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有節有理地監察傳媒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5/04/2013

貨櫃碼頭工潮仍然持續,勞資雙方的行動及回應,成為傳媒連日來的報道焦點。傳媒的報道手法及立場,自然是大眾所關注的事情。4月4日無綫電視播出的娛樂資訊節目《東張西望》在報道有關工潮時,被公眾質疑偏頗,網上亦有網友及政黨發起一人一信投訴該節目誤導觀眾。通訊事務管理局短短一晚已收到逾1800宗投訴,可見觀眾是何等的不滿該報道。
 

誰來幫助貨櫃碼頭的工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4/04/2013

香港的僱主對工人的剝削,是由「賺到盡」的心態及行為開始的。
 
當香港巿民淪為商家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機器之後,一切都變質。這幾天,貨櫃碼頭工潮讓全港巿民知道兩件事:1. 香港有很多工人,而且工人的待遇很差,這包括他們的人工和福利;2. 香港有很多人,知道有人在水深火熱中之後,會拔刀相助。
 

使用智能手機成癮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3/04/2013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必需品。在學校,幾乎每位學生都有一部。同學常常說智能手機方便溝通及相約做功課,又可以玩遊戲機。有些人認為,如果生活上有一件科技產品是必需品,例如使用手錶、眼鏡(這些都是「科技」產品),而我們經常甚至每天都會使用它們,但為何沒有人說我們有「手錶沉溺」、「眼鏡沉溺」?手機既然都成為了必需品,為何又會有「手機沉溺」之說?
 

貴租驚人——「港式」失衡

吳慧華    |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8/03/2013

早前,有大批網民及傳媒紛紛稱讚及報道香港某間茶餐廳。原因無他,只因為這間茶餐廳首創了「30元任食放題」。今時今日,香港人到一間普通茶餐廳吃午餐,可以以30元「找數」,已經「很抵」,更不必說30元任食任飲吃到飽。

Click著青少年的心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2/03/2013

今年生命倫理對談以大眾文化與倫理為主題,透過探討電影、情歌、小說、動漫及電視劇,以至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探討當中的倫理價值觀。

電影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2/03/2013

大眾文化與倫理系列 第一回 

 

十八歲申請公屋 —青年住屋的迷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2/03/2013

青年居住問題成為香港近年重要話題,由父母代交首期置業,到變成寄生族,或者住劏房,甚至子女一到十八歲申請公屋,均見青少年「住屋」問題。這問題牽涉的除了住屋,還有傳統社會對「家」、對成功、對婚姻等等的迷思,要拆解似乎並不容易。

 

感謝神

樓曾瑞校長    |    明光社董事會主席, 迦密國際學校總校長
22/03/2013

年紀一大,時間過得特別快。轉眼間,在柬埔寨近兩年的事奉就過去了。回頭一看,心裡不自禁地發出讚嘆的聲音:主啊,感謝祢!

退休三年多,神不嫌我年逾耳順,對柬埔寨一無所知,仍差遣我到金邊參與基督教教育事工,祝福那兒的莘莘學子,主恩豐盈,感謝神!

報道還是誤導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21/03/2013

2012年12月2日,《新報》於頭版報道有關本地精神病患者的情況。誠然,報道內容是建基於事實,指出支援精神病患者的資源並不足夠,當中亦有呼籲社會人士主動認識精神病以避免不必要之猜疑。然而,報章卻用上「小心,癲人出沒」作為頭條,「精神病新症每年3萬」作為副題,這樣會令讀者容易聯想為「精神病等如癲」。另外,報道亦附上一個身穿有帽外套,目露紅光,左手拿著刀的人物插圖,實在叫人心寒。

安居樂業的迷思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21/03/2013

近年,居住問題成為香港人最關心的課題,很多人以擁有一層自住物業為一生的目標,但隨著樓價不斷「飛升」,人工卻二十年不變,擁有自置物業變得愈來愈不可能。為了擁有一個安樂窩,有人集合全家的力量購買,有人選擇租房,有人選擇婚後與父母同住,以節省支出,儲存實力,有人選擇留在低薪的工作,不加薪不升職,為的是要繼續符合資格申請公屋/居屋。您又會作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