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有機構在天水圍進行了一項調查,對象是一班區內婦女。在452名受訪婦女中,有三成半感到沒有能力解決日常生活難題;逾三成人認為朋友不會願意出手解決難關;五成受訪婦女自認不熟悉天水圍,並且認為天水圍不是安樂窩。這班身居天水圍的婦女,為何對天水圍產生抗拒?甚至當中有居住11年的受訪者表示,身在天水圍,令她產生自卑與自閉。
談區議會選舉
區議會選舉塵埃落定,雖然選情不算激烈,但各候選人看來都盡了全力,去爭取為市民服務的機會。
筆者在大埔區從事教育服務三十多年,期間亦積極參與區內各類社區活動及事務,對本區有一份濃厚感情和歸屬感。過程中,認識了不少理念相同、積極、投入的區議員,為協助他們競選,筆者亦利用公餘時間為他們助選。
在進行「拉票」時,不難發現市民的反應迴響各有不同。有人十分熱情,強烈表示會支持某些候選人及會盡市民責任投票;亦有人表現冷漠,不願伸手接過傳單,甚至繞路而行,避開所有候選人的助選團隊。
逼人加價的零售壟斷
每天大家看見大型連鎖超巿在報章中大版大版賣廣告,告訴你今天有甚麼優惠和「着數」,甚至為你「格價」到最抵,一般到超巿購買的人自我感覺良好,以為真的買到便宜貨,豈料轉個街角,隱閉角落的藥房和雜貨店所賣的,價格有時比超巿平一半有多,500毫升的樽裝水可以賣一元五角一支,一般糖果可以三元五塊有交易。
上周有報章揭發有在香港代理各種不同汽水飲料的連銷集團,為了一間小型食物連鎖超巿不肯提高出售定價,於是拒絕向他們供應所有由他們代理的汽水飲料。這間小型連鎖超巿唯有從其他地方以水貨入口有關貨品,並在旁註明一則抱歉啟事:「因定價問題,330ml罐裝已停止入貨,其他產品亦被終止供貨。」
二千萬捐獻的反思
除了多個泛民政黨之外,天主教陳日君樞機亦曾接受壹傳媒主席黎智英的捐獻達二千萬元,當中不少相信用於資助國內地下教會,惹起社會上不少的討論。個人一直尊重陳樞機為民主、人權和弱勢群體發聲,亦相信他不會中飽私囊,但我仍然對他接受有關捐獻有保留,特別是事件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2011-2012施政報告
行政長官曾蔭權日前發表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亦總結了他擔任特首七年來的工作和貢獻。
無人能取悅世上所有人,即使多強勢的領導人也不例外。正如這份施政報告,明顯已相當著力於大眾關注的房屋政策上;同時,福利團體和長者已爭取多年,希望定居內地養老的香港人亦可領取高齡津貼,都獲得合理的「篇幅」。不過,永遠總有人覺得不夠,什麼福利都要多一點;什麼費用、稅項都要減一點;政府房屋越大越好,不過更好是售價便宜,人人買得起。這些就是政治,也就是「港情」。
「佔領中環」還是「被中環佔領」?
「佔領中環」運動持續了近一星期,反抗所謂的「金融霸權」。平時周六、日由外傭佔領的中環,這幾天有一群青年人在當中,一邊示威,一邊聲援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至截稿前,有關行動已升級,暫名為「佔領全球」行動)。看看在街頭的示威者,口號就是反對資本主義,但他們的生活是甚麼?
據報章報道,有示威者希望活在當下,在年輕的時候多做有意義的事;有示威者則認為現在的所謂工作機會,只會加劇消費主義,不是做推銷員就是巿場策劃,說到底就是要人購物消費,令人不安;有示威者更是金融界業內人士,出來示威就是告訴巿民,我們每天活在不公義的制度下,但完全不醒覺,所以要站出來宣傳另一種更好的生活模式。
教會是道德的最後防線
隨著愈來愈多評論認為公職人員,無論是特首、高官或議員的私生活和他的工作能力無關,因此,應將兩者分開。亦有人認為選舉不是選聖人,而婚外情與個人能力及誠信無關,因此,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雖然承認有婚外情,不應影響大家是否接納他當特首候選人。這種重才不重德的社會大趨勢,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