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書展已經落幕,在新聞報道上見到有人拖行李箱買補充練習,還有父母給子女買足一年的作業,亦有人把握最後一天去掃平貨,當「書」與「起跑線」並置,今日的書展已經超越了以往的功能,我們所看到的並非一般的購書場景。
回看歷史,書展的前身由2個不同的展覽會孕育而成。第一是圖書文具展覽會,自1963年的第一屆開始,在中環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由香港書籍文具業公會主辦,直至1996年舉行最後一屆結束。第二個是國際圖書展覽會,於1967年展開第一屆,至1988年由於展覽會已發展得十分成熟,亦吸引很多參展商參加,需要找一個更大更方便的地方,適逢當年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第一期開幕,於是大家都認為這是理想的地點,並邀請貿易發展局協辦,於是在1990年開始貿發局便參與了書展,成就了第一屆的書展,門票第一屆免費入場,第二屆開始收費,由第二屆劃一10元,至今年第35屆的成人門票30元。至於人數也不斷增長,自2014年錄過百萬人次,至2018年達104萬人次入場,成歷史新高,然後因不同原因,剛過去的書展共89萬人次入場,已是連續6屆入場人數不超過100萬。
回顧書展的發展,我們也可以同時看見香港文化產業的轉變,由以往著重於賣書、尤其引入不同國家的書籍,到現在已加入不同元素,如零食世界、運動消閒博覽等,令人疑問「書」究竟是書展中的主角還是配角?有些人指書展成了散貨場,也有人覺得書展欠缺焦點,並非人人入場都為睇書,各有個別的另類目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成本的上升,文化的改變,書已經變得逐漸式微。歷史悠久的《讀者文摘》宣佈在8月完成使命,不再出版,這本雜誌曾被稱為「為讀者打開通往世界的一扇窗」。《Breakazine 突破書誌》是突破於2009年出版的關注青年及文化議題的雜誌,也是因經營困難而於今年4月停版,香港的出版事業面臨著重重的困局。書展已經不再是著重賣書的地方,而引伸出更多的產品,來吸引更多參展商與參與者。書,在未來如何走出生存的困局;書展,如何可以繼續承載閱讀的文化,不被另類目的所取代﹖
![]() |
|
(Yahoo 新聞.23-7-2025) |
![]() |
|
(明報.22-7-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