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以通識科考題涉及太多政治為理由,提出八大要求。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兩點為:一、要求將該科改為選修;二、要求將卷一的必答部分改為選答,減少該科的「政治」味道。
根據教育局發出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創設該科的其中兩個宗旨,就是要培養青少年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人;另外就是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及物質世界的理解,以及對不同情景中經常出現的議題作多角度思考。該文件更強調,通識科本來就是要同學將在其他學科學到的知識,整合成為個人的學習經歷。
通識如何不涉政治?
誰在撕裂社會?
近期常常有人批評政府及特首在撕裂社會,當中有值得政府及特首反省的地方,但個人認為香港社會出現愈來愈嚴重的撕裂,是一個集體的行為,而不是政府或某個人單方面應該負責,這種集體撕裂的情況其實不單在社會,在教會圈子內亦愈來愈多類似情況。
工潮過後 — 對外判制度的反思
外判制度的影響
我不以愛國為恥
帶著兒子參與滂沱大雨下的維園燭光晚會,心情久久未能平伏!今年手上沒有蠟燭,也拿不到場刊,只有心內仍然翻騰的傷痛,和眼角掩不住的淚水。廿四年了,心內第一次湧起一陣莫名的憂傷,我在有生之年能見到六四平反嗎?
經歷為本的學習危機
自教育改革後,很多人都將學習經歷掛在口邊,提倡跳出課室,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隨即,學校舉辦很多遊學團,甚至組織學生參加六四集會、七一遊行,帶學生去遊行示威,體驗示威文化;有些學校又會帶同學體驗貧窮。
明光社也舉行過「釀愛攪動」青年社關營,與青少年同行,走入社關的大門,一同關懷貧窮人。記得舉行這個營時,我們常提醒參加者:請不要消費貧窮。意思是:當你看到社會令人動容的時刻,請不要只單單記住。反而,請你想辦法,用你的一點行動,本著尊重對方的態度,當對方是一個重要的人的方式,去表達你對他的關懷。在《聖經》的四卷福音書中有很多這類的教導,無需在此重複。
幫助災民仍有很多方法
四川再次地震,傷亡慘重,不過今次與2008年那一次有別。今次香港政府仍舊說要捐錢賑災,但社會反應冷淡,部分人甚至高調反對政府拿公帑出來賑災。
反對捐款的人,振振有辭,認為捐款到內地政府機構,錢只會給了那些貪官;真正落到災民手中的,可能百分之一也沒有。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也不以捐款作為支持災民的方法。
事實上,內地捐款被貪不是2008年的事,而是一向如此。但香港人的善心並沒有因此而冷卻。其實,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幫助災民,以下幾個建議,有些是來自別人,有些是筆者自己體驗的,現提出來拋磚引玉:
誰來幫助貨櫃碼頭的工人?
香港的僱主對工人的剝削,是由「賺到盡」的心態及行為開始的。
當香港巿民淪為商家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機器之後,一切都變質。這幾天,貨櫃碼頭工潮讓全港巿民知道兩件事:1. 香港有很多工人,而且工人的待遇很差,這包括他們的人工和福利;2. 香港有很多人,知道有人在水深火熱中之後,會拔刀相助。
貴租驚人——「港式」失衡
早前,有大批網民及傳媒紛紛稱讚及報道香港某間茶餐廳。原因無他,只因為這間茶餐廳首創了「30元任食放題」。今時今日,香港人到一間普通茶餐廳吃午餐,可以以30元「找數」,已經「很抵」,更不必說30元任食任飲吃到飽。
安居樂業的迷思
近年,居住問題成為香港人最關心的課題,很多人以擁有一層自住物業為一生的目標,但隨著樓價不斷「飛升」,人工卻二十年不變,擁有自置物業變得愈來愈不可能。為了擁有一個安樂窩,有人集合全家的力量購買,有人選擇租房,有人選擇婚後與父母同住,以節省支出,儲存實力,有人選擇留在低薪的工作,不加薪不升職,為的是要繼續符合資格申請公屋/居屋。您又會作何選擇?
誰掌管香港?對地產商壟斷的反思
試回想一下,以下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每日早上,弄醒你的不是那耗盡半生積蓄換來的「海畔」晨光,而是從「發水樓」外傳來陣陣的行車噪音。你暗嘆為何當初誤信地產商精心勾畫的廣告。
臨上班前,你順道到地產商旗下的物業管理公司投訴為何限制住戶在環保露台「晾衫」。可惜,管理公司告訴你這安排是公契列明的,他們愛莫能助,你感到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在買樓時被逼接受不合理的條款。
你帶著滿腹不平上班,心想不如打電話上電台投訴,可是你突然想起該電台原來都是那地產商擁有的,這使你立時打消了打這通電話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