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信徒都知道教會應該關懷貧苦,因為耶穌在世時就是如此行:祂傳福音給貧窮人,使被擄得釋放,瞎眼得看見。然而,社關與教會和福音的實際關係是甚麼?則涉及更多更大的神學討論:有人認為社關是福音的手段,以社關作為吸引人聽「福音」的契機;有人認為社關就是福音本身,以重建理想社會為福音的內容;亦有人主張福音由社關體現,以福音為體、社關為用。不論哪個向度,當中的辯論如何,這些神學理念必然影響教會的信仰實踐,而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青山浸信會的義務主任譚司提反牧師則顯然是當中的佼佼者。
與貧窮人同行並不容易
(延伸閱讀)
要交出自己,這和跟隨耶穌一樣難……正正是令這類服侍未能繼續走下去的原因。其實除了協會外,有不少基督教機構曾提供類似的住屋服侍,當中包括:基督教榕樹頭之光教會及禧福協會。然而今天,因著不同的原因,她們所提供的服侍都無法繼續。
尋覓溫暖安歇之地
新福事工協會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為回應社會上貧窮人士的需要,提供很多不同的服務,包括:匯聚社會資源的社區及資源中心、宿舍服務等,受益者眾。本社同事走訪了不同的服務使用者,希望協助大家「看見」社會上一群有需要人士的境況。
讓兒子健康溫飽最要緊
受助人:阿菊(化名)
為居住問題打開一扇窗
我們並不擁有天空,但每個人頭上都可以有一片青天。世界上很多資源並非不足,而是有人擁有得太多,遠遠超過他本身的需要。香港地少人多,樓價超高,租金超貴,令很多人供樓交租之後成為在職貧窮,甚至貧無立錐之地,其實往往是由於資源分配不公而非單純資源不足的問題。
領受召命 存謙卑的心與上主同行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一9)這成為黃先生服侍無家者的鼓勵及支持。
貧窮的經歷 福音的種子
黃先生,小時候住在新界的某一個街市內僭建的地方,經歷過十分貧窮的生活,長大脫貧後,貧窮的經歷令他對服侍貧窮人,尤其是單身婦女及孩童,有另一番的領受。
《新移民歧視條例》應再三思量
近日再有團體到平機會請願,希望將現行《種族歧視條例》(《種》)的適用範圍擴闊到「新移民」。我們同意社會要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亦明瞭新移民歧視在本地頗為普遍;[1]但眾所周知,由於《歧視條例》法網過大,我們對相關形式的立法一向份外審慎。我們憂慮《歧視條例》不但無助新移民融入社會,反而會加深本地人與新移民的對立,以及加劇標籤新移民的刻板印象。
正視問題 努力帶來改變
基督教作家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曾這樣談過召命:「當你最深的喜悅與世界最深切的需要相交之處,就是你召命所在。」而這在精神科醫生嚴始立醫生(Larina)身上,及其所發起的「醫護天使」行動成員見證了這說話。
「醫護天使」由一群醫護人員成立,與社工一起走到街頭,為患有精神病的露宿者評估情況,有需要時再轉介至醫院進行治療。
不要怕只要說
早前內地空氣污染情況嚴重,幾乎天天都有關於霧霾的新聞。至一月下旬時,中國氣象局居然要求禁止各地氣象機構發放任何關於霧霾的預警及實況訊息,因此當地方天氣部門報道有關資訊時,竟是「不可描述的天氣現象」。有網民就形容,這種說法和兒童小說《哈利波特》中的惡魔「佛地魔」一樣,都是不能將名字說出來的。[1]
裂縫中的生命 繖民網絡教會
前言:
社會在變、教會亦然,有人以不變應萬變,有人萬變不離其宗,但無論如何,變是客觀的事實,問題只是我們希望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接下來這幾期,《社關熱話》會嘗試和大家介紹一下近年香港教會和社會面對的一些轉變,大家對有關轉變可能有不同的回應,但總不能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