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唱國歌,的確很感動流淚

25/08/2012

現時教育局硬推「國民教育」,加上港人登上釣魚島,又經過四年一度的奧運,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國度「多聽多唱」,熟悉一下,以培養感情。當國家運動員得獎或聽到國歌時,懂得感動和動情嘛!當教育局要求小學生唱國歌後要集體大聲叫「為到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高興」時,卻鮮有人提及我們國歌的「坎坷背景」。找一下《義勇軍進行曲》的背景資料(筆者只是用最「小學雞」的方法,在維基網站搜尋),相信你會對我們的國歌,有不一樣的感動,是否能推動國情教育,見仁見智。

奧運精神:理想與現實

23/08/2012

倫敦奧運剛結束,後續活動仍一個接一個。上星期有報社舉辦「型男索女」選舉,讓讀者在報社預定的10男10女中選出心儀的男女運動員各一名。而今個星期倫奧的國家隊金牌代表團亦會訪港叁天,除了作羽毛球、乒乓球及跳水的示範表演,也會參與大匯演。籌備大會希望香港巿民可以親眼目睹內地金牌運動員的風采而受到感染,從而推動全民運動。

關鍵字 社會關懷

國民教育如何教?

26/07/2012

教育局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鬧得滿城風雨,看來有關當局仍會一意孤行,作為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先不說這科是否「洗腦教育」,我也定必反對這種不能教好學生的教育模式。

關鍵字 社會關懷

邊做邊玩 投入另類旅遊

25/07/2012

報章不乏旅遊廣告,賣點離不開景點和消費。旅遊與消費彷彿繫上了不能分割的關係。即使較富有的人,只不過是可以有更多種類的旅遊套裝選擇而已。專門研究觀光的學者John Urry對現代的旅遊有一些反思──把文化和景點組成商品,讓消費者的眼睛滿足了已預期的想像。一切文化的交接都是被安排的、甚至是熟悉的(如:北京故宮的Starbucks),讓你可以熟練地消費。
 
今期燭光Lite找了Lester和翠儀分享他們邊工作,邊旅遊的經驗,幫助我們重新思想,可以如何將旅遊從消費的拘囿中解救出來。
 
Lester
地點:澳大利亞

關鍵字 社會關懷

歷年會址趣事多

31/05/2012

您對明光社辦公室的轉變知道多少?其實15年來我們的會址都離不開荔枝角和旺角之間,在兜兜將轉轉中,看見每一處都有神的恩典,就讓我與大家分享幾件難忘的事情。
 
一場誤會更認識性文化
我們第一個辦公室在荔枝角長裕街,不久就搬到旺角彌敦道。本來沒有甚麼特別,但因為後面是砵蘭街,到處是黃色招牌,似乎對我們研究香港的性文化頗有幫助!
 

關鍵字 社會關懷

突破冷漠 明光社的社關路

31/05/2012

「嘩…發生咁大件事,點解明光社唔發表吓意見?!」
「喂,你哋明光社好快點出個聲明等我哋簽吓啦……!」
「又係明光社!咩都關佢哋事嘅!」
「明光社為何不為民主選舉,社會公義發吓聲?啊!佢哋親政府架!」
 
很多人認識明光社對傳媒,反賭和同性戀問題上的行動。但其實在這15年來,明光社的社關路是多姿多采,也有多個層次的……

關鍵字 社會關懷

深入「塔利班」巢穴 (招雋寧)

31/05/2012

明光社有個規矩,就是逢星期一,所有同工都會一起吃午飯。志森比較喜歡出外吃,尤其是到附近的酒樓飲茶,十六、七人,坐埋一枱!可是,有部份同事較為喜歡清淡或是想節省金錢,於是明光社內部早前出現了反抗飲茶霸權的聲音,以帶飯來揭竿起義。(一笑!)
 
在平衡各同工的訴求後,志森決定逢星期一間中叫外賣回辦公室,與帶飯的同工、義工們一起吃飯。事實上,叫外賣節省了來來回回的時間,更重要是可以玩BoardGame──紙牌大富翁、Dixit、Rummikub、神獸卡、運轉潮汐,以及在智能電話上一起Draw Something……,真正拉近同工之間的距離。 

關鍵字 社會關懷

請勿妄用歧視標籤

12/04/2012

最近,「歧視」之詞常被人掛在嘴邊。在加拿大,環球小姐大熱門Talackova因為曾在網上自認為變性人,之前被大會以「非天生女人」為由取消資格。Talackova與其贊助單位表示該大會的決定帶有歧視意味,聲稱保留法律追訴權,考慮循司法途徑指控主辦單位歧視,後來大會最終容許Talackova參賽;在香港,將軍澳店Agnès b. CAFÉ LPG被港人發現餐牌上僅有英文和簡體字,詞彙更是內地用法,如用「叁明治」代替「叁文治」,因而在facebook被一些網民炮轟此舉不尊重香港本土文化,有歧視香港人之嫌。

以謙卑憐憫行公義

22/03/2012

追求公義是普世價值,每個人的心底都渴望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但現實是香港社會卻充滿不公平、不合理的情況,市民大眾的怨氣愈來愈深,社會上的抗議、抗爭亦愈來愈多,作為關心香港市民的好鄰舍,教會是不能忽視這些不公義的社會狀況的。

符合事實的誤導之辭

16/03/2012

特首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當中最引人入勝的,除了各人為香港所描繪的政綱,還有各參選人的「黑材料」。說是「黑材料」,當中有真有假,事情有大有小。作為沒有投票權利的巿民,最著緊要看的,不僅是事情的真假大小,反而是各參選人面對不同聲音和批評時的回應態度以及內容。因為他們的回應方式和內容,正好反映他們處事的態度,以及做人做事持守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