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閱讀由父母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7/2010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開始了,究竟90萬的入場人次之中,有沒有包括閣下呢?很不幸這一兩年書展的焦點討論,集中了在o靚模和她們出位的宣傳手法,而真正有關優良作品的討論就很少,每年書展雖然人頭湧湧,但香港人的閱讀風氣仍然差強人意。

有創意的生命教育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2/07/2010

 以前經常聽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畫冊上認識法國的印象派名畫,遠遠不如在巴黎的奧塞博物館現場觀賞真跡那種光和影的運用來得震撼。在歷史書中得知古埃及有著卓越的保存屍體的技術,當置身在開羅博物館,看見一瓶又一瓶從屍體身上勾取出來的內臟,更能驚嘆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一事上是何等專業。
 

政教關係的三問

胡志偉牧師    |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20/07/2010

近十年來,本港大多教會失掉「講出真話」(Telling the Truth) 的勇氣,以致我們的「不一致性」成為了外界對教會的批判。筆者84年於神學院畢業,那時就九七問題,教會界有熱切的討論;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教會湧現要追求民主與人權的訴求。97年之後,教會不再熱衷民主與有關的討論,03年因基本法23條立法而湧現關注,接著有關的思考與討論不斷萎縮。

社會抗爭與福柯的權力觀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0/07/2010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5月份的「生命倫理對談」,特別邀請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關啟文博士與我們分享「社會抗爭與福柯的權力觀:基督教角度反思」,共有超過40位朋友參加。「那裡有權力,那裡有抵抗」—經過天星、皇后碼頭搬遷事件,到最近的反高鐵行動,社會近期熱烈討論「八十後」的社運進路,彷彿一場新社會運動正在展開。

後記:我有曲解福柯嗎?

關啟文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
20/07/2010

當談到福柯時,筆者已預算一定有人指控我對福柯的理解是錯誤的。正如我在以前的論文指出:「傅柯的思想很複雜,不單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重點,而且包含很多看起來互不相容的元素,但我們若了解後現代精神對差異、斷裂、遊戲和創新的喜愛,這也不足為奇」 。[1]

從神學看社會公義

劉振鵬博士    |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
20/07/2010

在2010年6月6日下午,聖公會約克大主教(The Anglican Archbishop of York)約翰撒他穆博士(Rev Dr John Sentamu)在愛丁堡會議2010(Edinburgh Conference 2010─記念上世紀初宣教運動於1910年在蘇格蘭愛丁堡舉行的地標性會議)的閉幕崇拜證道中指出:今天,耶穌及其福音正面對世界的審判,這個判決取決於信徒的舌頭及生命。

從癮到穩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0/07/2010

由本中心主辦,香港浸會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協辦,並得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的第二屆研討會,於6月4日在香港童軍中心順利完成。
 

通識一代「搞社關」

採訪及整理:招雋寧    |    明光社 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0/07/2010

一群活躍示威抗爭、以行動表達聲音的青年,滿腔熱血。但凡青年都姓「激進」的嗎?如何理解愛「搞社關」的年青一代?牧者要關心他們所關心,討論他們所討論嗎?是鼓勵還是禁止?如何是好?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梁恩榮博士有一番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