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港產劇好悶?

勇先    |    潮流通識、電視文化書籍及青少年小說作家
18/09/2009

曾幾何時,香港電視劇集在華人世界心目中,佔據的份量何其重要――無論香港、中國內地,以至東南亞或歐美地方,都以「煲港劇」為生活中最大的娛樂。雖然現時偶爾也會出現《學警狙擊》和《巾幗梟雄》之類的熱潮,但只要播映完畢後一個禮拜,再談「laughing哥」或「四奶奶」已令人有out的感覺,便可知那些所謂熱潮,根本只是觀眾來去匆匆的神經反射。
 
一代不如一代的港劇

千金變丫環

蔡志森    |    明光社 總幹事
18/09/2009

免費電視的黃金歲月已一去不返!二十年前筆者曾擔任無綫電視的編劇,深深感受電視台只是一間盈利掛帥,不斷抄襲和「翻炒」的工廠。二十年過去,情況變本加 厲,電視台仍然充斥著了無創意、不斷糾纏在恩怨情仇的肥皂劇;以製造男女親熱和展露女性身材為賣點的遊戲節目;政治正確的新聞取態;還有收天下兵器以弱諸 侯的藝員政策……
 

時勢造「o靚模」?

採訪及整理: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18/09/2009

「o靚模」旋風直捲全港,她們憑著甜美的面孔和誘人的身段,得媒體大力吹捧,除了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外,更形成一個社會現象。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張志儉博士、想飛傳播主席兼執行董事劉倩怡女士、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社工謝紀良先生和基督教靈實協會家庭及社區服務部份時間顧問梁林天慧博士,一同探討「o靚模」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如芝士餅和葡撻:轉眼即逝

多加一台又如何?

採訪及整理: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8/09/2009

近期除了電視台中期檢討,引來大眾對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批評外,香港電視業「一台獨大」的情況,和有關增加公眾頻道的問題亦引起廣泛的討論。同一時間,有線電視亦公開呼籲政府新增廣播頻道,引入競爭。今期《燭光網絡》,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就「增加公眾頻道」的可行性,和對本港一台獨大的電視文化會有何影響,作出分析。
 

互動=改變=改善?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8/09/2009

由「Laughing哥復活」,「柴九不該死」,到批評「無綫新聞,事事(是是)旦旦」的「事(是)旦男」,互聯網上的討論對本港電視製作的迴響和影響力日增。但當電視台肯順應「網意」,改變劇集的結局,或是修改節目的時候,這真能帶動本港電視業作出改變嗎?而改變就是改善嗎?還是一貫的「換湯不換藥」,遷就收視率的動作而已?
 

電視文化無遠弗屆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大學 教育學院 助理教授 傳媒教育協會 主席
18/09/2009

試想你買了新房子,要裝修的時候,總會想著一個問題,就是電視要放在哪處?而十之八九的結果是,電視會放在客廳中心的地方,可見電視真的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自從無綫電視於1967年啟播後,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起了不少變化,其影響直到現在。
 

避免混淆 暫解爭議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8/09/2009

政府於09年6月5日建議將《家庭暴力條例》改名為《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令條例更清晰表達其保障範疇,就是具家庭關係及同居關係兩類人士,因此政府亦新增「同居關係」的定義,就是指「作為情侶在親密關係下共同生活的兩名人士之間的關係」。
 

兒童節目

王文來先生    |    一位全職照顧小朋友的父親
18/09/2009

小朋友從一出生,最先接觸的媒體便是電視,電視對小朋友影響很大!
 
我是一位全職湊小朋友的父親,有一個兒子今年六歲。自從他三歲開始,我差不多全時間地在家陪伴他成長。身為家長,當然希望小朋友,能夠多吸收接觸正面的訊息,縱然是睇下卡通、兒童節目、合家歡電視,我都會小心考慮過內容,才會讓小朋友去觀看,或是陪伴他一起收睇。
 

和「電視」拜拜!

採訪及整理: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18/09/2009

分享1
 

巴士電視要監管嗎?

陳永浩    |    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0/09/2009

當大家每天乘巴士的時候,無論是自願或是被迫,巴士電視都總在你左近:巴士電視已安裝了在全港大約4,700部巴士及專線小巴上。巴士電視每天播放一小時 節目,在巴士上循環放映達16次,估計每日可以接觸近400萬的觀眾。隨著巴士上的電視廣播越來越普及,這類「流動資訊」應否及如何監管,確實需要認真討 論。