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溝通與管教
及時的幫助
家長的空間
贍養費的權與責
夫婦去到離婚的地步,除了以法律途徑終止雙方的婚姻關係及處理子女的撫養權事宜,有部份離婚夫婦同時需要法庭介入去處理贍養費的安排。雖然由法庭頒出的贍養費令受到法例監管,可是拖欠贍養費的情況仍然存在。
明光廿五載之感恩晚宴回顧
「25年倏忽而過,慣看浪急風高,冷對冷言冷語,無怨無悔無愁,全因有主帥領,感恩有您同行。」回想2021年尾開始計劃2022年的工作時,總幹事蔡志森及同工們懷著觀望的心情,盼望可在未見底的疫情及無了期的限聚令夾縫中,在2022年能舉行25週年晚宴,為著走過這九千多日獻上感恩,更希望可以與一直支持我們的同路人彼此激勵。
不要將美好的兩性差異視為惡事
一些歷史上重要的改革、甚至革命,往往都由良好的意願開始,可惜的是當發展下去的時候往往因著人性的軟弱、以及自以為是而不斷異化,漸漸遠離了初衷,甚至偏離了基本的常識和常理。正如女權運動的確幫助婦女取得不少平等合理的待遇,不過,若以平等之名而漠視男女之間一些天生的特質、在體能、情緒、生理構造上的差異,而用一刀切的方式去抹煞男女之間的不同,爭取一種僵化的平等,例如在招生、招聘時訂立僵化的人數比例,將任何對兩性差異的描述都視為性別定型,彷彿說女性一般比較溫柔細心、男性比較豪邁剛強;女性體質一般較男性弱、男性比較喜歡刺激的運動都一定是錯的、甚至有害的,結果卻將神所創造美好的兩性特質和可以互補不足的美意漸漸破壞,並且漠視男女兩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不同角色,最後更意圖以平等和人權之名,徹底消除男女兩性的差異和合理的差別對待,而一切以人的自我為中心,美其名為性別自主,其實就是性別混亂。
25年社關路
明光社與香港的教會、弟兄姊妹和市民同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了!過去25年香港社會經歷的風浪和變化,對身處其中的我們來說絕對不簡單,不單意想不到,並深深感受到作為時代幻變不定之中的一個小市民,甚麼叫身不由己、無可奈何!
明光社成立在1997年,亦是香港回歸的同一年 ,當不少人對未來仍然有不少憂慮和不安的時候,一班創會董事本著對香港的愛和承擔,選擇迎難而上,為我們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因為我們看到需要,領受了召命而毅然行出第一步,我們不知道前面的挑戰有多大,也不知道要面對怎樣的攻擊,不過,作為一個使命團體,我們別無選擇,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作為神的僕人,既做了過河卒,就只能夠一直向前,當初如是,將來也如是。我在1999年加入明光社,轉眼已經23年,回望過去,十分感謝神讓我有機會參與這難能可貴的服侍,當中的經歷十分之充實,甚至在被人攻擊的時候,心裡仍然有平安,有不開心,但沒有灰心喪志。
離開惡夢 認識自己 逐步成長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好似是人生必經階段,很多人以為男女結婚後就會自己生性變好,但萬一沒有變好怎麼辦?阿美(化名)和前夫到了適婚年齡,相睇認識,拍拖半年結婚,豈料婚後太太才知道丈夫爛賭,又有一個極之傳統要求生仔的奶奶,近十年的婚姻,幾經努力生了兩個女兒。丈夫在孩子滿月時不擺酒,女兒生病入院時也不照顧,太太一度萌生買老鼠藥殺全家的念頭,最後經教會、社工和律師幫助,辦理離婚。
疫情下的孩子們
疫情近三年,不少家長和孩子一起經歷難捱的日子。由恐慌地買口罩度日,到長時間的停課、在家工作和學習,昔日家長要搶購平板電腦和鏡頭,到今日可以嫻熟地使用各種即時開會的軟件工具,甚至已懂得用綠幕做背景,這些日子大家都經歷了許多。不少家長被疫情所迫變成了科技達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在疫情下錯過了甚麼,失去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