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於社交網絡會令人緊張?
社交網絡裏的內容及網絡友人的資訊多姿多采,相片、短片、感受、時事分享……容易令人目不轉睛地繼續滾動熒光幕,不斷的追看下去。不少青少年每天花大量時間流連於社交網絡,因而失去了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上不同背景的朋友和同學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也選擇失去接觸陽光、享受戶外活動的寶貴時光。
社交網絡裏的內容及網絡友人的資訊多姿多采,相片、短片、感受、時事分享……容易令人目不轉睛地繼續滾動熒光幕,不斷的追看下去。不少青少年每天花大量時間流連於社交網絡,因而失去了在成長過程中,與社會上不同背景的朋友和同學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也選擇失去接觸陽光、享受戶外活動的寶貴時光。
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女兒齊昕近月經常在社交網站「爆料」,先後說父母親壞話、展示自殘的照片,甚至接受訪問,大講家事,又說自己想當模特兒,而且為了演藝事業可以去盡。可是,前兩天其社交網絡似突然「被接管」,出現一段近日婉拒傳媒訪問的聲明,豈料兩日後她又重貼自拍照,彷彿己奪回使用權。
有行政會議成員近日在公開場合先後多次說,近日爭取民主活動的人士佔據道路及天橋等做法是早有預謀的。警方甚至說參加活動的人是有備而來,準備抗爭;但當記者再追問細節,卻發現原來警方所說的攻擊武器是指保鮮紙和眼罩。
即時通訊軟件已成為我們日常溝通的其中一個主要渠道,現在可以用更快速的方式傳遞資訊,不過有些時候所傳遞的未必是你原本的意思。
社交網絡及即時通訊等工具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亦成為現時社會運動的動員渠道,甚至成為戰場。但這是否等於網絡就可以有效地成為輿論戰場及動員場地?而新媒體如何與社會行動互相配合產生巨大的果效?新媒體能否有效令資訊傳開,是否動員的最好地點?新媒體如何改變整個抗爭行動的做法?這些皆是本文討論的範圍。
上月,一位女士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見到一些她認為警察不妥當的行為,就路見不平,與警察議論,期間,她不斷指罵,繼而爆粗。及後這位鬧爆警察的途人被人網絡搜尋,找出她的背景:原來她是老師,也是社運人士的第二代。除此之外,她其他「威水史」亦被找出來。可是,這些「威水史」即時被二次創作,淪為抹黑的材料,「傑出女教師當街爆粗鬧警察」成為一些報章的大標題。
近日,有研究發現,過半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平均每小時看手機六次,最高更高達二十次,成年人也有至少三成多有如此習
喜愛玩手機遊戲的「低頭族」近日不約而同迷上兩類遊戲,分別稱為「轉珠」和「寶石」遊戲。在地鐵上,巴士上,餐桌間,甚至在工作和學習的場景,都不難見到有人在玩,他們甚至問朋友「拎號碼、拎生命」以增加玩遊戲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