情感,在這講求浪漫與激情的時代,我們仍深信承諾在戀愛關係的重要,讓人透過委身的戀愛關係認識自己,建立別人,共同邁向幸福的將來。
近日,中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訪問了509名「80後」青年,調查發現,在追求期、戀愛期和分手復原期,分別有44%、43%和37%的受訪者付出的時間少於一個月,亦有近八成承認曾拍拖三次或以上。另有組織「青年區動」也做了一項有關30歲以下青少年的戀愛態度及性觀念調查,在400多名16歲以下受訪青少年中,一成曾擁有兩個甚至四個或以上伴侶,熱戀中的受訪者指愛撫及性行為是伴侶之間最親密關係,而14名13歲以下正拍拖的受訪者中,更全部與伴侶有性關係。看罷這些調查,社會人士往往會下一個結論——時下大部分「80後」用情不專、「換畫」快速。年輕人就這樣被扣上了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的帽子。
自從臉書(facebook)成為現今流行的社交「場所」後,青少年紛紛上facebook開個人戶口,寫下個人資料,與人交流,結識新朋友,甚至發展戀情。由網絡走到街上,由虛擬到現實世界。我們在網上所展示的自我形象和身份,怎樣影響著個人成長,又怎樣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模式?
少年完整地建立自我,應該經過三個階段,1首先他會發現自己面對一個身份危機,之後他會嘗試不同身份,繼而確立其個人的身份,並投入其中,成為安身立命的憑藉。
近日,香港青年協會訪問了過千名中一至中七學生,調查發現25%受訪者希望聖誕節「有拖拍」,少數更認為節日沒有愛侶相伴「好瘀」。青協亦指出,近期因「無拖拍」等戀愛問題而求助的個案有年輕化趨勢,甚至有初中女生擔心成「剩女」,寧願「求其拍下拖都叫有人要過」。
究竟有沒有人會願意了解,面對同性戀掙扎的基督徒的內心世界?同性戀者家人的感受又是怎樣?何解有些人會堅持服侍同性戀群體,成為同行者,陪他們走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希望以下的訪問能讓讀者更明白他們的心路歷程。
現代戀愛的道路,在步伐急速的時代中,比以往也許更加難走。我們在成長的路程中,也沒有被教導應如何好好戀愛,如何妥善管理自己情緒,以及什麼是健康穩定關係的發展階段。好好戀愛學堂堂主任杜婉霞女士(Joanna),就她所接觸的學員及十多年的輔導戀愛經驗,為我們道出她對現時男女戀愛態度的看法。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黃克廉先生,在中學任教廿多年,大部份時間也處理學校的訓輔工作。他笑言,近幾年與學生溝通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用了MSN和Facebook。
以「墮胎」為主題的電影成為近期新貴,娛樂以外,亦有不少訊息傳遞,需要解構、分析,方可與導演、編劇平衡對話,避免觀眾、讀者一面倒接受,筆者今回選取了三齣電影為例,望收拋磚引玉之效,豐富對這個議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