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電視文化無遠弗屆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大學 教育學院 助理教授 傳媒教育協會 主席
18/09/2009

試想你買了新房子,要裝修的時候,總會想著一個問題,就是電視要放在哪處?而十之八九的結果是,電視會放在客廳中心的地方,可見電視真的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自從無綫電視於1967年啟播後,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起了不少變化,其影響直到現在。
 

避免混淆 暫解爭議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8/09/2009

政府於09年6月5日建議將《家庭暴力條例》改名為《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令條例更清晰表達其保障範疇,就是具家庭關係及同居關係兩類人士,因此政府亦新增「同居關係」的定義,就是指「作為情侶在親密關係下共同生活的兩名人士之間的關係」。
 

多加一台又如何?

採訪及整理: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8/09/2009

近期除了電視台中期檢討,引來大眾對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批評外,香港電視業「一台獨大」的情況,和有關增加公眾頻道的問題亦引起廣泛的討論。同一時間,有線電視亦公開呼籲政府新增廣播頻道,引入競爭。今期《燭光網絡》,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就「增加公眾頻道」的可行性,和對本港一台獨大的電視文化會有何影響,作出分析。
 

兒童節目

王文來先生    |    一位全職照顧小朋友的父親
18/09/2009

小朋友從一出生,最先接觸的媒體便是電視,電視對小朋友影響很大!
 
我是一位全職湊小朋友的父親,有一個兒子今年六歲。自從他三歲開始,我差不多全時間地在家陪伴他成長。身為家長,當然希望小朋友,能夠多吸收接觸正面的訊息,縱然是睇下卡通、兒童節目、合家歡電視,我都會小心考慮過內容,才會讓小朋友去觀看,或是陪伴他一起收睇。
 

互動=改變=改善?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8/09/2009

由「Laughing哥復活」,「柴九不該死」,到批評「無綫新聞,事事(是是)旦旦」的「事(是)旦男」,互聯網上的討論對本港電視製作的迴響和影響力日增。但當電視台肯順應「網意」,改變劇集的結局,或是修改節目的時候,這真能帶動本港電視業作出改變嗎?而改變就是改善嗎?還是一貫的「換湯不換藥」,遷就收視率的動作而已?
 

和「電視」拜拜!

採訪及整理: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18/09/2009

分享1
 

喪葬有情?

採訪及整理: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18/09/2009

一齣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讓港人對「生死」多了幾分思量。明光社電影小組趁三週年之際,除了邀得從心會社主席吳思源先生出席電影欣賞會外,也在七月下旬邀得九龍殯儀館董事總經理程廣寧博士及遺體化妝師楊佩佩女士,進行一次實地的殯儀館考察活動。

關注焦點

18/09/2009

傳媒、性文化、社會及家庭倫理問題(例如賭博),一直都是明光社關注的重點,我們會在每期《燭光網絡》和大家介紹和分析一下,近期在這幾方面一些值得我們關注,會對香港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並一同探討回應的重點和策略。
 

時勢造「o靚模」?

採訪及整理: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18/09/2009

「o靚模」旋風直捲全港,她們憑著甜美的面孔和誘人的身段,得媒體大力吹捧,除了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外,更形成一個社會現象。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張志儉博士、想飛傳播主席兼執行董事劉倩怡女士、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社工謝紀良先生和基督教靈實協會家庭及社區服務部份時間顧問梁林天慧博士,一同探討「o靚模」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如芝士餅和葡撻:轉眼即逝

Y世代不要「是是旦旦」

李月蓮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 新聞系 副教授
18/09/2009

提起電視新聞,不少香港人都會聯想到「事旦男」事件,關心電視新聞的自我審查現象。至於無綫電視晚間新聞節目的改革,也具爭議性,有人認為電視新聞不應該走娛樂化路線,重形式輕內容。
 
近年,電視新聞流失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各個電視台正在不斷摸索新路線,力挽狂瀾。那麼,電視新聞是否前景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