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愛裏沒有懼怕 ── 與「性屬身份混亂」和「性沉溺」者同行
活在一個情慾橫流的色慾城市,同性戀浪潮和色情文化不斷衝擊傳統的價值觀念,青少年的同性戀和性沉溺情況確實令人擔憂。黃偉康博士告訴我們毋須懼怕性屬身份混亂和性沉溺的人,反要以愛心來關懷他們,因為「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逆境真會讓人更愛上帝?
作為教牧同工,或是關心教會的弟兄姊妹,其實你是怎樣「知道」教會情況的呢?原來,我們只是靠觀察或知道相熟肢體的情況,就概括成教會現時的狀況。推而廣之,信徒的靈命成長,除了聖靈工作,尚有甚麼社會及心理因素?非基督徒歸信或信徒離開教會前,除了有感動之外,還有跡可尋嗎?逆境如何幫助信徒們成長?年紀越長,愛主越深嗎?
為新聞立界線 ── 動新聞還算是新聞嗎?
2009年台灣傳媒最潮的新聞用語是「動新聞」。無論大家是否喜歡黎智英,但他作為一個傳媒的外行人,過去二十年卻推動了香港和台灣傳媒的轉變。有關轉變可說是好壞參半,筆者過去二十多年一直從事傳媒及傳媒教育工作,深深感受動新聞已走在危險邊緣,隨時超出新聞的界線。
我無奈、害怕和憤怒!
網絡欺凌,沒有表面傷痕,沒有痛楚,但受害人所受的傷痛,可不是一下子可以痊癒的。有些人從此不再寫網誌(Blog);在facebook絕跡;有些人要開新的電郵帳戶;聽電話時只聽有來電顯示,甚至是來電顯示中有紀錄的朋友的電話。受害者成為網絡世界的驚弓之鳥,在分享與私隱之間,重新為自己在網絡的身份定位。
凡「蝦人」的都是壞人?
起底、改圖、抹黑、唱衰……網絡欺凌方法層出不窮,有時會透過網誌用言論「唱」你,更多時候會用討論區或一些社交網站,製造網民公審的假象,令受欺凌的人焦慮,害怕,受傷。
只許百姓放火,不許州官點燈?
面對無日無之的網絡欺凌、人肉搜尋的事件,滋事者無法無天,執法者無法監管,受害者無辜被害。究竟在資訊科技、法律,以至教育的範疇裡,我們可以做甚麼?《燭光網絡》特別訪問了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了解在資訊科技爆炸,Web2.0盛行時代,從規管及教育角度可以落實的工作。
「動新聞」─性感色情圖片也動起來
較早前,有傳媒被台灣民間團體抗議,以動畫報道新聞渲染色情及暴力,引起大家關注「動新聞」所引起的問題,例如有關自殺或嚴重罪行等事件,容易引起人們模仿,當中的圖像亦可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
正義超人,起來人肉搜尋?
由早前的「港女vs店長」事件,到近期熱爆的「阿軒推女友落街」事件,人肉搜尋,仿佛成為一眾網上「正義超人」替天行道的好工具,成為懲治疑似「網上賤人」的尚方寶劍。就以「阿軒推女友落街」事件為例,由一篇網址留言,發展到連男主角,女主角,支持者,甚至是有份參與的電台DJ都被人一一起底,熱烈鬧爆,連男主角的老爸老媽都被迫了出來澄清一番,好不熱鬧。
知道孩子在閱讀甚麼嗎?
相信今日大部分家長不會反對子女追星和閱讀青少年雜誌,多認為這是成長必然的產物,但大家真的很了解這些雜誌的內容嗎?不要被它們的封面欺騙!是時候自我「升呢」了──嘗試翻開內頁看看當中的內容,也許你會發現出乎意料的內容和資訊。
坊間一本自稱為「全天候年輕人雜誌」的刊物,內容常圍繞年輕偶像和流行文化,加上每期均會送一些偶像贈品或購物折扣優惠券,是以至今仍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