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在6月15日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研討會,今年的主題是「生有時?死有時?」,共有154人參與,除鄭順佳博士和葉敬德博士擔任主題講員,分別從神學和牧養角度探討生與死的倫理問題外,還有3個工作坊,讓與會者認識和關注自殺、墮胎和人工受孕等具體問題。研究中心也發表了今年的調查報告,分析基督徒對墮胎和自殺的態度。研討會的詳盡內容將會在9月出版的文集發表,今期生命倫理(底頁)則有研討會中的花絮。
「生有時?死有時?」
「生有時?死有時?生死的神學、倫理與牧養研討會」花絮
與以往相比,本年度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研討會更著重與會人士和主講嘉賓之間的互動交流,安排了更多時間讓與會者發問。本文嘗試選取當日主題演講的一些內容,與讀者分享。
鄭順佳博士被問及假若有四人在雪山中被困,其中一位基督徒為了作好見證,在絕境下自願犧牲自己讓其他三位非基督徒吃他的肉來維持生命,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鄭博士回應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怎樣選擇是主要基於他從神領受了甚麼,在道德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基本上,任何一個的道德審判都需要考慮到行動、行動者、以及處境三方面的互動。
基督徒與上司及下屬關係的藝術
若上司堅持要你做出違背個人價值原則或專業操守的行為,你會如何處理?
面對上司的壓力,同事又暗罵你搞搞震,你會如何面對?
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跟信仰、價值原則或專業操守相違背的時候,我們總不能永遠置身事外,更不能每次都一走了之,你會如何處理?為甚麼?
Pro-choice 抑或 Pro-life?
擁護選擇權(Pro-choice)和擁護生命權(Pro-life)源於60、70年代美國對墮胎的討論。擁護選擇權的一方倡議孕婦應該擁有自由選擇墮胎的權利;擁護生命權的一方要求保障胎兒的生命權利。
這場討論可以簡單地形容為下列分歧的對壘:
一、 婦女的生存權對胎兒的生存權,如繼續懷孕對母親的生命構成威脅;
二、 婦女的公義對胎兒的公義,如因姦成孕的處境中,婦女是受害者,胎兒也沒有犯錯;
三、 墮胎解決了的問題(如經濟困難或未婚懷孕)對墮胎解決不了的問題(如內疚);
共同經歷 瞬間彩虹
流行文化,與其說一瞬即逝,不如說是一刻永恆。行文之際,臉書(facebook)被洗版。那天很多人在香港都見到一條大彩虹,自然的,就將彩虹拍下,彷彿全港都在經歷彩虹,成為一件整個社群都共同經歷的事。
自律與自重
很多人成為父母之後都會有一些明顯的轉變,就是比以前更自律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知道無論自己喜不喜歡,都會有人經常「監視」著他們,在不知不覺之間受他們影響。從政者、擔任公職及所有在上位的人亦然。
誠信、戰果
剛過去特首的選舉中,看到兩位建制派的候選人互揭瘡疤,內容主要是針對對方的誠信。最終,在爭議中梁振英當選第四屆特首。或許,我們心中會認為兩個都沒有誠信的候選人,就只能勉為其難選擇能力比較強的一位罷!
正確認識生與死 發揮生命正能量
有鑑於青少年抗逆力低,難以面對生死,明光社在華永會資助下,正舉辦「生之頌、死之思」計劃,期間,我們舉辦了通識生死教育系列,當中包括了講座及互動討論工作坊。
於兩天合共三個工作坊中,參加者在贐明會專業輔導員和明光社傳媒教育主任帶領下,以一連串體驗活動去「出死入生」,反思生命歷程,並運用通識的學習方法,互相交流,探討生和死的意義。
對於工作坊的期望,由參加者共同熱烈地為組合命名,且在講解命名的由來和概念時可見一斑:有人希望能了解更多生死的差別;有人珍惜相聚共同學習的時間;也有人希望作為共同經歷生命的旅程。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英文成語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誠實是最佳策略),似乎與銷售行業(如地產銷售和代理)的推銷手法南轅北轍,因為行內已習慣了隱「惡」揚「善」,當中有部份從業員甚或誇大以至於失實,他們為做成生意賺取金錢而埋沒良心。今年2月長實新樓盤天宇海開售,將路邊的單位稱作平台層出售,誤導消費者,便是近期一個經典的例子。誠實的人是否不能從事推銷行業?即使從事這個行業,也難有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