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否真正家庭友善?
教會重視婚姻與家庭,因為這是上帝為人設立的,讓人可以在被保護和被祝福的環境下生活的一個安全網,無論一個人有沒有結婚,但由父母所建立的家庭,仍然是大部份人賴以健康成長的安樂窩和可以遮風擋雨的避難所。因此,努力營造一個對家庭友善的職場環境和教會生態,是教會群體應有之義,而且應該做得比沒有信仰的群體更多和更好,這才是活出信仰的生命和見證的應有表現。
教會重視婚姻與家庭,因為這是上帝為人設立的,讓人可以在被保護和被祝福的環境下生活的一個安全網,無論一個人有沒有結婚,但由父母所建立的家庭,仍然是大部份人賴以健康成長的安樂窩和可以遮風擋雨的避難所。因此,努力營造一個對家庭友善的職場環境和教會生態,是教會群體應有之義,而且應該做得比沒有信仰的群體更多和更好,這才是活出信仰的生命和見證的應有表現。
(明報.7-8-2023) |
最近在荷蘭為一位年逾七十的傳道按立為牧師,心裡有許多感受。最初知道可能會進行此事時,就禱告主說:願主的旨意成就,因為事情不易成功。在香港不易,在歐洲華人教會更不易,且最怕是因為這個行動帶來爭議,影響信徒間甚至牧者間的關係。很欣賞這位傳道的勇敢,不怕失敗帶來的打擊,一方面不亢不卑地面對各種要求及程序,沉著應付各個大小的困難。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多人都談論到,AI能夠搶走很多人的「飯碗」,特別是屬於單一技能、分析或與數據相關的工種,反而是與人有真實連結的工作,則難以被AI取代,也許這情況已在出現。相信在眾多職業中,牧者是其中一個最不怕被AI取代的「行業」,只不過,牧者雖然不會被AI淘汰,但香港近幾年,卻有不少牧者「自動流失」。
剛參與了建道神學院第二屆「塑造香港教會前景的會議」,感恩的是在香港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刻,仍然有大批的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繼續關心香港教會的前景,並且願意努力學習和付出。當然,一兩天的大型會議並不會帶來甚麼奇蹟的轉變,而且現實往往比戲劇更具戲劇性,正如在2019年4月建道舉辦了第一屆的會議,當時又有誰能預見香港教會竟然會經歷過去四年,由於社會運動和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一些前所未有的轉變呢?世事難料,連當日一些講員亦已經遠走他方,我們無法以有限的智慧,準確預測明天將會如何,因此,九七回歸前有句經常被掛在口邊的說話,今天仍然適用,就是「作最好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
既然要作最壞的打算,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因為對政治前景憂慮而出現的移民潮將會繼續,若果政府有一些令人憂慮的打壓,香港人對民主、人權和自由的前景感到悲觀的話,移民潮只會有增無減,而國內人口大量南下的情況只會愈演愈烈,香港人口將加速轉變,若我們仍停留在過往的香港人本位,期望「復常」到五年、十年前的光景,恐怕只會令自己更加沮喪、甚至抑鬱,有幾點轉變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的。
現時香港堂會的數目約為一千三百多間,有五百多間堂會的崇拜人數是在100人內,[1] 這些堂會所擁有的資源相對較少,加上面對移民潮、教牧同工離職轉職、人手短缺等情況,要維持運作也有一定困難,而隨著社會形勢的轉變,政府對於慈善團體的監管亦變
明光社與香港的教會、弟兄姊妹和市民同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了!過去25年香港社會經歷的風浪和變化,對身處其中的我們來說絕對不簡單,不單意想不到,並深深感受到作為時代幻變不定之中的一個小市民,甚麼叫身不由己、無可奈何!
明光社成立在1997年,亦是香港回歸的同一年 ,當不少人對未來仍然有不少憂慮和不安的時候,一班創會董事本著對香港的愛和承擔,選擇迎難而上,為我們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因為我們看到需要,領受了召命而毅然行出第一步,我們不知道前面的挑戰有多大,也不知道要面對怎樣的攻擊,不過,作為一個使命團體,我們別無選擇,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作為神的僕人,既做了過河卒,就只能夠一直向前,當初如是,將來也如是。我在1999年加入明光社,轉眼已經23年,回望過去,十分感謝神讓我有機會參與這難能可貴的服侍,當中的經歷十分之充實,甚至在被人攻擊的時候,心裡仍然有平安,有不開心,但沒有灰心喪志。
受訪者:關黃潤珍女士(迦勒事工AJH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