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由《慈善組織》諮詢文件說起……

18/09/2011

近年有不少關於慈善組織不當運用善款的新聞,而一些慈善團體當街攔截途人並採用近乎推銷的籌款方式,同樣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有見及此,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的慈善組織小組於今年6月發表諮詢文件,就如何更有效監管慈善組織諮詢市民意見。[1]事實上,除了一些基督教機構外,香港很多教會也是以慈善組織方式註冊(即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豁免繳稅之團體),所以有關的諮詢和修例其實也會對教會帶來影響。

抗通脹的「修辭」

18/09/2011

近月通脹嚴重,至8月尾截稿前剛宣佈的通脹為7.9%。但巿面所見的,卻是大大塊牌寫著「特價」、「抗通脹」、「優惠」等字眼,彷彿巿面很蕭條,要刺激經濟似的。

但心水清者,一望而知,假象居多。通常出現的「花招」包括:

姑息可以養「暴」

02/09/2011

由於舊的菲傭七月中回國結婚,新的又要八月底才到,於是要斷斷續續請假,過了個多月的「菲人」生活,終於因為三個寶貝開學而「重新造人」!在緊密地參與安排三個小朋友的暑期活動和起居作息,深深體會到他們不斷在爭取更大的空間和自主權,測試父母的底線,例如看電視、玩電腦和遊戲機的時間愈長愈好,而做暑期作業,練習樂器的時間愈短愈好;睡覺愈夜愈好,而起床愈遲愈好等等。

日用飲食的信仰反思

17/07/2011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九7)當前全球經濟變幻莫測,物價飆升,存款利率則超低,市民實質購買力相應下降,再加上港幣在聯繫匯率機制下變相貶值,港人在衣食住行要承受的壓力大增。筆者嘗試就「食」這方面作出信仰反思,探討在平息通脹下,我們如何仍可在日用飲食生活榮耀上帝。

抗通脹10大妙法

17/07/2011

近年,本港物價高升,從日常用品、食物、水費、電費到娛樂消費,通貨膨脹都十分厲害。但其實大家都不一定要節衣縮食,只要想想法子,一樣可以好好享受勞碌得來的金錢!以下與你分享一些抗通脹心得,祝大家「慳得一蚊得一蚊」:

通識系列之「基督徒如何投資及消費?」花絮

17/07/2011

香港已成為世界最貴樓價之地,股市既波動凶險,港元又與疲弱的美元掛鉤,面對高樓價、高通脹的生活環境,普羅大眾都感到束手無策。明光社在今年5月舉辦一連四堂的通識理財課程,請來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董事及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的吳澤偉先生(David),以聖經原則,帶領參加者思考如何妥善理財及好好規劃將來的生活,學員大都表示獲益良多。

80傳說

17/07/2011

何謂80傳說?凡是80、90後的青少年便一定打破傳統價值、熱衷於街頭抗爭、以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政策的不滿嗎?剛於5月27日舉行,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的「80傳說」研討會,便是藉著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及各方專家的分享,向在場約200位參加者展示坊間對80、90後的描述是如何片面,並不足以反映大部份80、90後的真貌。

在扭曲的世代堅持正直

17/07/2011

由香港、台灣到紐約;由政府、大財團到所謂弱勢團體;由政治、財富、到家庭價值,我們幾乎每天都看到不少扭曲的現象。香港一些同志團體聲稱要爭取性傾向的自由,卻千方百計要封殺一些想自願改變性傾向人士尋求協助的機會;台灣要推行性別平等教育,卻被人偷換概念為鼓吹同性戀教育;紐約州以人權為理由通過同性婚姻,卻意圖限制不認同同性戀的人士基於信仰和良心而應享有的基本權利。

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13/07/2011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時至今日,電台雖然換走了最惹火的主持,惟投訴文化已滲入香港人的每個生活細節,事事都「爭取權益」。買衫不夠平,鬧!電訊公司收費貴,去信各大報章投訴!

朱耀明牧師 關社不言休

11/07/2011

朱耀明牧師的社關光譜是很闊的,他不單止參與民主運動,而事實上,自1974年他加入柴灣浸信會以來,在推動地區服侍的工作上亦相當積極,深得柴灣街坊的肯定。
 
朱牧師說︰「我認為柴灣浸信會在柴灣,一定要有它的社區作用和功能,它必須和這社區的人同行。」在70、80年代,街坊最關心的,是居住環境、就業、子女就學的問題,為此,他決定在柴灣浸信會大樓內辦學前教育,成立職青中心,同時又為居民爭取興建東區走廊、東區醫院,改善區內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